主 题:沿陆路向西传播的中国名称——桃花石 主 讲:刘迎胜 浙江大学中西书院特聘教授 时 间:10月21日(星期五)下午3:00 地 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8幢北面9楼938会议室 内容简介 当代海外对中国最常见的称谓是来自于国号“秦”的China(英文与德文,在法文中作Chine)。从梵文与古代伊朗语对中国的称谓Čīn和阿拉伯语里中国的名称al-Ṣīn,可略见其传播过程,但它并非唯一古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称谓。中国地域辽阔,古代与西方的联系有陆海两途,域外民族获知中国的名称也因外传渠道不同而有异。古希腊人原先把中国称为Seres,应源于汉语“丝”,由陆路传去。后来欧洲人又通过海路知道东方有大国名曰Thinai,位于Seres之南,但却一直不清楚它与此前所知的Seres就是同一个民族。 12-13世纪,随着辽在北方的崛起,契丹作为中国的指称也沿欧亚草原向外传播,当代东斯拉夫民族对中国的称谓Китай(俄、乌克兰、保加利亚)就是其遗留,而英语的Cathay也是同一个来源。由于海道与陆路的分割,马可波罗以前欧洲人一直不知道“契丹”与“马秦”(Maha Chin)是同一个国度,这个疑问直到明末利玛窦入华后才算消解。 本报告所聚焦的则是另一个中古时代沿陆路西传的中国名称“桃花石”。 主讲人介绍 刘迎胜,浙江大学中西书院特聘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原会长。籍贯河南获嘉,1947年生于山东沂水。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留系任教。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韩儒林、翁独健教授。 曾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多国“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并被推举为国际考察队副队长(阿曼-巴基斯坦路段)、队长(印度-斯里兰卡-印度路段);曾应邀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罗马大学、意大利东方研究院、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十余所西方著名高校发表专题讲演;数十次代表中国赴境外参加学术会议并报告研究论文,在阿拉木图、乌兰巴托、维也纳、福冈国际学术会议上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或发表主题讲演。 专长于蒙元史、内陆亚洲史、西北史地与西北民族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海外交通史等领域研究,我国乾嘉以来西北舆地之学与欧美东方学的传统,通晓多种语言,是活跃于当代上述领域前沿的世界知名学者。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