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宋画中的宋宫印象
来源:《杭州文史》第28辑  作者:姜青青  日期:2023-09-04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宋画中的画院画师、皇帝及其近贵者的绘画,以及佚名作者中的以宫苑为主题的画作,来认定宋朝宫苑建筑图像。

在此先了解一下宋画中的远景宋宫建筑。以传世宋画来看,现在最真实和最完整描绘宋朝宫苑景象的是南宋佚名《金明池争标图》(图01)。尽管此画作者托名张择端,但专家学者从文献和考古等角度经过多方论证,还是确定它是“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由此,这幅全景式的绘画可谓详尽而形象的宋宫历史文献,而且对于南宋宫苑建筑的类型和样式的认定,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图02.png

图01

南宋时有关皇宫远景的宋画有多幅,如南宋初年宗室画家赵伯啸《万松金阙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02)。赵伯骕,字希远,太祖七世孙。他在高宗和孝宗两朝都是皇帝亲近的人,“少从高宗于康邸,以文艺侍左右。”孝宗时官至和州防御使,出使过金国,“尝画姑苏天庆观样进呈,孝宗书其上,令依元样建造。”南宋皇城建于绍兴元年(1131),位于临安(今杭州)凤凰山东麓。《万松金阙图卷》以万松为名,当取自凤凰山北侧万松岭之地名与实景,也寓意南宋王朝如松林一样万古长青。此画为一定高度的鸟瞰图,画家站位视角大致在临安城凤山门附近朝西南方向。画上连绵山崖之下、密林山岚之间,有“金阙”数座,其中右侧两座重檐建筑,度其地应是皇城正北门和宁门与北宫门,北宫门处地又明显高于和宁门,这与今天由万松岭路向南进入凤凰山脚路,地势有一个明显抬高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两座宫门同在一条轴线上的左侧,又有东西并立的两座重檐大殿,当是正衙文德殿和常朝垂拱殿,这也是南宋皇城中最重要的两座朝政大殿。两殿建于绍兴十二年(1142),故这幅实景画也应在此之后所绘。

图03.png

图02

再看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钱塘观潮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03)上的宋宫远景图。“李嵩,钱唐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待诏。”这幅画是由北向南视角、有相当高角度的鸟瞰图,画的主题是观潮,所以重点应是横亘画面上方的钱塘江。但在舟船冲顶江上一线潮的焦点下方,有一块四方形的“白地”一这就是凤凰山下的南宋皇城。李嵩在此没有画出任何殿宇和园囿景象,这当是一种保密的需要。官修《咸淳临安志》绘制的《皇城图》上也没画出皇城之内的一个地名,这与《钱塘观潮图》的想法和做法如出一辙。

图04.png

图03

也有例外的,即以“马一角”著称的画院待诏马远,其作品中时有皇城一角或半边景象,例如《雪楼晓倚图》(私人藏,局部图04)。“马远,号钦山。其先河中,世以画名,后居钱唐。光、宁朝待诏”,“楼阁用尺界画,衬分染色,极其精明。”此画大致是在皇宫西南侧凤凰山上圣果寺位置朝东北方向鸟瞰,远景为凤凰山和馒头山之间的掩映在山林和雪雾中的一组宫室殿宇建筑,重檐主大殿与其他楼宇之间以长廊相连,颇有“千步宫廊雪霁时”的意境。近景楼阁主体和两侧小楼筑于石砌台基上,主楼悬空挑出部分以木柱支撑,类似于吊脚楼,主楼三开间窗户和其余窗户均呈佛寺中的壶门状,木格子窗紧闭,仅有中间一扇打开,窗内有人在赏雪景,正向宫城方向跳望。此画另有宁宗题写陈与义《观雪》诗:“无住庵前境界新,琼楼玉字总无尘。开门倚杖移时立,我是人间富贵人。”可见山上这座建筑属于寺院。凤凰山原有初建于唐代的圣果寺,南宋时被划入宫禁后苑。

图05.png

图04

南宋皇城的范围在今天看来,北抵万松岭路,西以凤凰山为屏障,南邻钱塘江,东至馒头山以东接近凤山路一线,主要朝政大殿在凤凰山和馒头山之间,后宫苑囿则大致布置在馒头山或凤凰山的山地上。从这几幅远景图来看,大背景基本符合它的地理环境。

接下来分析宋宫的具体建筑形制和样式。

1. 宫门

宋朝宫门最为权威的图像,莫过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北宋徽宗御笔绘画《瑞鹤图》(局部图05)和北宋铜钟(傅熹年摹本,图06)上的宣德门楼。

图06.png

图05

图07.png

图06

宣德门是北宋皇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门楼形制呈古代建筑最高等级吴殿(清代称庑殿)式样。文献记载宣德门为五门,其上宣德楼为七开间。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角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权子。”又,熙宁五年(1072)十月日僧成寻在东京城的目击:“见皇城南门宣德之门,七间门楼也。左右有二楼,各重重五尺许,高颇下,内面左右楼廊造列,外面有左右会。”《瑞鹤图》反映了宣德楼及两阙亭和楼廊的局部图像,属于实景写照。至于《东京梦华录》描述的“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则可以在《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宝津楼”(局部图07)见到具体样式。

图08.png

图07

南宋以临安城为行在,初始的皇城营造一切就俭。皇城正南门丽正门,与北宋皇城正门宣德门应有相似性,但只有三门。南宋吴自牧说,丽正门“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左右列阙,待百官侍班阁子。”可见丽正门的装饰图案与色彩等,跟宣德门多有相似之处。汴京宣德门虽然比临安丽正门多出两门,但作为宫门正门的整体构造和外形,两者应该差距不大。

2. 正殿

正殿如文德殿、大庆殿和垂拱殿等正朝(也称外朝)宫殿。北宋佚名《契丹使朝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08)中的官殿建筑,应是东京宫城内接待辽国使者的垂拱殿。《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垂拱殿旧曰长春,明道元年十月改勤政,十一月改今名,及常日视朝之所。节度使及契丹使辞、见,亦宴此殿。”画中此殿仅有五开间,前有围廊环护,双陛登殿,两侧各有外通廊道,但无朵殿相属。殿前也无“檐屋”构建,仅以主殿屋檐覆盖围廊。

图09.png

图08

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小雅·南有嘉鱼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9)和《小雅·鹿鸣之什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10),留下了宋时正殿的大致样貌:主殿五开间,以朱栏双陛登殿,应是参考了宋宫正殿的基本形制。

微信图片_20230904101951.jpg

图9                                 

微信图片_20230904101951_1.jpg

图10

《小雅·鹿鸣之什图》绘《诗经·鹿鸣》中的王者宴宾一段,王者踞坐宫殿正中,群臣列坐两侧,殿外丹墀之下则是内侍环立,乐工鼓乐。《小雅·南有嘉鱼篇图》中“彤弓”一段,画前有高宗题字:“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画中一王者踞坐殿中,彤弓置于丹墀之下,旁有“诸侯”正在听候宣诏,拜受赐弓。

《宋史》记载南宋皇城正殿垂拱殿和内朝崇政殿,“虽曰大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淳熙再修,止循其旧。每殿为屋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间,修一丈五尺,广亦如之。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马和之在描绘《诗经》中《鹿鸣》《彤弓》这两首诗的情景时,当是以“为屋五间”(即五开间)的垂拱殿等正殿为蓝本的。虽然殿宇屋顶采用最高建筑等级的“吴殿式”,但为了体现先秦时期宫殿的简朴,还是在宫殿外形上做了“减法”,如除去了屋顶鸱吻和殿南檐屋等构建。

“檐屋”指大殿之前上覆屋檐的平台,也称“轩”,皇帝在此接见臣下,称之“临轩”,参见马和之《孝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11/12)。

微信图片_20230904101951_2.jpg

图11

微信图片_20230904101952.jpg

图12

内朝起居宫殿也有如外朝正殿规模和形制的,如前述南宋皇城崇政殿,与外朝正殿垂拱殿并无两样。但内朝宫殿相对简略也是事实,譬如仅有三开间,有双陛也有单陛。王应麟《玉海》记述“内殿”选德殿:“规模朴壮,为陛一级。”即使有一定规模的选德殿,登殿台阶也仅有一级,简朴之极。

3. 宴殿

宫廷宴会是一项重要活动。南宋宫廷正殿文德殿每逢皇帝寿辰,改名紫宸殿,群臣在此为皇帝庆生。平时的重要宴会,则设在专门的宴殿。

马远《华灯侍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13)记录了一次凤凰山宫中御宴场景:“开禧北伐”惨败后的宁宗嘉定元年(1208),宋廷向金国函首权臣韩侂胄,换得两国和议。宋廷为和议的主导者丞相史弥远大摆御宴,庆贺和议的缔结。时值隆冬,夜幕已合,御宴大殿敞开的大门垂帘半卷,其余地方俱被木格子长窗围护。殿内可见华灯高悬,侍女相候,宴会坐席长桌后各有屏风;五六人恭立殿中作拱手贺礼状,宴会主人却被隐于大殿深处,不得一见。大殿前方广场四周梅花簇拥,一班腰挎乐鼓的宫女舞姿划一,翩翩起舞。

图14.png

图13

宁宗在马远这幅画上有题诗,其中两联道:“酒捧伣觞祈景富,乐闻汉殿动欢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这正是当时御宴的情景。留意这座五开间歇山顶大殿,它由檐屋以及前后紧贴的正殿和后殿组成,殿前有“檐屋”构建,正殿一侧又有通出画外的朵殿,但不见另一侧有朵殿。导致这种左右建筑布局不对称和前后两殿立地局促情况的出现,既有画家出于构图艺术需要而不拘泥于画作对象现状的主观原因,也有南宋皇城受山地地形限制,局部地段建筑密度过高的客观原因。

4. 水殿

江南夏季炎热,但也多湖泊河川,是以畔水纳凉也成为宋画多见的一种题材。南宋宁宗杨皇后有两首《宫词》描写了大内夏天避暑纳凉时的景象:“凉生水殿乐宸游,钓得金鳞上御钩。圣德至仁元不杀,指挥皆放小池头。”“水殿钩帘四面风,荷花簇锦照人红。吾王一曲薰弦罢,万俗泠泠解愠中。”李嵩《水殿招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4)可见一座水殿及其附属构筑的形状。

图15.png

图14

这座十字坡脊顶水殿构造非常细致、精巧和华贵。因是盛夏季节,水殿四周原有木格子长窗俱已撤去,成为四面通透敞开的凉亭,宜于避暑。水殿之所以称“水殿”,是因为它临靠一座有桥横跨的水闸。当开闸泄流之时,附近一带水气风气必盛,极易带走暑气而取得纳凉的效果,而水殿基座在建造时被架空,透风排湿,也宜于整个基座保持一定的干燥。画中两名小儿在泄流中放行两艘帆船模型,与杨皇后《宫词》描写皇帝在水殿放生不同,但临流放舟正是顽童夏日喜好的游戏。在德寿宫的考古中,曾发现水闸遗迹,可见当时宫中是有可能存在类似纳凉水殿的。

李嵩这幅画上的这种造型别致的十字坡脊顶水殿,在宋画中多有出现,如北宋《金明池争标图》中的湖中岛上,也有一座十字坡脊顶建筑(局部图15)。

图16.png

图15

5. 后官

杭州凤凰山东侧的馒头山,是南宋皇城的后宫区域。“绍兴和议”之后,高宗生母韦太后从金国归宋,馒头山上就有她的寝宫慈宁殿。及至宁宗去世后,他的杨皇后也居于馒头山上,寝宫称慈明殿,或有可能是慈宁殿修葺后的易名。

宋画《宫中行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16)传为北宋郭忠恕所绘,但画面景物与画风可断为南宋时期作品。此画以唐代杨贵妃故事为题材,所绘宫苑中的主殿建筑为三开间,其形制与南宋皇室画家赵伯驹《汉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所绘主体建筑基本一样,但开面更为宽阔,且前有檐屋,左右各配两开间形制的朵殿,形成整体七开间宽面,使得这组建筑在精丽之中更显宏大,名为“杨贵妃”,实为“杨皇后”所居更相宜。主殿与四周亭轩以游廊步径串连,这种高低起伏、楼阁掩映的山地环境,也与南宋皇城地处凤凰山和馒头山的环境极为相近。此外,后宫后苑是南宋宫廷画家创作取材较为集中之地,所以类似此画宫殿和景物的绘画还有多幅。

图17.png

图16

两宋后宫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等人有独立的寝殿之外,其余嫔妃一般都集中一处居住。《宋会要辑稿·方域一》:“福宁殿东庆寿宫,庆寿、萃德二殿,太皇太后所居。福宁殿西宝慈宫,宝慈、姒徽二殿,皇太后所居。福宁殿后坤宁殿,皇后所居……明道二年十一月,改葺(集圣殿)为内外命妇容殿,名肃仪。”又,南宋陈世崇《随隐漫录》记载福宁殿、坤宁殿等帝后寝殿时说:“贵妃、昭仪、婕妤等位宫人直舍蚁聚焉。”可见皇后以下嫔妃的居所只称“直舍”,且大多“蚁聚”集中居住,仿佛后世的“集体宿舍”。

嫔妃集中居住处在南宋佚名《汉宫秋图》(局部图17)中可见其样。按照绘画题名看,这应是一段汉朝故事,其中建筑群也是宫中一般嫔妃的居处。但就其建筑风格来看,应是南宋时期式样。而且,因为画家技法极为娴熟,勾画极为精细,保留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宫廷建筑群图像。其主体建筑格局从画面最右边小桥边的一座悬山顶大门而人,过影壁进到前院,再经主殿门厅进入内院,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中轴线。这也是魏晋以来宫廷建筑应有的营造制度和格局特征。

图18.png

图17

主殿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加上左右两个朵殿(左侧朵殿内摆放着弹拨乐器,透露了此殿居者是为女性),形成整个主殿五开间的格局,这恰好是一般嫔妃居所的规制。主殿向右通过一短廊,又连接到一组掩映在树木中的建筑。主殿前的门厅也是一组营造精巧的建筑,大厅中设有一座大屏风,保护了内院隐私;厅前连着三开间檐屋,两边耳房各与长廊相连通,再由半壁墙面的长廊回环围合主殿建筑,形成一个相对私密的院落。所以这组建筑虽然等级并不高,多为单层平房,没有易被外人看见内景的楼阁等高层建筑,却因为有门厅、檐屋和长廊的护持,遵循了《墨子·辞过》所说的“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加上建筑本身构造的精致素雅风格,非常适合后宫女眷居住。

这组建筑出彩之处是,艺术地调和了四合围廊的封闭性与角门园亭的通透性之间的矛盾:在围廊左角拐弯处营建了一座十字脊屋顶方亭,中设屏风,屏风之后当是通往内院的角门,这当是院内女眷出行西侧苑囿游赏的门径,而白天有不少宫女职守于此,闲人莫近。这组建筑群因有这样一座可为门厅的亭子,建筑形态上和内外沟通上,顿时生动灵活起来,这也是这组后宫建筑的精彩之处。

6. 楼阁

南宋皇城所处的凤凰山和馒头山的自然地形,决定了其很多建筑位居高处,由此而成为登高望远的览胜场所,也是祈求上苍保佑的祝祷佳地。依山高筑是南宋皇城的一大特点。

南宋东宫掌书陈世崇记载:“一山崔嵬,作观堂,为上焚香祝天之所。吴知古掌焚修,每三茅观钟鸣,观堂之钟应之,则驾兴。”李嵩《高阁焚香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8),可谓是对馒头山上这个“观堂”比较接近的一个写照:山顶之上的园林式庭院,一座高大的重檐双脊歇山顶楼阁建于高台之上;高台之上高香弥散,在女眷和侍女的陪侍下,“主人”正祝祷上天,祈福求安;画面左侧远景为仅露尖顶的亭阁,下方近景两排厅堂屋脊,都衬托出这处楼台坐落极高;高台也是观景露台,与楼阁之间设有一藤架,可见闲暇时候在此品茗小坐,也有庇荫之处,却不碍远观四下的山水风景。整个建筑群规模和体量并不太大,空间尺度上却很是适合建于类似馒头山这样并不十分高峻的山上。

图19.png

图18

李嵩《月夜看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9)上则是一处帝后观潮的楼阁。周密《武林旧事》:“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天开图画在禁中具体位置已无从知晓,但《咸淳临安志》中的《京城图》在皇城馒头山的东南角,标有“皇太后看位”。此画有杨皇后“坤卦”钤印,结合其所绘场景推断,画上建筑位置极有可能与“皇太后看位”有关。画中临江之楼与楼前露台可谓至美至精,楼的右侧有廊,折而向后;二楼背后接出一条飞廊,直通已在画外的后楼;前后二楼由飞廊连接成一组工字形的建筑;楼前的所有景物被故意删去,以突出这座典雅楼阁的精致与俊秀。此画显示了李嵩界画的艺术造诣,这组阁楼也堪称宋宫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图20.png

图19

大幅留白的马远(传)《古松楼阁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图20)呈现出典型的“一角”“半边”画风。画中以一株劲松切分近景和远景,左面下端为近景,山上长廊引接而仅露小半边的一座重檐楼阁,阁中一人伫立而望;松下栏杆右边为紫薇树丛掩映的远景,隐隐露出建于两山夹峙之中的一座宏大建筑。这种建筑与地形结合的景物,与杭州凤凰山东麓南宋皇城所在地貌特点非常吻合。

图21.png

图20

此画对题有理宗书写一首白居易《紫薇花》七绝:“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并钤有他的书房用印“缉熙殿书”朱文方印。唐代中书省多植紫薇,故中书郎也称紫薇郎,白居易诗中为自指,而理宗在此借诗中“丝纶阁”,当指可对应的一座翰林学士侍读建筑。《随隐漫录》记载凤凰山上能望见江景的有“芙蓉阁”,而南宋皇城东北东华门内为选德殿,与学士院很近,孝宗时为皇帝与学士近臣读书、夜对、宴饮之所,“左为芙蓉阁、右为凌虚阁”,高宗书房“损斋”、孝宗书房“复古殿”和理宗书房“缉卿殿”也均在附近。'因此推测马远这幅画上的楼阁,为馒头山上的“芙蓉阁”或“凌虚阁”。

7. 长廊

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二十日晚,丞相史浩进宫至复古殿侍读,并有澄碧殿赐宴。史浩有诗记其事,写到了他从东华门乘肩舆人宫后遇到的情景:“……复古距选德,相望几数里。修廊按云汉,岧饶灿珠蕊。中途敞金扉,恍若蓬壶里。群山拥苍璧,四顾环弱水。山既日夕佳,水亦湛无滓。冰帘映绮硫,琼殿中央峙。澄碧耀宸奎,龙神争守视……从游至清激,锡坐谈名理。泉声韵琴瑟,一洗筝笛耳。皇云万机暇,观书每来此……”

史浩这首诗透露了大内宫室建筑的很多信息:其一,诗中描写虽有些夸张,但从选德殿赶到复古殿还是要走些路的;其二,宫中有长廊连接主要殿宇,而且这长廊为爬山廊,可一直蜿蜒上到山顶;其三,长廊两边有围挡(应该是因季节可装卸的木格子长窗),相隔一定距离才会有门交通内外,人在长廊中未必可见外部情形,廊外也无法洞悉其中的动静,颇具保密性。马远的《踏歌图》、马麟的《秉烛夜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1)等院画,均再现了这种长廊和连廊暖亭。此外,从诗中也可以看到,君臣宴饮之所澄碧殿也即皇帝读书之处,近旁有一处园林水景,激水跳波宛如琴瑟,整个读书环境非常幽雅。

图22.png

图21

马远的《青峰夕霭图》描绘夏季时宫苑中一处站位极高的建筑群。据画中远近景物,度其地似在今馒头山上。近景是从山下延伸而来的长廊,每个开间的格子窗都已卸去,对比马麟《秉烛夜游图》中的长廊,可以看到季节上的变化。长廊连接到一处歇山顶大堂,旋即右转出画面后,再折回上行连到一座有竹丛烘托的四面攒尖亭。亭子连同亭前平台之下是一座石砌的宫门,这座坚实的石头建筑自然成为一座高台,承载架空于其上的亭台(这种宫门顶部筑成高台再作利用的情况,还见于李嵩《汉宫乞巧图》)。亭台四周雕栏围护,平台上有一座临时搭建的遮荫帐篷。亭台之下的宫门入口旁两株芭蕉正自舒展,点明了现场的时令季节。整组建筑的布局和构筑都十分讲究,在并不太大的范围中,构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建筑语言的精巧空间。

《随隐漫录》记载馒头山上杨皇后寝殿慈明堂一带建筑布局说:“殿前射圃,竟百步,环修廊……由绎已堂,过绣胭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后苑。”郭黛姮先生考证,皇城宫中从内朝嘉明殿(原绎已堂)经过一条180开间的锦胭廊,便可通到御前主要殿宇,“且地形起伏,这条锦胭廊可能为带有一定曲折的廊子。180间的长廊长度如何?宋代建筑的廊子每间大小7一8尺,即合2.5米左右,这样锦胭廊总长为450米,可称之为宋代公园长廊之最。”

由此可见,因山势高低错落的曲折长廊,当是南宋皇城建筑的一大特色。

8. 园亭

凤凰山和馒头山在南宋时属于宫禁后苑,因而山上山下园亭翼然,当是一种常景。文献中记载南宋皇城中最多的建筑是亭子,仅仅《武林旧事》记载的亭子,就达90座之多。这种江南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建筑在南宋皇城内大量出现,可见这座皇宫极具园林意趣。这其中,杭州作为江南园林的一大胜地,对南宋皇城的营建风格当有极大的影响。亭子在园林中宜水宜山,宜高宜下,宜大宜小,宜方宜圆,宜孑然独处,也宜纵连横并,择地和建造都非常灵活,且往往成为一片平常景象之中的“吸引点”或“转折点”。是以在宋画中,亭子也常常成为构图中的“亮点”,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见南宋皇城中精致别样的江南园林美景。

李嵩《木末孤亭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22)画一方亭立于高崖之上,处境高危绝险,本身就是一景。方亭体量很小,却造作精良,台基地面精砖铺设,斗拱顶梁精巧合度,落地木格窗挡风遮雨。亭者停也,登山至此,可小憩而观高山流水,也可暂避风雨。山水之间有此佳构,也是步履必到之处。

图24.png

图22

前述马麟《秉烛夜游图》(图21),其中再现的连廊暖亭,与长廊相连的木格子长窗可因季节不同而开合,整体性和灵活性俱佳,其六角重檐攒尖顶的造型显得端庄而精巧,且类似的攒尖顶在宋画中多有所见,如前述《宫中行乐图》,可见这应是宋宫中的一种典型亭子。

9. 茅屋

中国古代宫室发展最初有个茅茨阶段(茅草盖屋),《墨子·三辩》说:“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韩非子·五蠹》也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这在以后的宫室营建中被儒家引为对社会的垂戒意义,即当国者的自我行为规范,理性约束、调节和控制个人享乐行为,以为“俭德”,垂范天下。《尚书》中有“农工之事,以喻治国”的说法,将建筑的科学营造,视作治国之道,两者有共通之处。后世宫室以茅茨苇草覆盖屋顶,也表明了一种崇俭的政治姿态。

茅亭草屋在南宋宫苑建筑中也是一个“小特色”。《宋史》记载:“中兴后,以事天尚质,屡诏郊坛不得建斋宫,惟设幕屋而已。其制,架木而以苇为障,上下四旁周以幄帘,以象宫室,谓之幕殿……中兴后,惟设苇屋,盖仿清庙茅屋之制也。”见即使像祭天郊坛这样重要的建筑,也以“尚质”的理由仅搭建草墙茅顶的殿宇。周必大记载“北内”德寿宫北区园林建筑,有俯翠亭,也称“茅亭”。陈世崇记载“南内”馒头山一带的宫苑建筑中,有“茅亭曰昭俭”。

类似建筑在宋画中也有“出镜”,如马麟《松阁游艇图》(图23),画中建筑及其内部陈设典雅精致,四周庭园树木茂盛,盆景花卉绽放,但主屋屋顶却以茅草覆盖,表明了这里主人对于“茅茨不翦”的追崇。

图25.png

图23

马远《宋帝命题山水册》之一的《水亭听竹图》(私人藏,局部图24),画荷塘边上、竹林之间一座四角单檐攒尖茅亭,亭中一榻,后设屏风,一名白衣高士(当是皇帝)半坐半卧于榻上。此画对题有宋宁宗书写的一首王安石七绝:“小雨潇潇润水亭,花风贴飐破浮萍。看花听竹心无事,风竹声中作醉醒。”透露了画中人闲适而又有几分无聊的心境。这座茅亭的简朴与四周竹子、荷塘的自然之风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清新别致的园艺风格。马远另有《松风亭图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山上风景,其主景右上亭阁的下方,竟“藏”有一座四角单檐攒尖茅亭,朴拙架构掩映于松风竹林中,颇多意韵。

图26.png

图24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