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尾亦是起点。 日前,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临平。 临平,是杭州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是千里大运河之畔的一颗耀眼明珠。自古以来,这里水网密布、商贾辐辏,孕育了厚重而灵秀的地域文化,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江南?如何让江南文化熠熠生辉?如何让江南文脉绵绵不息?文史馆员走临平,从俞樾纪念馆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从玉架山遗址公园、丁山湖湿地再到塘栖古镇,一面走读,一面思考。 当行与思跃然于笔端,披古通今的文史馆员们正为杭州推动特色文化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推进杭州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甘当“桥梁”。 一城临平水,自在展风华。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水乡泽国中诞生的临平,依水而存,因水而兴,正是水的滋养,谱写了临平历史文化的华章。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临平,茅山、玉架山遗址为代表的江南典型稻作文化,独木舟、牛脚印、环壕聚落,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五六千年前的文明印记,上古先民们在水中劳作,傍水而居,顺水而行。 文献记载,临平之名起始于临平湖。三国时期吴国天玺元年(276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水利关乎国计民生,天下太平系之于水利,临平之名从此传扬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自东吴开始的六朝,江南与中原交流频繁,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从江南大环境来看,六朝为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开通大运河,临平地处江南河的交通要道,成为大运河南端杭州的门户,南来北往,物流人流,四通八达。交通是经济的命脉,交通也促进了文化的发达。历经唐宋元明清,临平百业兴旺,富甲江南;文人墨客,千古风流。大运河一水之利,贯通古今,给临平带来了千年之鸿运。 临平作为一个新的行政区划,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所谓“典型”,就是在强调其“一般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其“特殊性”的一面。江南水乡离不开水,临平之水的特殊性又在那里?这就需要我们深挖临平之水的丰富内涵,寻找临平之水的独特韵味,以水为中心,做好水的文章。 浅见有三: 首先,理清水系。临平境内的大小河流、湖泊,源流与分布,水与水之间的关系,各种水系的自然地理变迁,社会历史沿革,相应的各种水利设施,桥梁、堤坝、闸、堰、埭等等。 其次,以市镇为文化标识。水之成为文化,在于人的作用。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是江南水乡文化繁荣的集中体现。诸如塘栖镇,向来是江南市镇翘楚。傍水成市,市民生活包容万千,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样式,桨声灯影里历史与现实交融,可以体验水乡文化的各种元素。再辅之以周边的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历代诗词中的临平。文化要有品位,文化要有格调,诗词歌赋最能体现。历代文人歌咏临平,不仅提升了临平的知名度,也赋予临平文化具有较高的品位和格调。例如宋僧道潜《临平道中》一诗,描述五月里的临平,最后一句是“藕花无数满汀洲”,韵味悠长,意境清丽,水乡特色鲜明,一直受人称道。现在编纂的“临平丛书”,正是为了抉发临平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传承发展临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水的内涵极其丰富,水韵临平同样丰富多彩。水,历史与现实中临平的一个关键词。走临平,观江南,寻找水乡的独特韵味,其味无穷。 作者系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杭州文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