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特别关注
 
熟悉的陌生人
梅花竹里一舸归——廖可斌教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文史动态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二辑·书志》出版
来源:书目文献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0-28

微信图片_20221028103618.jpg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二辑·书志


编著者:徐立望 主编

定价:128元

ISBN:978-7-5013-7212-6

出版时间:2022-03






内容简介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二辑收录来集之、朱骏声、管庭芬、王继香、姚燮、平步青、陶方琦和陶濬宣八人稿抄本460余种文献,此书为其所撰书志,共230余篇。未刊稿丛编出版,首先,征集资料难。因为部分底本破损严重,馆藏著录不准确,需先修复再拍照,为了节省时间甚至是边修复边拍照。其次是编校不易。因大量的稿抄本是过去的目录里没有著录过的,主编首先参照全国古籍普查等已有成果,又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结合图书内容、作者生卒年,最终才能确定书名及排序。三是书志的撰写需在全部底本完成拍照后进行,因全是稿抄本,从未出版揭示过,还需要与刻本进行比对,尽可能详细地将每种书的内涵及价值等全部钩稽出来,故撰写时间长难度大,部分作者的生平甚至需要从地方志及家谱中去寻找。此书出版殊为不易,与影印图书及图录相结合,从而使这些鲜为人知、世间少见的珍本广为众晓,嘉惠学林。



作者简介



徐立望,男,1975年生。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清代今文经学、区域学术文化史、浙江近现代史。现为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序言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説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横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説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爲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説,文化爲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爲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衆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决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内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産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撑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入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扎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强文化軟實力,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爲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澱和傳承了底藴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於它令人驚歎的富於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爲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爲,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迹上一路走來,秉承富於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匯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爲上,也在浙江歷史上衆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卧薪嚐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岳飛、于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代代相傳的文化創造的作爲和精神,從觀念、態度、行爲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發展了淵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傳統和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著浙江的生命力、催生著浙江的凝聚力、激發著浙江的創造力、培植著浙江的競争力,激勵著浙江人民永不自滿、永不停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地超越自我、創業奮進。

悠久深厚、意韵豐富的浙江文化傳統,是歷史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推進浙江新發展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與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相伴隨的浙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就在於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文化傳統與當今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就在於發展先進生産力與發展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今後一個時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我們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對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力度。我們應該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終可以轉化爲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最終可以轉化爲經濟的硬實力。文化要素是綜合競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素質是領導者和勞動者的首要素質。因此,研究浙江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增强文化軟實力,爲浙江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二〇〇五年七月召開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會,作出《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要從增强先進文化凝聚力、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增强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入手,大力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産業促進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項工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强國戰略,加快建設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四個强省”。作爲文化建設“八項工程”之一的文化研究工程,其任務就是系統研究浙江文化的歷史成就和當代發展,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藴、研究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未來的發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將重點研究“今、古、人、文”四個方面,即圍繞浙江當代發展問題研究、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歷史文獻整理四大板塊,開展系統研究,出版系列叢書。在研究内容上,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藴,系統梳理和分析浙江歷史文化的内部結構、變化規律和地域特色,堅持和發展浙江精神;研究浙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異同,釐清浙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影響的關係;圍繞浙江生動的當代實踐,深入解讀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發展。在研究力量上,通過課題組織、出版資助、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加强省内外大院名校合作、整合各地各部門力量等途徑,形成上下聯動、學界互動的整體合力。在成果運用上,注重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其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我們希望通過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用浙江歷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經驗引領浙江人民,進一步激發浙江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能力,推動浙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歷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絶,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二〇〇六年五月三十日於杭州




《浙學未刊稿叢編》前言一

文 / 徐曉軍

浙學是淵源於古越、興盛於宋元明清而綿延於當代的學術傳統與人文精神傳統,是浙江寶貴的人文優勢。浙江歷史悠久、英才輩出、人文薈萃,爲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源。這些歷史文獻是浙學的主要載體,亟須系統保護和整理、充分挖掘和揭示,“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對於推動和繁榮浙學研究,展示浙江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迹,傳承富於創造的文化傳統,具有基礎的、積極的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以《中華再造善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爲代表的一批文獻基礎項目的完成,以及浙江省内《重修金華叢書》《衢州文獻集成》等區域叢書出版,大量的中華典籍影印出版,宋、元、明、清刻本大多被影印出版。然而,省内外藏書機構還有相當數量的清至近代的稿抄校本未影印發布,社會利用仍存在很大障礙。據浙江省古籍普查報告統計,浙江近百家單位藏有稿本五千七百多部、抄本一萬七千多部,其中許多是普查中新發現的、未被各種目録著録,更未曾發布。向社會充分揭示這些祖輩留下的寶貴財産,仍然是古籍保護、整理的重要任務。二〇一二年,由浙江省文化廳等十二個廳局組成的浙江省古籍保護聯席會議,發布《浙江省“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實施“浙江未刊古籍影印工程”。二〇一七年七月,浙江省委、省政府發布《浙江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提出“整理浙江館藏未刊本(手稿),選輯浙江歷代文人所撰或館藏稿本中主要内容涉及浙江而未出版刊行的文獻資料,發揮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〇一五年,浙江省建立了《珍貴古籍名録》保護制度,入選國家和省級《珍貴古籍名録》古籍一千四百八十部(其中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八百七十一部);通過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選,百分之九十一的古籍處於達標庫房保護狀態;建立以浙江圖書館和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兩家國家級修復中心、四家省級修復中心和十八家修復站組成的浙江省古籍修復網絡;完成全省二百五十萬册古籍普查,建立全省三十三萬部古籍統一的信息數據庫。在浙江古籍保護體系基本建立以後,浙江古籍保護的工作重心就自然轉移到促推古籍的合理利用上來。二〇一六年,浙江省未刊古籍影印項目正式啓動,“兩浙文叢”(浙江未刊古籍整理研究)入選浙江省社科規劃優勢學科重大委託項目(項目號:17WH20022ZD)。二〇一七年八月,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立項,開展未刊古籍整理工作。二〇一八年,浙江師範大學浙學傳承與地方治理現代化協同創新中心李聖華研究團隊加入項目組,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加强經費支持,并增設三個子課題。經綜合考慮,出版成果定名爲“浙學未刊稿叢編”(以下簡稱《叢編》)。

《叢編》主要收録範圍爲:浙籍人士著作以及外省人士有關浙學的撰述;一九五〇年後未刊印的稿抄本及價值較高的孤本印本。選目主要原則爲:一、國家和省級珍貴古籍優先選入原則,將第一批至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中浙江圖書館藏未刊印過的稿抄本全部選入,解决珍貴古籍看書難的問題,完善珍貴古籍名録保護制度;二、優先選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録》所收人物的其他著述,以方便學界研究,如祁彪佳三種稿本《祁忠敏公稿五種》五卷、《贍族約》不分卷、《贍族簿》附《贍村簿》不分卷,毛奇齡三種稿本《誥授奉直大夫都察院湖廣道監察御史何公墓碑銘》一卷、《何母陳宜人榮壽序》一卷、《越州西山以揆道禪師塔誌銘》一卷、《蕭山三江閘議》一卷;三、對入選的殘本,儘可能收集完整,如姚燮《復莊今樂府選》,存世稿本分藏於浙江圖書館(一百一十册)、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五十六册)、國家圖書館(二册),此次都收集齊全。又如晚清外交官、學者德清傅雲龍的稿本《籑喜廬文初集》十八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浙江圖書館藏《初集》和《三集》,杭州圖書館藏《二集》,此次也完璧出版。

《叢編》共收録一百三十餘人著述約四百一十三部,計一千八百一十册,分五輯影印出版。其中稿本三百一十二部一千四百七十八册(分别占總收録量的百分之七十七點四二和百分之八十三點六),原創性著述三百四十三部一千一百三十四册(分别占收録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和百分之六十四點一)。爲了便於社會使用,配套編纂出版《浙學未刊稿叢編·書志》和《浙學未刊稿叢編·圖録》等成果。

《叢編》是浙江圖書館聯合十一家館藏單位,與浙江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編輯成書,前期選目工作始於二〇一三年,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徐立望先生(時任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和浙江圖書館吳志堅博士承擔,二〇一六年後,由童聖江、杜惠芳和童正倫等進行審核及底本複製,二〇一八年,項目組補充選目,最終確定全書收書目録,同時確定浙江圖書館周聿丹、杜惠芳、蘆繼雯、周會會、曹海花,浙江大學徐立望,紹興王陽明研究會方俞明,紹興圖書館唐微,分别負責來集之、朱駿聲、管庭芬、王繼香、姚燮、平步青、陶方琦和陶濬宣等專集編輯工作。項目得到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上海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師範大學圖書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西泠印社管委會、杭州圖書館、杭州博物館、温州市圖書館、紹興圖書館、嘉興市圖書館、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海寧市圖書館、嘉善縣圖書館等單位和紹興市王德軒先生的大力支持。項目又得到浙江省社科聯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領導大力支持和關心,浙江師範大學黄靈庚教授、復旦大學吳格教授、浙江大學張涌泉教授、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國家圖書館張志清研究館員等專家爲項目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寶貴意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殷夢霞總編輯和張愛芳主任等爲項目成果的出版提供了專業支持,浙江圖書館原館長朱海閔女士、應長興先生對項目策劃和前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領導保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日於浙江圖書館孤山館舍

微信图片_20221028103636.jpg

微信图片_20221028103638.jpg

微信图片_20221028103641.jpg

微信图片_20221028103643.jpg

目  录

目  录

《來集之專集》書志 周聿丹 撰來集之小傳 三樵叟備忘雜識五卷 (清)來集之輯 稿本 五倘湖樵書不分卷 (清)來集之輯 稿本 七倘湖遺稿不分卷 (清)來集之撰 稿本 存八册(册三至七、九至十一) 八倘湖手稿□□卷 (清)來集之撰 稿本 存十四卷(卷一至十、十九至二十二) 一〇倘湖遺稿不分卷 (清)來集之撰 寫樣稿本 一九倘湖詩二卷 (清)來集之撰 清康熙十四年(1675)倘湖小築刻本 二一來集之先生詩話稿不分卷 (清)來集之撰 稿本 二一
《朱駿聲專集》書志 李聖華 杜惠芳 吳志堅 合撰朱駿聲小傳 二七六十四卦經解不分卷 (清)朱駿聲集注 稿本 二九易鄭氏爻辰廣義一卷易經傳互卦巵言一卷易章句異同一卷易消息升降圖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三〇學易劄記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三四尚書古注便讀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三六周書集訓校釋補一卷附周書闕文補一卷 (清)朱駿聲撰 清朱孔彰抄本 三八毛詩異文一卷坿申公詩 (清)朱駿聲述 清朱孔彰抄本 朱師轍批校 四〇詩序異同彙參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四二學禮瑣録一卷讀史剳記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四三春秋平議一卷春秋三家異文覈一卷春秋亂賊考一卷附讀韓非子札記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四六春秋平議一卷春秋三家異文覈一卷春秋亂賊考一卷春秋左傳識小録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四九春秋左傳識小録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五一春秋闕文考一卷春秋三傳異文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五四四書塙解四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五六六書叚借經徵四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五八孔子紀年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六〇孟子紀年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六一説文通訓續補遺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清)朱孔彰輯 稿本 六三小學識餘五卷説文段注拈誤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六五五釋五卷附陳鱣釋禮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存五卷(古字釋義一卷、釋廟一卷、釋車一卷、釋帛一卷、附陳鱣釋禮一卷) 六九釋詞補箋二卷 (清)朱駿聲撰 朱師轍補箋 稿本 七〇秦漢郡國考不分卷名人占籍今釋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七二朱氏譜不分卷 (清)朱駿聲編 稿本 七五石隱山人自訂年譜一卷 (清)朱駿聲撰 (清)程朝儀訂補 朱師轍補注 清末民初抄本 七七吳中朱氏史傳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朱師轍批校 七八平定張格爾攷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八〇朱駿聲日記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八一經史答問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八三臨嘯閣筆記一卷附讀韓非子札記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八五手澤録一卷中興聞見録一卷先君手録急就篇一卷 (清)朱駿聲纂 (清)朱孔彰編 稿本  八六天學札記二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八八數度衍約不分卷 (清)方中通撰 (清)朱駿聲校補 稿本 九〇軒岐至理不分卷 (清)朱駿聲編 稿本 九二漢書雋語不分卷 (清)朱駿聲輯 稿本 存十三葉 九三説苑新序校評六卷附荀子校評一卷 (清)朱駿聲校評 (清)朱孔彰校録 稿本 九五李杜韓蘇詩評選六卷 (清)朱駿聲評選 稿本 存四卷半(李詩一卷、韓詩一卷、杜詩半卷、蘇詩卷上半卷、蘇詩卷中、蘇詩卷下半卷) 九七如話詩鈔不分卷 (清)朱駿聲輯 稿本 九九詞選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〇一傳經室文集不分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〇三臨嘯閣文集補遺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〇五傳經室駢體文存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〇六傳經室詩存四卷傳經室五言律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〇八庚午女史百咏一卷虎丘懷古詩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一一臨嘯閣詞四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一三臨嘯閣詞選二卷芍藥詞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清朱綬批校評選 一一五憶拙詞一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一八豐芑先生遺稿七種七卷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一九朱駿聲雜稿十三種 (清)朱駿聲撰 稿本 一二二
《管庭芬專集》書志 蘆繼雯 撰管庭芬小傳 一二九蘭絮話腴四卷 (清)管庭芬輯 稿本 一三二日譜不分卷 (清)管庭芬述 稿本 一三三海昌叢載二十卷海昌續載七卷首一卷 (清)管庭芬輯 稿本 清朱元炅跋 一三四越游小録一卷 (清)管庭芬撰 抄本 一三五錢譜不分卷 (清)管庭芬撰并拓 稿本 一三六海昌經籍志略六卷 (清)管庭芬輯 稿本 鄧邦述跋 一三八渟溪老屋題畫詩不分卷 (清)管庭芬撰 管元耀輯 稿本 一三九芷湘吟稿六卷附録一卷 (清)管庭芬撰 稿本 佚名題記 一四〇渟溪老屋自娛集二卷補遺七卷芷湘吟稿不分卷 (清)管庭芬撰 稿本(補遺配管偉之抄本) 管元耀跋 一四一芷湘老人題畫詩不分卷 (清)管庭芬撰 管偉之輯録 稿本 一四二卬止録不分卷 (清)吳昂駒輯 (清)管庭芬校 (清)崔以學重校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抄本 一四三海隅遺珠録五卷 (清)管庭芬輯 渟溪雜詩一卷 (清)管庭芬撰 補遺一卷 管氏静得樓抄本 一四四花近樓叢書七十四種九十卷補遺十九種二十二卷附存八種九卷 (清)管庭芬輯 稿本 一四五
《姚燮專集》書志 曹海花 撰姚燮小傳 一五一蛟川耆舊傳不分卷 (清)姚燮纂輯 稿本 一五五四明它山圖經十一卷 (清)姚燮撰 稿本 清許嶸題簽并觀款 清李恭渭 蔣敦復校并跋 清伊樂堯 董醇 王復跋 沈德壽觀款 一五九大梅山館藏書目十六卷 (清)姚燮藏并撰 稿本 一六一詩問稿□□卷 (清)姚燮撰 稿本 清傅溓批點 清葉廷枚跋 存一卷(卷二十五) 一六三復莊文録六卷 (清)姚燮撰 稿本 清曹峋批點 高學沅觀款 一六五瓊貽副墨七種四十六卷 (清)姚燮輯 稿本 清葉同春校并跋 一六七蛟川詩繫三十一卷 (清)姚燮輯 稿本 一七〇詞學標準不分卷 (清)姚燮輯 稿本 一七二詞斟四種七卷 (清)姚燮撰 清同治抄本 清□培之跋 一七三玉篴樓詞一卷 (清)姚燮撰 稿本 清姚景夔校點并跋 一七五某心雪傳奇不分卷 (清)姚燮撰 稿本 一七六
《平步青專集》書志 徐立望 撰平步青小傳 一八一瓜籚拾遺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清平宜生題簽 一八六瓜籚拾遺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一八七文棷表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八八文棷表初稾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一八八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八九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〇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一九一國朝文録小傳一卷國朝古文約選一卷國朝古文所見集一卷附續古文辭類纂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一國朝文録小傳一卷國朝古文約選一卷國朝古文所見集一卷附續古文辭類纂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三國朝文録小傳一卷國朝古文約選一卷國朝古文所見集一卷附續古文辭類纂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一九四湖海文傳補小傳劄記未定稿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四湖海文傳補小傳劄記未定稿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一九五唐科目攷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六唐科目考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八唐科目攷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一九九五代宋元科目攷二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一九九五代宋元科目攷二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〇一國子監進士題名碑録九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一卷(卷八) 二〇一西漢宰相攷一卷東漢宰相攷一卷五代宰相攷一卷宋宰輔攷一卷明宰輔攷一卷明列輔起家攷一卷復社姓氏録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二〇二西漢宰相攷一卷東漢宰相攷一卷五代宰相攷一卷宋宰輔攷一卷明宰輔攷一卷明列輔起家攷一卷南都防亂公揭一卷復社姓氏録一卷大將軍襍號將軍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二〇四殘明百官簿四卷 (清)平步青輯 稿本 清平宜生題簽 二〇五殘明百官簿四卷 (清)平步青輯 稿本 二〇六唐宋八大家文棷書評目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〇六芬陀利華館藏書目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〇七䓪園叢書初定總目一卷 (清)平步青編 稿本 二〇八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一〇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楊越批校 二一一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一二文棷目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一二國朝文棷總目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一三星軺便覽一卷 (清)平步青輯 抄本 二一四南輶紀程二卷附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一五毛西河先生年譜殘稾一卷 (清)平步青校輯 稿本 二一六毛西河先生年譜殘稾一卷 (清)平步青校輯 稿本 二一七兩負堂札記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一七瀫祭值年祭簿總目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周作人題記 二一九書畫見聞録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清平宜生題簽 二二〇三十六宜華隖摭談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一釋諺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二嘈雜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四文稿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五安越堂外集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楊越抄本 周作人題記 二二六郵筒存檢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七霞外山人書翰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八棟山牘存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八棟山存牘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二九致平步青信札 (清)萬青藜等撰 稿本 清平宜生題簽 二三〇越吟殘草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三一越吟殘草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三三賦論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三四袁文箋正斠識□□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一卷(卷一) 二三五袁文箋正斠識□□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一卷(卷一) 二三六小倉山房尺牘注略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三六小倉山房尺牘注畧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三八文筑附録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三八最勝録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三九最勝録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四〇最勝録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四〇香雪崦丵書二十種 (清)平步青撰 存十四種 二四一

香雪崦丵書二十種總目 楊越抄本 楊越題跋 二四三

宋史叙録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四四

宋史叙録一卷修明史史臣表一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四五

文廟從祀議攷略二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四七

國朝館選爵里諡法考續三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一卷(續卷九) 二四九

國朝館選爵里諡法考續三卷 (清)平步青 稿本 二五〇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略一卷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略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清平宜生題簽  二五一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五三

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五四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五五

召試博學鴻儒攷略一卷召試博學鴻詞攷略一卷薦舉經學攷略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五五

召試博學鴻儒攷畧一卷召試博學鴻詞攷畧一卷薦舉經學攷畧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五六

大考翰詹攷畧二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五七

大考翰詹攷略二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五九

越中科第表二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一卷(卷二) 二五九

越中科第表二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楊越校 二六〇

越中科第表二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六二

羣書斠識初稾不分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雪扶題記 二六二

羣書斠識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六四

霞外攟屑十二卷附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十二卷(卷一至七、九至十二、附一卷) 二六五

霞外攟屑十卷 (清)平步青撰 抄本 二六七

樵隱昔寱□□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清平宜生題簽 存一卷(卷六) 二七〇

樵隱昔寱二十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四卷(卷十二至十五) 二七〇

樵隱昔寱二十卷 (清)平步青撰 楊越抄本 周作人題記并跋 存十卷(卷六至十五) 二七一

樵隱昔寱二十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存十四卷(卷六至十九) 二七一

樵隱昔寱二十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二七二

樵隱昔寱二十卷 (清)平步青撰 清刻本 汪曰楨、夏燮圈點并跋 存一卷(卷二十) 二七三


《陶方琦專集》書志 唐微 撰陶方琦小傳 二七七漢孳室遺著七種七卷 (清)陶方琦撰 (清)姚振宗整理 清光緒會稽徐氏鑄學齋抄本 二八三鄭易小學一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二八四韓詩遺説補一卷 (清)陶方琦撰 清抄本 二八六爾雅漢學證義二卷 (清)陶方琦撰 (清)姚振宗輯 稿本 清陶濬宣校 孫同康簽校 二八七埤倉輯本二卷考異一卷 (三國魏)張揖撰 (清)陶方琦輯 附廣倉輯文一卷考異一卷  (南朝梁)樊恭撰 (清)陶方琦輯 民國二十八年(1939)武林葉氏抄本 二八九許君年表藁一卷附淮南參正殘草一卷説文古讀攷一卷又一卷 (清)陶方琦撰 (清)姚振宗校補 稿本 二九〇淮南許高注二家異同考二卷 (清)陶方琦撰 (清)譚獻等校勘 稿本 二九二淮南許高二注異同攷二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存一卷(卷上) 二九三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一卷續補一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二九五雜抄一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二九六六朝剽華二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陶馨遠題記 存一卷(卷上) 二九七陶湘麋學使詩文遺稿不分卷 (清)陶方琦撰 清同治十年(1871)稿本 陳慶均題記 二九八湘麋館遺墨粹存一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清樊增祥點評 二九九潠廬初稿四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清陶在新等題記 三〇〇琳青書館詩藳二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清陶濬宣題識 三〇二琳青書館詩藳二卷附道咸同光四朝詩一卷 (清)陶方琦撰 民國抄本 三〇三琳清仙館詞藳二卷 (清)陶方琦撰 稿本 清孫德祖題簽 清秦樹敏等題識 三〇四咸同間名人詩箋不分卷 (清)李慈銘 樊增祥 陶方琦等撰 稿本 三〇五
《陶濬宣專集》書志 方俞明 陳開勇 童聖江 周聿丹 撰陶濬宣小傳 三一一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補佚十卷 (清)陶濬宣輯補 稿本 存八卷(卷一至二、五至十) 三一三官階古稱攷不分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二二國朝紹興詩録小傳不分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二三入剡日記不分卷(清光緒元年二月五日至二十九日) (清)陶濬宣撰 稿本 清陶方琦題簽 清秦樹敏 馬賡良 陶方琦 孫德祖跋 余紹宋題跋 三二五海州病中日記一卷(清光緒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二十七日)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二七東湖記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二八稷山所見金石目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三〇金石隨筆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三一校讐之學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三二國朝史學叢書目録一卷 (清)陶濬宣訂 稿本 三三二稷山草堂碎金不分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三五通藝堂勸學卮言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三六稷山讀書札記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三八稷山漫録二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存一卷(卷上) 三四〇稷山論書詩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四二稷山論書詩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清俞樾 李慈銘 譚獻 袁昶 王繼香 宗源瀚跋 三四三稷山論書詩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四六稷山論書詩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四八書學捷要二卷 (清)朱履貞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陶濬宣抄本 書學捷要補一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四九稷山楹語三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五一稷山樓分類詩選不分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五二稷山樓詩文稿不分卷 (清)陶濬宣撰 稿本 三五三稷山樓文稿一卷 (清)陶濬宣撰 稿本 三五五稷山今體詩鈔不分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五六稷山樓詩選四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五七稷山樓文選不分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五九稷山樓今體詩鈔四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五九國朝紹興詩録四卷 (清)陶濬宣輯 稿本 三六二國朝掌故瑣記一卷 (清)陶濬昌輯 稿本 三六三
《王繼香專集》書志 周會會 撰王繼香小傳 三六九王孝子事略一卷 (清)王繼香輯 清抄本 三七二王繼香日記不分卷(清同治六年九月十九至同治七年底) (清)王繼香撰 稿本 三七三王繼香日記不分卷(清同治九年) (清)王繼香撰 稿本 三七四越中古刻九種 (清)王繼香輯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石印本 三七四文羼不分卷 (清)王繼香編纂 清同治三年(1864)至光緒十年(1884)稿本 三七五聯襍録不分卷 (清)王繼香輯 清同治六年(1867)至光緒三年(1877)稿本 王繼穀題記 三七六醉盦硯詺一卷枕湖樓藏硯銘一卷 (清)王繼香撰 清光緒五年至二十五年(1879—1899)稿本 徐樹銘題簽 三七七止軒集不分卷 (清)王繼香撰 稿本 三七九醉吟草二十五種三十五卷 (清)王繼香撰 稿本 三八〇醉吟草二十五種二十五卷止軒序跋一卷 (清)王繼香撰 清光緒稿本 三八二百悔辭不分卷 (清)王繼香撰 清光緒稿本 三八四止軒文習初草四卷文蜕初草一卷 (清)王繼香撰 稿本 清鮑臨 沈景修 陶濬宣 陳璚題簽  三八四止軒文習外編不分卷 (清)王繼香撰 清光緒稿本 三八六止軒題跋一卷 (清)王繼香撰 稿本 三八六止軒散體文鈔一卷 (清)王繼香撰 清抄本 三八七駢文類組五卷 (清)王繼香編 清光緒十一年(1885)稿本 三八八王繼香文稿一卷 (清)王繼香撰 清光緒稿本 三八九先賢王繼香先生遺稿不分卷 (清)王繼香撰 稿本 三八九醉盦詞不分卷 (清)王繼香撰 清光緒三十年(1904)稿本 清潘祖蔭 陳璚題簽 三九〇醉盦詞别集二卷 (清)王繼香撰 稿本 清陳璚 沈景修題簽 清李慈銘 沈景修 陸詒經 伊立勳 陶方琦 文悌 馬賡良 孫德祖 譚獻 桂坫題記 清馬寶瑛題款 清應寶時批并題記 三九一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大的最后一堂课” 2024-12-27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王钱镠墓盗掘追回稀世瓷器首次高清出版 2024-12-27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开幕 2024-12-26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轶事》,聊聊湘湖明朝那些事儿 2024-12-16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城市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