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代著名学者来新夏晚年近五百通信札的一次珍贵集合。其中既有关于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的学术探讨,也有关于著述策划、编校与出版的深度交流;既有与报刊编辑的文稿沟通,也有与民间读书人的往来书谊。 这是先生学术生涯和人生轨迹的点滴记录,字里行间,也是其“淑世”情怀与“润身”本色的真实流露。 谨以此书纪念来新夏先生百年诞辰(1923—2023)著 者 简 介
来新夏(1923—2014),字弢盦,浙江萧山人,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研究,被誉为“纵横三学”。1942年考入辅仁大学,师从陈垣、余嘉锡、启功诸先生研习史学。1949年被选送至华北大学第二部,成为范文澜先生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1951年奉调至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由助教循阶晋升为教授。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面世学术专著30余种及古籍整理多种,晚年仍笔耕不辍,出版有文史随笔《冷眼热心》等30余种。
编 者 简 介 王振良(1972—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天津市问津书院理事长。著有《稗谈书影录》等10余种,主编有《问津文库》100种、《天津文献集成》50册。
前 言 《来新夏书信集》终于在深秋时节编定,心情格外舒畅。
其实这件事的初始创意来自王振良先生。2014年4月,他主持的天津问津书院向各界友朋发出《来新夏先生资料征集启事》的时候,我还在沉痛中难以自拔,但心中是笃定的——因为我知道,书信曾是来先生与师友亲朋间重要的交往方式,他不仅常以书信与师友交流探讨,而且对他人也是有信必复,非常及时,资料征集定有收获。几年的积累,正如所愿,在今春浙江古籍出版社为“蠹鱼文丛”邀约书稿的时候,竟也积有四百余通可成一集了。 首先应该感谢提供这四百余通信札的亲友,在搜集和整理来先生书信的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书信集的面世反映了来先生人生的一个侧面,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他的一个夙愿——2002年,他在八十初度时撰写《烟雨平生——我的八十自述》中曾说: 我在难以测定的未来岁月里,依然要在笔耕舌耘的漫长道路上走着,我将以余年完成尚在进行的《清人笔记随录》一书。这是对清人所撰三百余种笔记所写的书录,体例一依《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现已完成部分初稿,准备再以三五年时间完成定稿,使之与《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并成为我致力“为人”之学的证明,也为清史研究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还有余力,我将在与世无争的恬静心态下,回顾自己的一生,实话实说,写一部自述性的自传,以明本志。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他在“难得人生老更忙”的愉悦中,不仅完成了《清人笔记随录》,还先后出版了《书目答问汇补》《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和国家清史项目《清代经世文选编》等著述,最终远超十年前的计划,所惜者时光去如飞,撰写自述性传记的心愿未及实现。虽然留有这一短篇自述,也难免令期待的朋友们心生遗憾,我想《来新夏书信集》对此或可有所弥补。 此次收录的书信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80年代之前的一段岁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来先生与前辈以及同辈人之间交往的珍贵资料已难觅得,家中亦无所藏,这是本书的最大缺憾。80年代起,随着社会和事业的发展,公私猬集,才有了繁忙的社会交往,尽管涉及的人、事或重大或细微,或繁杂或具体,但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记录,是亲历者留下的历史足痕。新世纪以来通讯发达,手机、网络成为最便捷的联系方式,来先生也跟随时代潮流,书信往来渐少,只是偶尔兴之所至,才会操笔一述襟怀。 见字如晤,能有书信往来,无论识与不识都是一种缘分。来先生是性情中人,这些文字中,有他对前辈学人的尊重和礼敬,有对工作困扰的直抒胸臆,有与同辈的推心置腹,有对年轻知友的诙谐调侃,也有对陌生朋友的答疑解惑……话题无论是轻松的、严肃的,还是认真的、急切的,甚至是愤怒的,都秉持着他一以贯之的真诚,各方友朋提供的信札当能更生动、立体地看到真实的来先生。 1988年9月26日来新夏致顾廷龙信 这次整理的494通书信,来自116位师友(或单位),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从而引发我的无限怀想。先生作为一介读书人,生前多次谈及读书的目的——“淑世”与“润身”,如果说他所身体力行的“为人”之学和反哺民众是“淑世”情怀的体现,那么书信集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和字里行间表露的内心情愫则应是“润身”的书生本色。我随先生学史多年,晚年能伴随左右,却对其人生领会至浅,愿借助本书信集回馈大家的关注与期待。 王振良先生在繁忙的教研之余为书信集的搜集整理备著辛劳,在此深致谢意! (作者焦静宜,来新夏先生夫人)
编 后 记 2014年4月,来新夏先生去世后不久,我草拟了《来新夏先生资料征集启事》,以天津问津书院名义打印200份,通过焦静宜老师分发各界师友。这次征集收效最显的就是函札较多,遂萌发编辑先生书信集的设想。
不过设想归设想,行动却至为迟缓。直到2020年7月,夏春锦兄来电话约稿,冀以《来新夏书信集》加盟“蠹鱼文丛”,此事终于提上日程。其后我几次找焦静宜老师协商,敲定了操作思路、编纂体例、出版合同等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来先生的函札再次进行征集。但当时焦老师困于《来新夏文集》的收尾,我则忙于《来新夏学记》的辑录,迁延至2021年2月,书信集的编辑才真正启动。 本书编辑具体流程是:征集到的函札电子图档,由焦静宜老师按收信人汇总后拷贝给我;我逐封考订写信时间并排序,交排版公司录入文字;焦老师依电子图档进行三轮审校,我配合进行三轮复校,排版公司改定后发我电子文档;我对电子文档进行重点核校和最后整理,为每位收信人撰写简介并根据出生时间排序。 这个流程虽说并不复杂,但操作之曲折却让我始料未及:一是函札之汇集不断加增,付诸打字和审校之时仍有过两次较大规模补入,各批次函札编校进展不一,衔接之间稍有不慎就易出错。而在书稿编定之后,焦老师那里又征集到致虞信棠先生札13通、致周轩先生札1通,而我这里则征集到致马忠文札1通,又经汪志华先生绍介征集到致陈明猷札5通(杭州高立民、乐清陈晓朋提供)、致顾廷龙先生札1通(陈晓朋提供),而每次增补都需要小心翼翼。二是函札的释读和编校问题。对来先生的书写习惯,虽然焦老师很是熟悉,我也不算陌生,但晚年握笔之手难免颤抖,仍有少量文字不易辨识,需反复推敲才敢定谳。至于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的处理,还有函札通数的认定等,虽然都是细枝末节,但也耗费不少心力。三是很多函札落款只有月日,确定写作年份不易,需要结合内容曲折地查考,再由焦老师以先生日记等来订补。部分函札虽有收信人补注的年份,但并非全都可靠,存在较大误差者要亦有之。四是每人字数寥寥的简介,竟也遇到巨大困难。因需按收信人出生先后排序,而同年出生的师友在所多有,故时间必须精确到月甚至日。我在能力范围内初步查实后,又由焦老师写信、打电话或辗转托人,联系收信人的后代、朋侪或单位才基本解决。可即便如此,仍有廉长江、小庄两人无法获知精准信息。 本书收录来新夏先生函札近500通,最早一通是1980年4月致荣孟源,最晚一通是2014年2月致罗文华。这批函札除少量写给来氏亲族之外,主要可分四大部分:一是与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界师友的学术交流,二是与出版社编辑关于图书出版的洽商和内容的修订,三是与报刊编辑、记者的文稿沟通,四是与民间读书人的书谊。通过这四类函札,可以清晰地管窥到来先生的学术生涯和人生轨迹,为“来学”研究提供足资参照的细节资料。 焦静宜老师作为南开大学出版社编审,以其专业的精神和深挚的亲情,对本书编辑倾注了比我更多的心血,令我这个后学感到愧恧和汗颜。我深度参与的天津记忆团队和天津问津书院,来新夏先生都曾膺任顾问。而先生于我个人,更是有教诲和助力之深恩,完成《来新夏书信集》的编辑,对我来说固属义不辞。
坐落在萧山江寺公园内的来新夏方志馆 来先生八十诞辰之时,其业师启功先生惠诗以寿,有句云“鸿文浙水千秋盛,大著匏园世代长”,盛赞来氏家族“鸿文”“大著”有功于“浙水”。先生降于杭城,葬于萧山,今值百年诞辰之际,其书信集又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付诸铅椠,也是先生以另一种形式“荣归”故里吧!谨向促成其“荣归”的“蠹鱼文丛”策划人夏春锦先生、周音莹女史,向责任编辑孙科镂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澹荡海河水,磅礴钱塘潮。走笔至此,有怀先生! (作者王振良,本书编者) 目 录 致顾廷龙 1通 致傅振伦 1通 致荣孟源 1通 致孙思白 1通 致龚望 1通 致左开一 1通 致谢辰生 3通 致涂宗涛 14通 致陈伯良 10通 致罗友松、吴格 2通 致胡述兆 1通 致叶亚廉 12通 致何晓云 2通 致王汝丰 1通 致陈明猷 5通 致章志诚 1通 致林衍经 2通 致吴云 9通 致谢国祥 1通 致范凤书 2通 致朱正 4通 致来新阳、杨英彦 7通 致来新铭 3通 致周金冠 5通 致陈智超 2通 致刘宪康 2通 致赵传仁 4通 致李兴盛 10通 致童本道 1通 致金恩辉 1通 致龚绶 2通 致张树勇 2通 致陆继权 1通 致崔文印 41通 致施宣圆 6通 致李全祥 2通 致杨东梁 1通 致申建国、宗琳 1通 致常海成 1通 致梁滨久 2通 致居蜜 4通 致柴剑虹 8通 致张梦阳 1通 致虞信棠 12通 致冀有贵 17通 致李维松 3通 致李忠智 6通 致陆子康 2通 致董国和 1通 致俞尚曦 1通 致潘友林 8通 致陈志根 3通 致张新民 1通 致谭宗远 6通 致周轩 1通 致袁逸 6通 致王世伟 2通 致韩小蕙 61通 致罗雪村 2通
致自牧 10通 致李辉 2通 致朱则杰 6通 致来明骏 1通 致张殿成 1通 致曾主陶 2通 致韦泱 2通 致王余光、钱婉约 3通 致方晨光 2通 致张继红 12通 致来勇 8通 致苏品红 1通 致陈万卿 2通 致褚树青 2通 致杜泽逊 4通 致徐雁 4通 致茅林立 11通 致沈迪云 5通 致赵任飞 1通 致宁敬立 2通 致胡传淮 1通 致阿滢 4通 致吴眉眉 10通 致罗文华 3通 致萧跃华 3通 致徐明祥 6通 致莫艳梅 2通 致董宁文 6通 致赵万新 1通 致吕晓东 1通 致姜晓铭 1通 致马忠文 1通 致祝勇 3通 致孙伟良 1通 致励双杰 2通 致申屠勇剑 1通 致许隽超 5通 致智如 1通 致孙喆 1通 致邓骏捷 7通 致王金魁 4通 致金峰、张凤妹 5通 致王振良 1通 致高立志 1通 致吴文康 1通 致朱自奋 10通 致李庆英 1通 致汪志华 3通 致荆时光 6通 致眉睫 1通 致廉长江 1通 致小庄 1通 致杭州市萧山区党委、萧山区政府 1通 致杭州市萧山区志办 1通 致《书品》编辑部 1通 致原旅津广东中学 1通 编后记 出 版 信 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