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全国数十位毛奇龄文化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与行业大咖集聚萧山,参加毛奇龄诞辰400周年学术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毛奇龄的学术思想和人文价值。该活动由杭州市委党研室(市地方志办公室)、杭州市社科联主办,萧山区社科联、萧山区委党研室(萧山区志办)、城厢街道办事处承办。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致欢迎辞,萧山区副区长杨新程主持开幕式。 400年前,毛奇龄出生在浙江萧山(今萧山区城厢街道),因其出生的地方就在连通运河的西河畔,后人又称其为“西河先生”,他在诗词、音律、训诂、书法、经学、史学诸方面均颇有造诣,其文学理论具有极大启发和指导作用,在清初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杭州市委党研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郎健华认为,研究杭州的乡贤毛奇龄,不仅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应当传承其修志为民、以文化人的道德理想。 杭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卓超也谈到,毛奇龄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深入挖掘其“根”和“魂”,对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深化中华文脉研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在致辞中表示,毛奇龄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理念,是新时代萧山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精神的真实写照,对毛奇龄生平著作、思想的深入挖掘,更是一个站在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谱写当代华章的绝佳契机。 毛奇龄著有《古今通韵》《春秋毛氏传》《经集》《西河诗话》《词话》《四书改错》等数十种,诗赋杂著230余卷,后人编为《西河合集》。据悉,其著作正式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28种,存入目录的有35种,是个人著作(含存目)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最多的人,《四库全书总目》誉其“著述之富,甲于近代”。 寻根方能育新,在弘扬之前,如何有根据地挖掘,一直以来都是古今研究学者面临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在治经一道上,毛奇龄一生学思巧然转换,各阶段各有特点,却始终暗含一贯的历史脉络。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陈逢源、高雄师范大学教授杜明德、云南省文联副研究员段润秀等专家学者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入手,发掘其诚意之教、归本之论的治经求实之风。在明末清初理学发展末流时期,毛奇龄力挽空谈虚妄之狂澜,辨证伪书,廓清迷雾,对后世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这种提倡实学、注重考据的研学风向,透过毛奇龄的文章字句,也吹拂到了四百年后的今天,在毛奇龄研究圈内,沉淀为不懈而踏实的学术精神。 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教授)胡春丽介绍说,从清初起,学界对毛奇龄的研究已有300多年,大致历经酝酿期、发展期、低谷期、复苏期,到21世纪初至今,进入了渐趋繁荣期,涌现出较多的专题研究文章和学位论文,它们从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学、戏曲、经学思想、诗学倾向、词学观等方面对毛奇龄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 回顾《毛奇龄全集》的收集整理历程,胡春丽十分动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编审路伟亦从出版工作的角度对全集的构想与进展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毛奇龄全集》爬梳文献、辨伪存真,以相当的工作量与投入成就了如此成果,毛奇龄的毕生心血汇聚此间,为后继者扎稳研究根本,更为萧山文脉绵延提供了养料。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毛奇龄生平著作浩瀚如烟海,后继者各取一瓢,便能成就百花齐放的盛况。当天下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畅然、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馆员张桂丽、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黎星等多名专家学者继续学术探讨,从毛奇龄治经著作、训诂研究、时人评判、诗文成就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讲述其乡土情怀,研讨毛奇龄对西湖、湘湖的杰出贡献。
研讨会期间,位于湘湖畔的来新夏书院同步推出毛奇龄诞辰400周年诗词展,邀请市民游客赴一场跨越四个世纪的对话。“落星湖畔草茫茫,别有澄波万顷凉。”这是毛奇龄300多年前游湘湖时写下的诗篇,光阴变迁,岁月流转,如今的湘湖与他眼中的湘湖也早已沧海桑田,不可同日而语。 值得一提的是,毛奇龄秉承为民修志,现场踏勘编撰的《湘湖水利志》,是历史上第一本以湘湖为名所编的专志,并为湘湖历史补辑增新,成为后人研究湘湖的重要资料来源。 而在萧山本土学者、萧山区历史学会副会长陈志根看来,“毛奇龄就是唱响唱好‘西湘记’的楷模。”他介绍说,毛奇龄是对西湖湘湖山水情有独钟,《四库全书》中他的西湖竹枝词就有18首,《湘湖古诗五百首》中他的诗就有13首。西湖畔的寺院,如灵隐寺、净慈寺等都留有他的文章作品。其中比较有辨识度的,是他为保护“两湖”积极建言献策,经常向社会呼吁,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他也关注民生,撰写的《杭州治火议》是杭州历史上分析火灾原因最全面、最深刻的文章。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