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特别关注
 
《马可•波罗游记》与“天城”杭州
来源:《杭州文史》第29辑  作者:龚缨晏  日期:2023-01-03

元代,中西文化交流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许多欧洲商人、使节、传教士、旅行者来到中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

马可波罗画像

微信图片_20230103113142.jpg

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波罗”是姓,“马可”是名。马可•波罗的祖父共生了三个儿子:老马可(Marco the Elder、尼古拉(Niccolò)、马菲奥(Maffeo)。马可•波罗是尼古拉的儿子。马可•波罗家的老宅至今还在,紧贴一条运河,距离威尼斯著名的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步行不到5分钟。不过,由于原来的房子在1597年被火所毁,所以现在见到的房子是后来重建的,而且房子的主人也几经变换,早已不属于波罗家族了。现在的房子上面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马可•波罗的房子。他曾到亚洲最远的地方旅行过,并且进行了叙述。1881年,根据市政府命令而立此牌”。

当时的威尼斯是个繁荣强大的商业共和国。1204年4月,由西欧国家组成的十字军在第四次东征时,攻陷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威尼斯海军在这一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在瓜分拜占廷帝国时,威尼斯除了获得大片领土外,还获得了君士坦丁堡八分之三的城区。这样,许多威尼斯人就在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居住区建立起自己的贸易据点,波罗家族也是如此。为了家族的生意,尼古拉和马菲奥离开威尼斯,前往君士坦丁堡。不过,对于尼古拉兄弟离开威尼斯的时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253年,也就是马可•波罗出生之前。另一种说法是1260年。目前尚无法确定哪种说法正确。

马可波罗故居

微信图片_20230103113145.png

大概在1261年上半年,尼古拉和马菲奥从君士坦丁堡出发,前往克里米亚半岛东南的苏达克港(Soldaia),那里也有他们家族的商业据点。接着,他们进入钦察汗国经商。由于战乱阻断了尼古拉兄弟回家的道路,他们只得继续向东前进,最后越过中亚,来到元上都(位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请尼古拉兄弟充当使者,远赴罗马,恳请教皇能够选派一些传教士前来中国。1266年上半年,尼古拉兄弟从上都出发,踏上了回乡之路,1269年回到威尼斯家中。此时,尼古拉的妻子已经去世,而他的儿子马可•波罗则已长成一个翩翩少年。

1271年,马可•波罗随同他的父亲尼古拉和叔叔马菲奥离开威尼斯,前往亚洲。经过长途跋涉,于1275年夏天抵达元上都。不久,忽必烈在元朝的大都(北京)接见了马可•波罗一行三人。马可•波罗说,他在中国深得忽必烈的喜欢,不仅奉命巡视全国,而且还到过缅甸等国。1291年初,忽必烈派人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启航,前住伊利汗国,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同行。他们水陆兼程,经过漫长的旅行,于1295年回到了威尼斯。从现存的文献来看,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后,依然广泛参与商业活动。

中世纪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城市国家,除了威尼斯之外,还有热那亚、佛罗伦萨、比萨等。后来,马可•波罗被关进了热那亚人的监狱。对于其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马可•波罗参加了1296年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最后因被俘而入狱;第二种说法是,他是在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的。近来有学者提出,马可•波罗在海外冒险20多年平安回家后,“不太可能又以44岁之龄自愿参加一次充满危险的海军远征。因此,大概更有可能的是,他是在一次商业旅行中被俘的。他被一群代表热那亚政府利益的海盗所俘”。不管什么原因,反正马可•波罗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中。

在热那亚的这所监狱中,还关押着一个名叫鲁思梯切洛(Rustichello da Pisa)的比萨人。1284年,比萨与热那亚两国海军在梅洛利亚(Meloria)进行海战,结果比萨惨败。许多人认为,鲁思梯切洛就是因为这场海战而被俘的,直到1299年才被释放。但也有人认为,鲁思梯切洛可能是在1296年或1298年的交战中被俘的。鲁思梯切洛还是一位通俗故事作家,他所写的一部关于亚瑟王传奇的作品《梅利阿德》(Méliadus)残存至今。在热那亚的监狱中,马可•波罗向鲁思梯切洛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旅行见闻,鲁思梯切洛用法语—意大利混合语将其记录成书,最初的书名应当是《寰宇记》(Le Devisement du Monde),我们一般将其称为《马可•波罗游记》。通过比较,学者们发现《马可•波罗游记》开头部分在用词及结构上,都与鲁思梯切洛的另一部作品《梅利阿德》非常相似。鲁思梯切洛正是凭借自己的文学创作才华,“把一位威尼斯商人杂乱无章的旅行笔记转变为全世界畅销书”。

《马可•波罗游记》原稿早已失传,但此书问世后,深受读者欢迎,并且被译成不同的文字,广为传抄,这样就出现了许多抄本,书名也不尽相同。2007年,还有抄本被人发现。根据法国学者嘉棣(Christine Gadrat-Querfelli)在2015年所做的统计,目前已知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共有141种,包括:F本(法语—意大利混合语)、FG本(法语)、TA本(托斯卡纳语)、VA本(威尼斯语)、Z本(拉丁语)。其中F本是接近原文的。不过,对于这些抄本之间的演变谱系,目前尚无定论。除了这些抄本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早期刊本,这就是意大利学者拉木学(G. B. Ramusio,1485—1557,中文又译作“剌木学”“赖麦锡”)于1559年编辑出版的意大利语译本,简称R本。中文著作对马可•波罗的介绍,最早可以上溯到1837年德国传教士编辑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译本是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的冯承钧所译《马可波罗行纪》。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北方地区被称为“契丹”(Cataio,Cathay等),因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907—1125)曾经统治过这片广大的区域;元大都(现在的北京)根据蒙古人的称呼而被称为“汗八里”(Chambaluc);中国南方地区被称为Mangi(又作Manzi等),这是汉语“蛮子”的音译,原是中国北方地区对南宋民众的蔑称;杭州则被称为Quinsai(又作Quinsay、Kinsay等),这是汉语“行在”的音译,因为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后,将杭州称为“行在所”或“行在”,意为皇帝临时暂住的地方,以表示收复北方故土的决心。马可•波罗还根据“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类的汉文谚语,把杭州称作“天城”(celli ciuitas)。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叙次序,马可•波罗是从中国北方进入浙江的。他自北而南经过淮安、扬州、南京、镇江、苏州等地后,来到吴兴(现在属于湖州市),称赞其为“大而富庶之城”。从吴兴出发,就来到一个被称为Cianga(不同的抄本分别写作Caiugan、 Ciangan、 Cianghin、 Cinghan、 Cangan等)的地方。马可•波罗说,此城“甚大而富庶,居民是偶像教徒,臣属大汗,使用纸币,恃工商为活,织罗(taffetas)甚多,而种类不少”。从此城出发,骑马三日可到杭州。

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初,学者们对于这个Cianga的中文原名,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Cianga应当是“长安”的对音, 即今天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所辖的长安镇。宋元时代,长安镇位于运河旁边,是个交通枢纽。元代长安镇设有站赤,《永乐大典》说:“长安站, 船三十只,正户三十户,帖户三百三十一户。”不过,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说,盐官县在杭州“东一百九十里”,长安镇又在盐官县城的“西北二十里”。现在长安镇至杭州的公路全长大约50 公里。这样,如果骑马的话,从长安镇出发当天即可到达杭州,根本不需要三天。冯承钧据此指出:“元代固有长安县,在运河上,但距杭州仅数小时航程,与本书所志三日程之距离不合也。”这样,有人提出此地名应是“松江”的对音,但这一观点显然不对,因为松江在元朝被称为华亭。英国学者玉尔(H. Yule)认为是“嘉兴”,冯承钧则认为是“长兴”的对音。不过,所有这些观点,都无法令人信服。1932年,西班牙托莱多教会图书馆(Chapter Library of Toledo)发现了一部新的《马可•波罗游记》拉丁文抄本。由于这部抄本是由一位名叫才拉达(Zelada,1717—1801)的主教捐献的,所以被简称为Z本。在这部本子上,明确记载,从“Cianga到杭州骑马行走一天”,这样,终于可以确定,Cianga就是“长安”的对音。马可•波罗说骑马从长安出发,行走一天可以到达杭州,与两地间的实际距离相符。

离开长安镇之后,就到了杭州。《马可•波罗游记》对于杭州的记载约占全书的十五分之一,而且是这部游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个章节”。在不同的抄本及刊本中,关于杭州的内容并不相同。慕阿德(A.C. Moule,又作“穆勒”“穆尔”等)与伯希和(P. Pelliot)经过比较后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杭州的内容,“可以根据主题分成长短不一的60节。在这60节中,F本有31节,Z本有24节,R有57节。F本中有12节不见于Z本;Z本中有5节不见于F本,有3节不见于R本。R 本中有26节不见于F本, 有34节不见于Z本。Z、R 拥有2个相同的短节,而这2节不见于F本。在次序上,Z本除了5个多出来的小节外,都严格依循F本的次序,这两个抄本在用词上也十分相近。而R本的次序则与F本、Z本大不相同,特别是在第54节中, 即讲述皇宫的那一节。F本的这一节约为265个法文词汇,Z本与此相似,约为168 个拉丁文词汇。R本的这一节则多达690个意大利文词汇,它在内容上与其他各个本子是如此的不同,致使贝内戴托将R本这一节的全部内容附加在F本后面刊印出来,他这样做是很正确的。R本关于杭州的内容文字很多,也很重要,有许多很有意思的增加部分。对于这些增加的部分, Z本除了两个小段外,似乎知道得很少或根本一无所知。同样,有三段颇有意思的内容只出现在Z本中,R本对于这三段则是毫不知晓”。F本、R本、Z本关于杭州部分的这些差异,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早期抄本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关于杭州的记叙是探究《马可•波罗游记》众多抄本演变谱系的一个重要线索。

《马可波罗行纪》

微信图片_20230103113148.png

《马可•波罗游记》把杭州称为“行在”,并且说“城之位置,一面有一甘水湖,水极澄清,一面有一甚大河流”。显然,此处的“甘水湖”是指西湖,“甚大河流”则是指钱塘江。对于杭州,这部游记着重叙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宏伟的城市:杭州城“周围广有百哩。内有一万二千石桥”“桥拱甚高,船舶航行其下,可以不必下桅,而车马仍可经行桥上”;“此城有大街一百六十条,每街有房屋一万,计共有房屋一百六十万所,壮丽宫室夹杂其中”;“城中街道皆以石铺地”;“此行在城中有浴所三千,水由诸泉供给,人民常乐浴其中,有时足容百余人同浴而有余”。

第二,美丽的西湖:“城中有一大湖,周围广有三十哩,沿湖有极美之宫殿,同壮丽之邸舍,并为城中贵人所有。亦有偶像教徒之庙宇甚多。湖之中央有二岛,各岛上有一壮丽宫室,形类帝宫”;“湖上有大小船只甚众,以供游乐。每舟可容十人,十五人,或二十人以上”;“舟中席上之人,可观四面种种风景。地上之赏心乐事,诚无有过于此游湖之事者也。盖在舟中可瞩城中全景,无数宫殿庙宇同园囿树木,一览无余”。

第三,壮丽的皇宫:“此城尚有出走的蛮子国王之宫殿,是为世界最大之宫,周围广有十哩,环以具有雉堞之高墙,内有世界最美丽而最堪娱乐之园囿,世界良果充满其中,并有喷泉及湖沼,湖中充满鱼类。中央有最壮丽之宫室”;王宫内部分为三大分部,“中部有一大门,由此而入,余二部在其旁。(东西)见一平台,上有高大殿阁,其顶皆用金碧画柱承之。正殿正对大门,漆式相同,金柱承之,天花板亦饰以金,墙壁则绘前王事迹”;王宫中“有小林,有水泉,有果园,有兽园”,还有装饰华丽的回廊,“宽六步,其长抵于湖畔。此廊两旁各有十院,皆长方形,有游廊,每院有五十室,园囿称是,此处皆国王宫嫔千人所居”。

第四,繁荣的商业:“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十个大市场周边,“建有高屋。屋之下层则为商店,售卖种种货物,其中亦有香料首饰珠宝”;城中还有“石建大厦,乃印度等国商人挈其行李商货顿止之所”;“每星期有三日,为集市之日,有四五万人挈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第五,完备的消防:“此城有一山丘,丘上有一塔,塔上置一木板,每遇城中有火警或他警时,看守之人执棰击板,声大远处皆闻,人闻板声,即知城内必有火警或乱事”;“每一街市建立石塔,遇有火灾,居民可藏物于其中”;“若见一家发火,则击梆警告,由是其他诸桥之守夜人奔赴火场救火,将商人及其他被害人之物,或藏之上述之石塔中,或运至湖岛”。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还专门介绍了杭州湾畔的贸易港澉浦(今属浙江省海盐县)。书中这样写道:“海洋距此(指的是杭州——引者)有二十五哩,在一名澉浦(Ganfu)城之附近。其地有船舶甚众,运载种种商货往来印度及其他外国,因是此城愈增价值。有一大川自此行在城流至此海港而入海,由是船舶往来,随意载货,此川流所过之地有城市不少。”

马可波罗雕像

微信图片_20230103113152.png

马可•波罗把杭州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这就激起了欧洲人的无限想象。这部游记在传抄的过程中,有的人还根据书中的文字描述,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收藏的羊皮纸抄本《寰宇奇闻录》(Livre des merveilles)。此抄本是法国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Jean sans Peur,1371—1419)雇人于1410—1412年制作的,1413年初把它作为礼物献给其叔父贝里公爵(Jean de Berry,1340—1416)。《寰宇奇闻录》用法文共抄录了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在内的7部著作,并且绘制了大量插图。这幅《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天城图》,描绘的就是马可•波罗所介绍的“天城”杭州。插图下方的文字写道,“蛮子国(Mangy)首都行在(Quinsay)是一座非常华贵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法语中意为‘天城’(la Cité du Ciel)”。研究表明,《天城图》的作者是一个来自佛兰芒(现在属于比利时)的佚名画家。由于他对中国一无所知,所以只能按照欧洲城市的建筑风格来描绘“天城”。这样,这幅《天城图》中的建筑完全是欧洲式的,例如尖尖的屋顶,屋顶上的天窗小屋。《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豪宅中的石建高塔,则变成了欧洲式的烟囱或城堡。右上方一座圆冠状屋顶的大建筑物,不禁使人联想起作为欧洲城市中心的教堂,特别是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因此,这幅《天城图》,承载着欧洲民间画家对于中国城市的美好想象。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01-16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