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是指秋夜泛舟西湖,观赏湖面如镜倒印月色。叶肖岩《西湖十景·平湖秋月》便描绘此情此景,湖中两叶扁舟,舟上站着划船的船夫和坐在船头赏月的客人,天空一轮圆月,在空中泛起皎洁的光,沿岸也建有华丽的楼阁,被柳树和竹子包围着,楼阁前的窗前似乎也坐有赏月之人,依靠着窗栏,共度这平湖佳景。 南宋叶肖岩《平湖秋月》图 明代以“平湖秋月”为题的版画也多表现泛舟赏月的场景,没有特定建筑的描绘。诗文吟咏此景也是如此,如南宋孙锐诗“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明聂大年诗“曾向湖堤夜扣舷,爱看波影弄婵娟。一尘不动天连水,万籁无声客在船”,都是泛称湖光月色之而无定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浙江通志》的“西湖图”中,孤山与白堤相接处绘有平台及歇山亭仍标为“望湖亭”,而将“平湖秋月”的题名写在湖心开阔处。 但康熙御题西湖十景后,地方大员不得不为竖立“平湖秋月”碑寻找一处西湖赏月的绝佳位置,孤山东麓与白沙堤连接处的望湖亭故址这才成了平湖秋月景点的所在。此处是从杭州城前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游人如织,又可以将东到湖滨、南至南屏、西迄苏堤的整个外湖尽收眼底,而且自唐代就有观景建筑——望湖亭。《西湖游览志》记载: 望湖亭,唐时在孤山之趾,宋时徙宝石峰。伪周平章张士信所建也。国初,复徙故址,四面玲珑,夏饮最快。 南宋定都临安后,绍兴十四年(1144)开始设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对孤山旧有建筑进行大规模拆迁,望湖亭被迁往宝石山,至明初乃复还故址。明万历至崇祯间望湖亭仍在孤山路口,为单檐或重檐歇山顶,临湖一侧筑有露台,周设石座,可风可月,可肆筵设席,本身就是欣赏湖月的绝佳去处。但清顺治十四年(1657)前后,望湖亭被改为龙王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已改为龙王堂的望湖亭旧址上建起“平湖秋月”亭,为单层三开间歇山造,四面开敞,亭下为入水平台,四周围以栏杆,龙王堂则迁至亭后。 平湖秋月亭 深入湖面的平湖秋月亭 平湖秋月康熙御碑 定址后的平湖秋月景点不断增修、扩建。1959年平湖秋月景点可供游览面积只有0.15公顷,场地局促封闭,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览需求。园林管理部门遂将其西侧的“罗苑”纳入,形成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文革”期间御碑亭等建筑惨遭破坏。此后经过重建与改造,现在平湖秋月景点游览面积已达0.55公顷,御碑为重刻,重建的“平湖秋月”亭由启功题匾,为两层三开间带副阶周围廊歇山造,延续了民国时期的建筑形象。 后续内容,请见《南宋都城三部曲》之《杭州寻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