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特别关注
 
秦始皇东巡之“槿头”
来源:《杭州文史》第27辑  作者:李志庭 张勤  日期:2023-02-13


“槿头”之名的出现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行天下,并于其在位第三十七年(前210)第五次东巡会稽到达了楚越之地。这次巡行的主要目的:一是昭示秦德,二是祭祀舜、禹,三是慑服楚、越,四是探索海洋,五是了解风情形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这一次巡行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秦始皇

微信图片_20230213102506.jpg

江浙地方文献《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也记载了这次巡行:“(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槿头”一名始见于此。

关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会稽,《史记》记其大略。《越绝书》作为吴、越地区区域性文献,对此进行了细化,不但充实了“会稽刻石”的细节内容,还补充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槿头、诸暨、都亭等秦始皇涉足的地点。这成就了“槿头”现身于文献。

根据《史记》和《越绝书》等记载,“槿头”应该是一个县级以下的地名,但是秦始皇东巡会稽行程当中由“狭中渡”以后前往会稽的第一站。


“槿头”地名之语源

“槿头”之“槿”为稀见字。根据字体结构,当为一种木本植物之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未见“槿”字。但有“堇”字,云:“堇,粘土也。”不关“槿”字。

《尔雅》无“槿”,但有“木槿”。其卷十三《释草》云:“椴,木槿,或呼日及,亦曰王蒸,别三名也。其树可以为埽蔧。此则藜之科,大为树,可以作埽蔧者。”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云“木槿”亦名“槿”。其卷三十六《木槿》云:“《释名》:椴、榇、蕣、日及,朝开暮落花,藩篱草花奴……时珍曰:此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榇。齐鲁谓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诗》云‘颜如舜华’即此。”“《集解》:宗奭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花与枝两用。时珍曰,槿,小木也。可种可插,其木如李,其叶末尖而有桠齿,其花小而艳,或白或粉红,有单叶、千叶者。五月始开,故《逸书·月令》云‘仲夏之月木槿荣’是也。结实轻虚,大如指头,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荚、泡桐、马兜铃之仁。种之易生。嫩叶可茹,作饮代茶。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厚而色红。”

木槿花

微信图片_20230213102509.jpg

按照上述,“槿”即“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色或红、或白、或紫,朝开暮敛。唐吴兴(今湖州)人钱起《避暑纳凉》:“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即此。既可入药,又可观赏,种植范围颇广,命名因地而异。越地习俗,以其枝条丛生直上,多作篱笆种植,所谓“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萧山一带,亦莫不如此。

“秦汉以前,广大的江南地带,即所谓‘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的地方,主要还是古越族的居住地”,属于“古越语”地区。槿头(今萧山径游)所属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及滨江区钱塘江以东部分地区)是句践灭吴争霸的战略前沿。径游往南为诸暨。诸暨在句践建都大城小城(今绍兴)之前,一直是越人的根据地。这里的原居民显然是古越语的使用者——越人。所以“槿”当为越人对“木槿”的称呼(萧山土话至今仍称为“槿尤树条”),并以此命名为地名。

“槿头”之“头”,为语言构词法中的缀词。缀法有前缀、中缀、后缀,此为后缀。萧山土话中使用后缀者不少。萧山区地方志办公室2013年编修的《萧山市志·方言编》归纳有指示代词加“头”现象的,有地形词加“头”,方位词加“头”,时间词加“头”,动词加“头”,数量词加“头”,人物情态、脾性、特点等词加“头”,身体部位词加“头”,物件(品)词加“头”,天候词加“头”等10类之多。所以人们调侃萧山人“葛浪(这里)头、夯浪(那里)头,萧山长河头”。

“槿头”则为名词(槿)加“头”。“头”字并无实义,但这应该是从古越人起就有的一种语言习惯。由此观之,萧山人用“头”字的习惯真可谓是源远流长,或者也应该是古越语的一个特点。


“槿头”与“井头”“径游”

“槿头”地处“余杭轲亭南”(“狭中”)至“诸暨”之间。“槿头”之名自《越绝书》以后似乎未曾再现,但与“槿头”发音相近的“井头”“径游”两地名一直存在,乃至当今仍在使用。其地理位置亦与“槿头”相一致。

谓之“井头”者,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有以“井头”命名的“井头市”“井头市水”。其《地理考》云:“井头市水,源出诸暨县天马山,北流五里经一明亭,入萧山县境,东北流五里至井头市,东分一支入浦阳江,正干又北流三里入浦阳江。”其命名原由,《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说:“(径游)旧称井头,以村北井埠头得名。村环水呈船形……水运便利。”

谓之“径游”者,至迟在清代已经出现。如民间即有以“径游”冠名的《萧邑径游蒋氏宗谱》《径游蒋氏族史》。前者创修时间不详,历经清道光十年(1830)、咸丰七年(1857)、同治八年(1869)、光绪三十年(1904)、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后者为2008年5月蒋雪澄、朱荣祥等编写。命名原由,说是“此处水路交通方便,向有‘活水码头’之称,昔日游商甚多,故名径游”。地名学上属于雅化地名。后被列为法定地名。2014年出版的《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即以“径游”入志。

综而言之,地名“槿头”,源于越语,一个以槿树命名、添加“头”字为后缀的越语地名。其后“槿头”而为“井头”,或乃当时“汉字改革”浪潮中民间因书写方便而为之;“井头”而为“径游”,或是为了地名雅化。虽然脱离了地名原始语源,但两者都是地名命名中常用的手法,而且音韵相近。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信息。地名出现之初往往是口口相传,继而才以文字记载。文字记载既记录受访者发音,也掺入记录者对地名发音的理解。地名一旦形成,就是社会公共资源,不会随意更改,所以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鉴于现在所见古代文献记载的越语地名,多为古代南下北人或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南方学者以汉语音译(谐音)的记录,所以后人对于越语地名的今注,往往采取谐音的办法。如“杭坞”注为今萧山瓜沥西南航坞山附近,“朱余”注在今绍兴城北朱储村等等。而与“槿头”谐音者,也就是“井头”“径游”。而且“井头”“径游”与“槿头”不仅谐音而已,其地理方位也相一致。所以,我们认为“槿头”“井头”“径游”,三者乃一音之转,所指实同为一地,属于同地同名同音异写。


槿头(井头、径游)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槿头(井头、径游,本文以下所说槿头均此)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部,现为浦阳镇径游村(1956——1957年间曾隶属诸暨)。其地东与进化镇相邻,南界诸暨店口、湄池、次坞相接,西与河上、临浦相连。属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区。

径游村

微信图片_20230213102514.jpg

径游村槿头其地,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披荆斩棘开发于此。槿头之西桃源村闸上自然村中部前山,即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据当地村民反映曾出土过石镞等石器,文化堆积层中还采集到黑陶、红陶、红烧土、有段石锛等遗物。闸上自然村棋盘山也曾经采集到陶片、印纹硬陶、陶器鼎足等新石器时代遗物。’槿头(井头、径游)西南舜湖村,旧有“舜帝渔耕”之传说。与槿头隔江(浦阳江)相望的进化镇,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硬纹陶和原始瓷的生产中心,迄今已经发现了茅草山、乌龟山、尖湾、树牛寺、茅湾里、纱帽山、城隍山、后山、太公堂、牛面山、安山、陈村湾、大坟山、西山、唐子山、馒头山、火草山、沿池山、泥桥头、前山等20处窑址。上述之类,虽然不在槿头地面,但亦说明其所属地域早有人类的活动足迹,曾经一度还堪称繁荣,值得秦始皇东巡顺道到此一转。此后也始终有人开发,不过由于缺乏记载,具体开发过程未详。然而明清时期形成的径游老街、万安桥等至今尚存。

槿头之地主要山丘有尖山、灵山、化山、安山等。主要河流有凰桐江、径游江、浦阳江。

对于古代“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的越人,河流对于交通尤为重要。兹略述三江为下:

凰桐江发源于诸暨,因流经凰桐村,故名。原河道弯曲狭窄。1964年开始,河道经多次拓宽、疏浚,截弯取直,改建阻水桥梁等工程,加强了泄洪、引灌能力。

径游江发源于诸暨柯坞山,至马婆桥入萧山径游。下游原分两支:一支北流入鸡鸣江,1982年后因鸡鸣江填平造路而堵塞;一支东流出径游南闸入浦阳江。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天岭岩南麓,曲折北流,经诸暨而北入萧山境,由南而北穿越槿头全境(据说原先只穿越其东,后将浦阳江以东一片土地划给了径游,遂成穿越全境),故道北经临浦湖,至余暨(今萧山)西萧山东入杭州湾,即《汉书·地理志》所载“余暨,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之潘水。“潘”和“浦”乃谐音。晋代开通临浦湖西岸碛堰山口,导浦阳江水入钱塘江。北宋初,随着浦阳江下游湖泊逐渐围垦成田,碛堰山口遂为浦阳江北注钱塘江的主要通道。南宋初碛堰山口筑堰,浦阳江不时借道钱清江从三江口入钱塘江。明成化年间(1465——1487)修建麻溪坝以后,浦阳江始稳定由闻堰附近注入钱塘江。浦阳江自古为萧山、诸暨间水路通道。《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称赞其地“水路交通方便,向有‘活水码头’之称,昔日游商甚多”。主要即指浦阳江而言。

陆路交通亦颇称方便要道。据《萧山市志》记载,“民国20年(1931年)以前,杭江铁路未通,杭、嘉、湖等地北来客商渡江后,必取道西兴、萧山、临浦,经此翻五马岭向诸暨而南;金华、衢州等南来客商亦必经此向北,商贩往来不绝。清光绪末年,径游通埠船搭客载货,一至杭州,一至临浦,商贩应运而生。邻近山区乡民多来此出货、赶集,杭州客商也来此收购茶叶、冬笋等山货,商业逐渐兴盛。”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2024-10-1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义 2024-10-16
盛开的《迟桂花》与杭州翁家山的美 2024-10-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