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重要竞赛项目,也是自1964年以来历届夏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之一。柔道得以跻身国际体育大赛,固然离不开人称“柔道之父”的现代柔道大师嘉纳治五郎的努力推动。但在更为深远的层面,柔道的形成和发展其实与一位余杭人息息相关,他就是明清之际的旅日爱国学者陈元赟。 陈元赟(1587—1671),名珦,字羲都,出生于浙江余杭钦德乡陈家桥(今余杭区闲林街道万景村陈家桥)。其先祖陈与义(1090—1138),河南洛阳人,官至参知政事,是宋朝著名诗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6岁的陈元赟由余杭北上洛阳,探访祖籍故地。洛阳毗邻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这座人杰地灵的古刹,对素来热爱武术、求知不倦的陈元赟来说,极具吸引力。不久,他便进入少林寺,每日练拳不辍,研修少林功夫,同时也持续对医药、针灸、制陶术等进行研究。 有明一代,少林拳法日臻成熟,光是手脚并用的“五拳”就达一百七 十手之多,而陈元赟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拳术已经颇为熟稔,这显示出他过人的武学天赋,也为他后来的武术贡献奠定了基础。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陈元赟为谋生计,搭乘商船抵达日本长崎,此后却因痢疾未能随船返回。羁旅期间,陈元赟结识了日本名士林道春、野间三竹等人,大家诗酒唱和,甚是投缘。后来更受长门藩主毛利辉元的邀请,于是陈元赟心生长留之意。 1625年4月,陈元赟来到日本江户,居住在江户城南虎岳山西久保国昌寺(又名国正寺)。根据日本国昌寺文书记载:大明国僧陈元赟于宽永二年四月上旬来居国昌寺,同年十六日向逗留于此的长州道浪人三浦与治右卫门、矶贝次郎右卫门、福野七郎右卫门之人传授柔术。在国昌寺,陈元赟将中国少林拳术、明代衙役捕人术和日本本土拳术糅合改进,创编成“柔道”,传授给同寓寺中的浪人福野正胜、三浦义辰、矶贝次郎,以及寺中的僧侣久圆、圭左等人。此术以拳肘或足尖锐击敌人之要害,如天倒(前顶)、鸟兔(眉间)、人中(鼻下)、秘中(喉)、水月(鸠尾)等十余处,有使人一时气绝、陷入昏迷之效,带有鲜明的中国点穴功夫特色。 众人痴迷于陈元赟所授武艺,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少林功夫中“当身”“杀活”技巧的奥秘。日人下川潮《陈元赟和柔道的始祖》一书曾对此评论道:研究一下(柔道)各派采用此杀活法的时代,就可以知道是元赟入朝以后之事。敛心派秘笈里的杀活法由大明国陈元赟始传的记载,恐怕是事实。 自此之后,陈元赟所授之柔道开枝散叶。福野等三位浪人武士各自立派收徒,分别创建了“福野流”“三浦流”“矶贝流”等三个流派。福野的徒弟寺田平融合了福野流和三浦流的特点,创立日本著名的“起倒流”柔术。这正如日本近代著名柔道家三船久藏所言:“起倒流是在融合陈元赟所传中国拳法的基础上而形成”。起倒流经过以吉村兵助、堀内自诺、滝野等为代表的数代弟子努力,在日本大规模兴起,一时蔚为大观。如滝野曾在浅草三筋町开辟练武场,弟子一度达三千人之众。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柔道大师嘉纳治五郎先后在天神真扬流和起倒流门下学习。他融合天神真扬流的“当技”“寝技”,与起倒流的“投技”“舍身法”,创成现代柔道。经过嘉纳治五郎的精心筹划和运作,1960年8月22日,柔道被列入奥运会项目。1964年,柔道作为新的比赛项目,出现在日本东京第18届夏季奥运会上。这一刻,距离陈元赟在国昌寺教授柔道,已有三百数十载之久。 在日本,陈元赟被誉为柔道之祖。日本最早阐述拳理的古籍《拳法秘书》一书提出:“拳,今世所谓之柔术是也,于《武备志》中称为手搏。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赟者……”日本学者原念斋在《先哲丛谈》中说:“元赟善拳法,当时世未有此技,元赟创传之。故此邦拳法以元赟为开祖矣。”我国学者衷尔钜认为:“日本现今有享誉世界之柔道,寻根溯源,陈元赟是其鼻祖。”在东京都港区爱宕神社,现残存一块于日本安永年间(1772—1780年)所立的《爱宕山拳法碑》,碑上镌刻有“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明人陈元赟而起”的碑文,这也为陈元赟乃柔道鼻祖之说提供了实物证明。 清康熙十年(1671年),陈元赟病逝于日本名古屋,终年85岁。他对柔道的形成和发展,对中日体育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陈元赟在日本传播中国诗文和学术,范围覆盖哲学、文学、书画、工艺、医药、武术等诸多领域,对日本民间文化影响深远,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一生寓居异邦而不忘祖国,曾自署“大明武林”人,并以故乡余杭芝山取号,显示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3期 作者 陈 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