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汉造像到摩崖题刻,从风物胜迹到名人青史,《烟霞散记》记录的虽不是杭州南山烟霞洞的全部,但却以30篇简洁的文字、225幅珍贵的图像来抓取流传于千年古洞的零散记忆,记取关于景区历史文化的吉光片羽,不失为一册轻松领略西湖烟霞风貌的导览读本。 新书试读 南山造像烟霞美 烟霞洞是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南北向长条形天然溶洞,为西湖最古老的洞壑之一,与东面的水乐洞、石屋洞并称“烟霞三洞”。洞口高约三米六,宽约四米三,洞深约三十米,外宽内窄,逐渐向内收缩,后半部分最窄处仅宽一米一。洞内钟乳林立,石景奇异。关于烟霞洞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据《祥符图经》记载:“其洞极大,为诸洞首。内作丹云五彩之色。”指的是烟霞洞内石笋钟乳受阳光照射,五颜六色,犹如流光溢彩的烟霞,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此地钟灵毓秀,山间常弥漫着烟岚雾霭,洞前竖立的“烟霞此地多”石碑,即是此意。 “烟霞此地多”石碑 烟霞洞前原有五代吴越国于广顺三年(953)兴建的烟霞院。烟霞洞造像,实即烟霞院造像,大约开凿于建院之初,利用烟霞洞这一天然岩洞雕刻而成,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塔等多种题材。其中数量最多,体量硕大的十八身罗汉像,是烟霞洞造像的主体。 关于烟霞洞罗汉的雕造缘起,北宋始已流传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南宋《淳祐临安志》卷九引《祥符经》云: (烟霞洞)去钱塘县旧治之西一十六里。晋开运元年(944),有僧弥洪结庵洞口,遇一神人指此山后:“有圣迹,何不显之?”洪寻至山后,乃见一洞内有石刻罗汉六尊。洪既亡,吴越王钱氏忽梦僧告云:“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梦觉,访得烟霞洞有六罗汉,遂别刻一十二尊,以符所梦。
虽然这只是传说,却也反映了洞内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事实上,根据烟霞洞题记中“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的记载,烟霞洞石窟造像正是起于五代末期。吴延爽就是五代吴越国最后一个国王钱俶的母舅。 烟霞洞内的罗汉群像 烟霞院于北宋中期改额清修院。据《武林梵志》载,至明代,“寺久圮……万历己亥(1599),司礼孙隆重建”。孙隆任苏杭织造太监,曾大规模修复西湖寺院,如灵隐寺、净慈寺、龙井寺等。在烟霞洞,孙隆增补了部分佛、菩萨、罗汉、弟子造像,对吴越时期烟霞洞造像的面貌改动最大。清光绪年间,邑人陈豪认为洞口的财神像庸俗,命石工改刻为苏东坡像,并附一联记其事,云: 钱如真可通神,此座巍然,何不与烟霞终古; 石也有时变相,长公仙矣,莫非是香火前缘。 至二十世纪初期,烟霞洞造像共计三十八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仅存古代造像十五身及部分残件。1978—1979年,根据历史照片,又修补和重塑了部分罗汉和弟子像。2006年,烟霞洞造像与慈云岭造像、天龙寺造像共同组成“西湖南山造像”,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年早逝朱昊飞 烟霞洞东侧的石径小道旁,有一处颇为奇特的墓葬,墓室呈三层台阶状,椁盖正中竖一方尖碑,碑上书有“乐清朱昊飞先生之墓”几个颜体大字。朱昊飞之墓与它西侧的师复墓、东侧的胡明复墓共同组成了著名的“烟霞三墓”,留下了三段历史的记忆。 位于烟霞洞南侧的朱昊飞墓 朱昊飞,字谨良,1892年生于乐清县磐石镇南门村。他年少时受学于乐清县西乡高等小学堂,因资质聪颖,考入温州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历年成绩均名列前三。后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于1917年毕业后,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任教期间,朱昊飞勤俭节约,积蓄资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赴德留学,在柏林大学研读化学达四年之久,学习期满获化工博士学位。学成归国时,他写诗道: 楚楚衣冠落落才,旁人笑我却应该。 他年若遂凌云志,疑是八仙过海来。 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理化教授。朱昊飞秉性坚毅,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各项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朱昊飞正在天津女师任教。他带头组织并亲自率领学生宣传游行,还发动学生制作日用品和玩具举行义卖,将所得款项支援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时,他对帝国主义残酷杀害同胞的行为异常愤慨,亲自奔赴各校宣传演讲,揭发帝国主义罪行,还参加学生组织的爱国团体,到农村中去宣传,唤起民众一起参加爱国反帝斗争。 朱昊飞讲课也深受学生欢迎,在浙江大学任化工系教授时,日常工作繁重,而他总是精神焕发,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乐清至今还留着他当年倡议创办,并捐资助学的乐清县第五小学(今磐石镇中心小学)。很多老一辈的乡里人提起他,也都说他是一个乐观豁达、急公好义的人。 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朱昊飞著有“理化小丛书”三十种和一些德文译作,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都已散佚。现在剩下的仅有早期编著的初高中物理、化学、代数和实验理化等几种教科书而已。 1933年夏,程天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朱昊飞被解职。此后,他在上海的世界书局工作,编著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专著和中等学校的教科书,假日则返回杭州湖滨路9弄2号的家中休息。 1934年秋,朱昊飞因患伤寒,不幸病逝于杭州,并葬于西湖南山烟霞洞南侧。 烟霞题刻选录 刻文 陈襄、苏颂、孙奕、黄颢、曾孝章、苏轼同游。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据拓片重摹) 年代 宋熙宁六年(1073) 刻文 钱塘陈希濂、金棻于嘉庆丁巳春日,来此修褉,煮名赋诗,因题于后。 年代 清嘉庆二年(1797) 刻文 汉安张虎痴及其弟丽诚、文修、大千、君绶五人来游于此。 年龄:韩国第一 刻文 乙亥四月,偕贵阳邢端,宿烟霞洞,游佛手岩,观宋人题名。江安傅增湘记。 年代 民国二十四年(1935)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