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3年宋韵普及系列讲座迎来首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国做客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带来《飞来峰在何处—王安石与杭州》。 刘成国对宋学、王安石研究至深,曾出版专著《王安石年谱长编》、《荆公新学研究》,古籍整理类著作《王安石文集》,其作《王安石年谱长编》获第十届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一等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优秀成果奖。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刘成国用一句话概括了王安石的一生,表示夸赞他的人称他为当代的周公、孔子;贬低他的人,把他和弄权者王莽、曹操归为一类。 这份褒贬不一,主要源于他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变法”;但作为一位文学家,王安石受到的赞誉却是绝对的,甚至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能够‘广涉四部、具有恢宏格局的文化巨人’”。 千百年来,后人对王安石的文学造诣推崇备至,为数不多的争议,也多集中于一首诗——《登飞来峰》: 飞來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争议的内容竟是讨论诗句中“飞来峰”究竟在何处?有说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也有说是绍兴的飞来山……各执一词。 学术研究之所以权威性,在于抽丝剥茧的调查,互相佐证的比对,最终得出严谨的论断。 刘成国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证了诗中“飞来峰”的真实所在地:宋代其他诗人都曾写诗咏及绍兴应天寺塔,所描述景象与《登飞来峰》相似;宋代其他关于杭州飞来峰的题咏,没有一首涉及塔;杭州飞来峰海拔低,不符合诗中登高远眺的意境;王安石登飞来峰时,正是宿绍兴期间;绍兴飞来峰之所以被转移到杭州灵隐飞来峰名下,和北宋熙宁十年应天塔被大火焚毁有关。 “这场大火,可能使得绍兴的飞来山及应天塔风光不再。之后,整个北宋后期至南宋,所见几无诗歌咏及……南宋以后,杭州飞来峰的名声完全压过绍兴飞来山,南宋咏飞来峰的诗歌,都是灵隐飞来峰。所以,咸淳临安志,《方舆胜览》等都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收入到杭州灵隐飞来峰的名下,之后代代沿袭,才会被后人误解,其实《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峰’指的是绍兴的飞来山。”刘成国说。 “虽然飞来峰非飞来山,但不可否认,王安石与杭州颇有因缘。”刘成国说。 如何有缘?家族、政治、文学,可谓“缘定‘三生’”。 王安石和杭州的缘分始于家族,他21岁风华正茂时,赴杭州探视长妹王文淑,不仅在今天的吴山谒伍子胥庙,还在法喜寺读过书,和杭州因此结缘。 也正是在杭州,王安石拜见了那位对他政治生涯影响深远的“忘年交”范仲淹。 “杭州会面”让两位有着相同的遭际和理想抱负的人一样在历史上烙下了自己的印迹,“前辈”范仲淹发起的庆历革新与“晚辈”王安石主导的“王安石变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世普遍认为,范仲淹非凡的改革影响了包括王安石在内的后来者,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就此扬帆。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文学造诣同样因杭州山水而更上一层楼,即便《登飞来峰》并非为杭州而作,但却留下了更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诗篇”——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这是王安石在游望湖楼时,创作的《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王安石在圣果寺(今上城区凤凰山辖区内)游玩,欣然提笔写下的《游杭州圣果寺》; “渌净堂前湖水渌,归时正复有荷花。花前若见余杭姥,爲道仙人忆酒家。”王安石在余杭有感而发,泼墨作诗《送僧惠思归钱塘》; 此外还有《寄题杭州明庆院修广师明碧轩》《铁幢浦》等诗均为王安石在杭州所作,“江山助人,文助江山”成为千古美谈。 本次宋韵讲座除了现场的近百名观众外,还同步在央视频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爱奇艺、哔哩哔哩、企鹅直播、我们大杭州、杭州新闻、橙柿互动等10多个平台直播,共有5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