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译注》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明]张岱 著 程维荣 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52.00元 978-7-5732-0244-4 (本文节选自《西湖梦寻译注》前言,略有删改)《西湖梦寻》除开头《自序》以外,全书七十二篇。素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是张岱自己在西湖一带的生活经历与所见所闻。如卷一《明圣二湖》、《智果寺》、《紫云洞》,卷二《飞来峰》、《冷泉亭》、《灵隐寺》、《岣嵝山房》,卷三《十锦塘》、《陆宣公祠》、《苏公堤》、《湖心亭》、《放生池》等各篇。又如卷四《高丽寺》:“余少时从先宜人至寺烧香,出钱三百,命舆人推转轮藏,轮转呀呀,如鼓吹初作。后旋转熟滑,藏轮如飞,推者莫及”;《小蓬莱》:“余幼时从大父访(黄贞父)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其描述具体生动,都是张岱亲眼观察的实录。 其次是前人以及同时代人关于西湖的诗文作品。据统计,各篇附录共收有历代作家74人的作品260余篇(包括未留下作者姓名的作品)。被引用较多的,除了张岱自己的以外,还有苏轼、徐渭、袁宏道、李流芳、王思任、张京元等为张岱所推崇的人的诗文,尤其以宋代与明代作者居多。显然,这是因为张岱认为宋代与明代对西湖的贡献尤著,两朝兴衰过程也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其文化的昌盛,以及最后的亡国过程更有借鉴对比意义。在抄录的作品中,大多为散文与诗,其次是词与一些楹联。 再次是某些前人对西湖记载的资料。张岱在本书正文各篇中,往往直接利用了前人记载的素材。例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等。这在卷一《昭庆寺》与《保俶塔》中均有直接反映。又如卷五《宋大内》引用了《宋元拾遗记》和《南渡史》的资料:“《宋元拾遗记》:高宗好耽山水,于大内中更造别院,曰小西湖。自逊位后,退居是地,奇花异卉,金碧辉煌,妇寺宫娥充斥其内,享年八十有一。”“《南渡史》又云:徽宗在汴时,梦钱王索还其地,是日即生高宗,后果南渡,钱王所辖之地,尽属版图。” 《西湖梦寻》的游记散文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在创作风格上深受前代山水审美特别是晚明以来性灵说的影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之《史部·地理类》称,《西湖梦寻》“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努力摆脱形式束缚,追求个性的抒发与奔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独特的主体审美意识,特别推崇幽邃静谧的自然风光。 《西湖梦寻》包蕴鲜明的审美观点,有着独到的感悟。张岱不像多数游人那样单纯追求春日晴天拥挤喧闹的气氛,而是认为西湖四季色彩各异,特别是淡季有其独到的美丽。卷一《明圣二湖》:“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西泠桥》:昔日赵孟坚游西湖,“指林麓最幽处,瞪目叫曰:‘此真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邻舟数十,皆惊骇绝叹,以为真谪仙人。得山水之趣味者,东坡之后,复见此人。”这是借前人口吻抒发张岱自己的山水美学观点。卷二《冷泉亭》:“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卷五《芙蓉石》推崇“以淡远取之”;《火德祠》附诗:“数笔倪云林,居然胜荆夏。刻画非不工,淡远长声价”,均表达了张岱的审美意趣。张岱认为,只有具备相应的阅历与认识能力,并且具有相应的人格,才能从多方面领略西湖之美:“如贾似道之豪奢,孙东瀛之华赡,虽在西湖数十年,用钱数十万,其于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实有未曾梦见者在也。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 第二,善于结合文学与历史变革、景致与人物,夹叙夹议,抒发情感。 《西湖梦寻》兼具叙事与抒情的特征,各篇往往能抓住细微之处,描述生动具体,边叙述边议论,以小见大,以微显著。卷二《灵隐寺》通过具德和尚重修灵隐寺,体现出西湖高僧的百折不挠、睿智从容与指挥调度才干,也反映了信众的虔诚:“午间方陪余斋,见有沙弥持赫蹄送看,不知何事,第对沙弥曰:‘命库头开仓。’沙弥去。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余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廪,斗斛无声,忽然竟去。余问和尚,和尚曰:‘此丹阳施主某,岁致米五百担,水脚挑钱,纤悉自备,不许饮常住勺水,七年于此矣。’余为嗟叹。”卷五《芙蓉石》写出了杭州商人的精明:“吴氏世居上山,主人年十八,身无寸缕,人轻之,呼为吴正官。一日早起,拾得银簪一枝,重二铢,即买牛血煮之以食破落户。自此经营五十余年,由徽抵燕,为吴氏之典铺八十有三。” 第三,善于衬托,渲染环境,突出主要内容。 卷三《十锦塘》附《西湖七月半记》写游西湖的过程,有两层烘托,一是各色游客姿态的烘托:“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并分别列举“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挤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等五种情形;二是游客急不可耐、纷沓拥挤的烘托:谓其“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经过层层反衬,文章水到渠成,最后张岱才点出自己游西湖,“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的优雅情致。 第四,文字精练雅致,善于以简约传神的描写,创造独特的意境,韵味隽永。 卷二《北高峰》写登高远望:“歌舫渔舟,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觌其影。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卷三《孤山》附《补孤山种梅叙》仿效魏晋六朝骈体文写道:“在昔西泠逸老,高洁韵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月黄昏”;“瑶葩洒雪,乱飘冢上苔痕;玉树迷烟,恍堕林间鹤羽。兹来韵友,欲步前贤,补种千梅,重修孤屿。凌寒三友,早连九里松篁;破腊一枝,远谢六桥桃柳。伫想水边半树,点缀冰花;待将雪后横枝,低昂铁干。美人来自林下,高士卧于山中。白石苍崖,拟筑草亭招放鹤;浓山淡水,闲锄明月种梅花。”意境高洁,用典自然,文字韵雅,竭力渲染了林逋的高尚情怀。《湖心亭小记》写雪中访湖心亭,先用雪景烘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继而出现雪中奇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文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成为千古名篇。 译注者简介 程维荣,1957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东政法大学法史专业毕业,法学硕士。曾在华东政法大学古籍所工作,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先后赴日本、美国高校为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著有《中国继承制度史》、《近代东北铁路附属地》、《中国近代行政法(1908~1949)》,整理标点《杨万里集》、《西湖梦寻》,译著有《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法制史成果选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卷》、《卡尔·施米特与犹太人》等。 目录 前言 自序 卷一 西湖总记 明圣二湖 西湖北路 玉莲亭 昭庆寺 哇哇宕 大佛头 保俶塔 玛瑙寺 智果寺 六贤祠 西泠桥 岳王坟 紫云洞 卷二 西湖西路 玉泉寺 集庆寺 飞来峰 冷泉亭 灵隐寺 北高峰 韬光庵 岣嵝山房 青莲山房 呼猿洞 三生石 上天竺 卷三 西湖中路 秦楼 片石居 十锦塘 孤山 关王庙 苏小小墓 陆宣公祠 六一泉 葛岭 苏公堤 湖心亭 放生池 醉白楼 小青佛舍 卷四 西湖南路 柳洲亭 灵芝寺 钱王祠 净慈寺 小蓬莱 雷峰塔 包衙庄 南高峰 烟霞石屋 高丽寺 法相寺 于坟 风篁岭 龙井 一片云 九溪十八涧 卷五 西湖外景 西溪 虎跑泉 凤凰山 宋大内 梵天寺 胜果寺 五云山 云栖 六和塔 镇海楼 伍公祠 城隍庙 火德庙 芙蓉石 云居庵 施公庵 三茅观 紫阳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