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钱塘人物
 
他是避世逃禅的士大夫,也是心怀苍生的苦行僧
来源:浙江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3-14

微信图片_20240314111157.jpg

金堡 (1614—1680),字道隐,又字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坎坷人生以清顺治七年(1650)三十七岁为界线,之前是士子、朝臣,之后为出家人、一代名僧。出家后,法名今释,号澹归,别号蔗余、甘蔗生。因开韶州丹霞山别传寺,得奇崖“舵石”,又号舵石翁。因面黑微麻,亦自谑为“豆皮宗”。 

考述金堡生平,在俗三十七年,在僧三十年,由于清廷文字狱酷烈,他的在俗文字多已禁毁,其俗迹相较禅迹来说,颇为简略。金堡出家前的履历,见于王夫之《永历实录》和温睿临《南疆绎史》等史料文献。金堡出身贫寒,先世无考,仅知其父曾官某科给事。据诸多材料零星记载,金堡自幼即颖悟绝伦,从乡儒方子春先生读书,有神童之称。为诸生时,孤介旷远,不屑为时名。弱冠已博通群书,文笔清坚,度越蹊径。应崇祯丙子(1636)乡试,五策谈时政,娓娓数万言,危词切论,直攻乘舆无讳。主者奇之,举于乡。闱牍出,天下拟之罗伦廷对。娶于方氏。公车之资,多依靠外母虞氏之兄虞立蒸。崇祯庚辰(1640)二十七岁,中进士二甲第四十名。两年后,授山东临清知州。在任颇有政声,因上官相掣,志不得行,仅五阅月,被迫引疾去职,回归故里。

微信图片_20240314111200.jpg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陷杭州,金堡偕原都督同知姚志卓起兵抗清,与浙东诸军遥为声援,及江浙郡县相继瓦解,势孤而败。此时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建,建元隆武,是为隆武帝。金堡脱身出走,入闽献策直言,上《中兴大计疏》,直陈势危时迫,帝当奋迅出关,不可坐失大信于天下。隆武帝大喜,语廷臣曰:“朕见金堡,如获异宝。”遂授兵科给事中。因服母丧,坚辞不受。但请敕印,联络江上义师,经略三吴,出监总兵郑遵谦军,隆武帝从之。金堡监军江东期间,疏陈郑遵谦力拒清军之功,又至绍兴,欲见监国鲁王朱以海,上启调停皇族,劝鲁王称臣迎驾,团结御侮,未料几遭杀身之祸。回朝还印后,即再请守制辞官,避地湖南沅州。

隆武二年(清顺治二年,1646),清军度仙霞岭,隆武帝遇害,桂王朱由榔在广西自立,是为永历帝。永历二年(1648),因瞿式耜荐,金堡赴肇庆行在,仍授兵科给事中,司谏职。入朝后,金堡反复奏呈条疏,抨击时政,弹劾专恣权臣,无所忌避,敢言而能言,因有“直臣”之誉,亦遭“善骂”之毁。永历小朝廷内部党争异常激烈险恶,金堡为楚党“五虎”之中坚,号“虎牙”,可见辞锋之犀利。然而在大敌当前、政权飘摇岌岌之际,不能权衡时势以济艰难,犹龂龂计较于党争,灾祸难能幸免。党争的结局是“五虎”下锦衣狱,金堡受酷刑最烈,“黦血冲胁脊,几死者数四”,黜戍清浪卫(今贵州省岑巩县境内)。在前往戍所途中,会清兵至,押解之人逃窜,金堡乃得瞿式耜之助,留居桂林。至此知南明颓局势不可挽,且左足创挛,已成残疾,遂绝意世事,习浮屠书,衣衲衣。岁尾,桂林陷,削发为僧,法名性因。顺治九年(1652)从番禺雷峰寺天然函昰和尚受具足戒,法名今释,号澹归,成为曹洞宗第三十五代禅僧。

微信图片_20240314111203.png

金堡抱沧桑之痛而逃世,削发为僧,世人遂以今释澹归称之。曾自撰《一切字义相丽说》云“自古无不破之家、不亡之国”,“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借名字之更变,略申家国破碎之恨、人生不得已之情。金堡本是清高自爱、褊急耿直、以才干自许的官僚士大夫,而最终抛弃理想,遁入空门,实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种两难间的选择。他自己曾直露地表白:“吾辈舍此一着,别无解脱之方也。”(《遍行堂集》卷二十八《与陆丽京学博》)“于世出世间,吞过几许辛酸苦汁,今虽为丹霞所累,亦比世累较轻。”(《遍行堂续集》卷十一《与朱廉哉明府》)金堡为僧之经历,主要见于《遍行堂集》以及禅门师友之别集中。天然函昰乃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开清初岭南僧流诗书儒雅之风气,门下精英荟萃,传法高弟十人,号称“十今”,今释澹归为第四法嗣。顺治十八年(1661),澹归得李永茂、李充茂兄弟所捐舍之仁化丹霞山,始创建别传寺,胼手胝足,广结善缘,不惮烦人事纠葛与草辟艰难,经营六年,别传寺遂成为屹立南粤的大刹。迎天然和尚为主持,澹归自为监院。鼎盛时,山中曾聚僧众近二百余人。至康熙十年(1671),天然和尚赴庐山归宗寺,澹归百般逊让不得,十三年,始正式主持别传寺法席。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澹归出梅关,走嘉兴请藏,往返于平湖、松江、苏州等地。十八年四月,遣僧徒将藏经奉回丹霞。衰年扶病,双腿浮肿,欲觅一静室安处,终未能如愿,决计不复支撑山林,遂一瓢一笠,随缘去住。十九年(1680)春,至平湖,假榻于中表前南雄太守陆世楷之南园,病甚伏枕,八月九日示寂,世寿六十七。

微信图片_20240314111205.jpg

金堡入禅门后,交往人群主要在府县官员、地方文士,平日撰写缘书、缘诗、缘扇甚多,几无稍歇。从其诗文集《遍行堂集》可看出,除却禅门语录,绝大部分内容为应酬文字。历来有论者不屑于澹归的走州撞府、唱酬奉迎,以为于其节操清名有损,因此澹归皈依后的行止多受非议乃至诟贬。今人稍作设身处地之想,则可知以一残病纳僧之力,欲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挣扎生存,不忘拯溺,谈何容易。澹归所营,非为一己之私,毕生所求,为养活僧众,营建丛林,至死身无分文积蓄。风烛残年,刊刻《遍行堂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博换“丛林抄化资粮”,“尽是化主一片梆铃声”。而最可注意的,还是澹归本人的节义观、生死观以及孤诣直行的行事风格。一方面,他是当时士大夫避世逃禅之风的践行者,另一方面,他又是献身佛教力化世俗的苦行僧。这看似矛盾,却在澹归的传奇经历中得到和谐统一。以天下苍生为念,便不以名节自居,不恃隐遁为高,其与地方文武官员接触,从不空谈义理,多为山中化缘:“日以丹霞牵连,充当家,充化主,如驴推磨,被两个皮罩子罩住两眼,都不知天色早晚,麦子多少,只管盘旋。”(《遍行堂集》卷二十二《与药地和尚》)此外,澹归也关注民瘼,在能力范围内为民申诉,兵乱之时,丹霞山实际上成了僧侣与流民的避难之所。三百年来,岭南百姓对他的爱戴纪念由来有自。(参观廖肇亨《金堡之节义观与历史评价探析》。)

微信图片_20240314111211.jpg

金堡谢世百年后,文网渐严,乾隆四十年(1775),遂有澹归和尚《遍行堂集》案。是年闰十月十九日,上谕:“僧澹归《遍行堂集》,语多悖谬,必应毁弃,即其余墨迹墨刻,亦不应存。着李侍尧等逐一查明缴进,并将所有澹归碑石,亦即派诚妥大员前往椎碎推仆,不使复留于世间。”(《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第三辑)金堡生平著述颇富,屡遭禁毁灭裂,大多已不可复见。仅据清代《禁书总目》著录,计有《行都奏议》《粤中疏草》《遍行堂集续集》《丹霞初集二集》《临清来去集》《梦蝶庵诗》《梧州诗》《澹归四书义》《金堡时文》《遍行堂杂剧》十种,除《遍行堂集》《续集》存世、《澹归四书义》收在《遍行堂集》得以存世外,其他诸种皆因禁毁而不存,其中某些内容或可在现存著作中留有片断痕迹,但也只能猜测,无从确定。我们搜集编纂《金堡全集》,基本囊括了金堡的存世著述,内容包括《遍行堂集》《遍行堂续集》《岭海焚余》《平南王元功垂范》《澹归和尚丹霞日记》诸种,并附金堡传记、年谱、佚作及历代各家序跋作为附录。

(本文节选自《金堡全集》前言,作者段晓华)

作者简介

段晓华,字翘芝,号颖庐,江西萍乡人。曾任职于南昌大学,教授,人文学院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古代文学硕士点导师。兼任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高校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研究范围是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禅宗文化研究。著有《红土禅床——江西禅宗文化研究》《白话佛经典故》《禅诗二百首》《陆游诗歌赏析》《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续古文观止译注》《清词三百首笺注》等编著,并主编大型地方文献《豫章丛书》,整理点校《青原山志》《遍行堂集》等。

陈小辉,江西临川人,文学博士。现为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已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等多项课题,出版《宋代诗社研究》《参寥子诗集编年校注》《〈全宋诗〉重出考辨》《程坚甫诗存注释》等著作十余部。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自视为一个农民”的校长、教师 2024-09-11
施肩吾:开发澎湖第一人 2024-09-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