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钱塘人物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姚水林  日期:2024-03-15

平显,字仲微,元末明初今仁和街道人。生卒无考,但从其诗作推考,当生于元末至正十五年(1355)左右。平显于明初因“孝悌力田”被荐,出任广西梧州藤县县令,时年应不小于三十岁。后来不知何故,被降为主簿,专管文书簿籍及印鉴。洪武十五年(1382),平显再遭贬谪,这一次不仅仅是降职,而是到刚被朱元璋平定的云南去充军戍边。

平显在“孝悌力田”外,还是明初时期江南的著名文士。他博学多闻,作诗著文,精于书法。其诗格调豪放,其字笔法深隐。洪武十九年(1386),平西侯沐英爱其才,请命朝廷,免去其伍籍,聘为塾宾西席,即沐府的家庭教师和私人秘书。平显于永乐四年(1406)东归,抵故乡今 仁和街道仲墅村。《松隐记》载:“逮夫东归,永乐丙戌始抵仲墅,拜先垄于洛山之下。”

关于平显故居,《松隐记》的说法似存疑问,因为现在的仁和街道不仅有一个仲墅村,还有一个平显后裔集居所在的平宅村。清代钱塘人厉鹗《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并序》载:“(平显)故居在北关外之横里,地有仲墅、洛山,水名十二里漾。《松雨轩集》中有句云:万顷水云横里北,百年邱陇洛山阳。又云:藕花官漾十二里,桑荫邻村数百家。又云:水竹空思仲墅村。至今过之风景宛然,惜乎先生之不能终老于是也。”也就是说,平显祖居在钱塘横里北仲墅,与洛山、十二里漾有关。横里和十二里漾,现在已经不知所指,但其“东归”故居应在洛山之侧,村名仲墅无疑,而“不能终老于是也”,则说明平显后来离开了仲墅村,或去了与仲墅相隔五里的平宅村定居,那里应是平显东归抵仲墅后的开枝散叶之地。贬谪4年,又以相对自由之身居滇做西席20年,说明远离家乡4千多里且谪戍蛮荒的平显,在沐府“重文好客”的荫恩庇护下,物质生活应该是无忧的,其诗《人曰》说:“东家禄米三千石,西席膏粱二十年。”

居滇期间,不仅东家待他好,而且还有一批谪滇和云南文人相与唱和、交游传文。平显一生交游之友,多为谪滇时的患难之交,最契者为昆山史谨。史谨少从倪瓒、高启游,博学好古,工诗善画。平显与史谨皆早年谪滇,晚居南京,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常诗文往来。平显《松雨轩集》与史谨《独醉亭集》中有多首同题吟咏及唱和之作。史谨曾言:“橘柚山林秋色老,江湖耆旧晓星稀。此时最忆平松雨,何处长吟送夕晖。”动情之溢于言表,为其集中怀人诗之所少见。晚年同在京城,平、史在“药阑照眼春姿媚,蔗境同心老话甜”的诗文赠答中相互安慰,得到许多慰藉。

江浙文士谪滇而与平显交好者,尚有常熟张洪,洪武中其以事谪戍云南,永乐初为行人,出使日本,再使吐蕃,后以修撰致仕,杜门著书者数年乃卒,其为明初文人中颇有声名者。平显有诗《送张司副宗海》称颂其文章功业,张洪亦为《松雨轩集》作序;云间吴庸斋,平显有诗《吴庸斋》,写二人纵酒酣歌往事;鄞州区陈孟颐,善书法,明初文渊阁待诏陈远之子,陈遇之侄,平显曾赋诗《赠陈先生孟颐归鄞》《送陈孟颐先生归鄞》《寄陈孟颐先生》《送陈先生》《题陈中孚画马》诸诗;杭州夏仲儒,诗画兼擅,平显有诗《寄夏仲儒》;松江袁宗,嗜好诗文,性情高洁;宜兴张以道,平显有诗《次韵答张以道铁萧》《送张铁萧归云间》;吴中朱寅仲,精于绘事,与明初谪滇众人交好,平显有《题朱寅仲画呈谢国公大人》《为纪侯题朱寅仲溪山小景》《寄朱寅仲》《题朱寅仲画》诸诗;景文伟,医士,能诗善画,平显有诗《题画二绝为景文伟》。

江南谪滇诗友之外,平显在滇交好者还有一众云南当地人。沐英是显之恩人,而他又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松雨轩集》中赠答诗很多,赠答诗中又以与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赠答为多。如《平雨轩集》卷四共收诗47首,其中奉和素轩大人即沐昂之诗就有31首。这是奉和沐氏较多的一卷,集中他卷尚有多首和诗,全卷共计80余首。

此种情况不难理解,平显初谪云南,隶属军籍,西平侯沐英慧眼识珠,设法去其伍籍,并延为王府塾师幕僚,使其在物质、精神生活上都大有改观。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去世后,其长子沐春继任,惜仅在任七年即英年早逝。次子沐晟建文元年继任,三子沐昂佐任。沐晟、沐昂兄弟与平显相交尤深。平显诗集中有多首谢赠之作,如谢赠居所,见卷五《奉谢素轩大人二首》之二:“容居正艰苦尘阑,拜赐东邻屋两间。展席地宽宾榻隘,读书声远子衿顽”;谢赠羊,见卷五《人日谢素轩大人赐贺》:“老妻煎饼酬人日,阍者牵羊馈上尊”等等。沐氏兄弟平易近人,喜延宾客,事无巨细,其关心备至可见一斑。永乐四年平显东归并在京师得到职务,应亦是沐氏兄弟的功劳。纵观平显赠答沐氏之 作,出现频率最高的即“谢”“奉”二字。

居广为明初滇籍四大诗人之一,很受沐氏兄弟器重。平显在其过世十余年后仍念念不忘,写有《寄居志弘》一诗。谪滇是诗人平显中青年时期的一段苦旅,却也收获了恩情和友情,即使在东归之后,平显也不断地与滇中友人书信赠答,如《答高于厚》《长至日答许廷仪》《谢安信臣惠降香》《赠别朱友敬》等。这种赠答之词既多且真,带着离别的伤感,成为晚年平显诗歌的主旋律。加之岁月流逝,人渐老去,故友凋零,知音难觅,诗人字里行间全是深深的忧伤。他吟咏道:“滇海诗朋仅乘三,菊庄玩易与矇庵。眸凝一望岂虚语,肠断九回惟梦谈”“滇南故旧多沦落,纵得生还若晓星。白发频思岁寒友,黄花长醉晚香亭”,友情并未被岁月风吹雨打去,而友人却在时光之流中渐行渐远、愈行愈少,此恨无计可消,唯有在诗歌中,诗人保留着对他们的记忆与情感,并通过笔墨的力量传之久远。

《松雨轩集》原名《松雨轩诗集》,初刻于滇南。后因“世远地阻,传者益寡,裔孙本楷朴惧遂湮泯,谋重刻以传”,于嘉靖十九年重刻。《丛书集成续编》据嘉靖本影印。现存刊本有明嘉靖十九年钱塘钱氏重刻本。清嘉庆间阮元进呈影钞明刻本,清咸丰七年仁和劳权钞本,宛委别藏(影印)本,武林往哲遗著本。诸本或作八卷,或作八卷补遗一卷,以《四库未收书目》传于世。

关于平显诗的风格,李琳教授在《浅析明初谪滇诗人平显考论》中有考证和阐述,大意如下:平显的诗风豪宕怪异,又常常流露出思念、感恩之情,这或许与他远游万里的才子情怀、深沉苦闷的心绪和孝悌力田的本性有关。诗人远离故国,辗转异乡,远望当归,长歌当哭,或同题唱和,或纵酒酣歌往事,以诗歌记录下那个时代真实的灵魂。平显谪滇时正值青壮年,虽然因了沐府而生活无忧,然政治前途渺茫难测,且远离故土。这都给平显的诗作带上了几许忧伤、凄楚的色彩,一方面他屈辱地感到“愧余滞西南,如鸟铩羽仪”,有志不获展,自言其生活状态为“霜晨雨夕书干卷,露叶风枝泪几行”,唯有霜雨露叶书泪相伴;一方面觉得愧对亲人,“故妻殡浅土,迁拊那可迟。重念昔窜谪,不能庇伉俪。归梦正结情,清泪或盈皆”,老泪纵横追思亡妻,愧恨交加。思乡、思亲之念贯穿平诗始终。在滇中,他反复提及故乡地名景物如横里、仲墅、洛山、十二里漾等,并将在滇居所命名为“思仲楼”。江南水乡富庶美丽的如画图卷,虽有万里空间的距离,反而更加亲切动人,令人魂牵梦萦。“四十余年故里违,洛山茶笋梦依依”“水竹空思仲墅村,底须惆怅洛山坟”“凌霄峰头生紫烟,不独能悟老僧禅”“胚胎元气松风里,采撷灵芽谷雨前”等等诗句,都是他骨子里的故乡情怀。故乡成为远离故土的平显内心深处最执着的情感归宿,这些附着了作者深沉情感的思乡之作,使得平凡的诗句具有了感人的力量。同样打动人的还有一些思弟之作。平显诗集中数首思弟之作分别寄赠给仲权、仲容、仲彰、仲征、仲墨诸弟。其中寄给仲权弟的两诗尤佳,《二月十七日夜梦仲权弟》:“辽海犹寒沁铁衣,雁行惊断帛书违。青云绿发尘中老,碧岭丹崖梦里归。万里故园空杼轴,三年犹子误庭闱。陟冈应念嗟行役,彼此临风泪各挥。”《二月八日寄仲权弟》:“汝浙吾滇二十年,东西万里各潸然。白头那忍东归日,北望辽阳又五千。”《仲彰弟寄酒蔗至》则描写了一种亲情的喜悦,另 有卷二《仲墨弟归杭》、卷五《闻仲容弟居横里》、卷六《宿仲征弟家二首》、卷七《寄仲权弟》、卷八《寄示诸弟侄八首》,一一写来,无不情深意重,这很合乎平显“孝悌及仕”的出身。这些发自内心的心境抒发,有别于一般的往来应答,并不以诗的技巧而是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从而构成平显诗作中最出色的篇章,同时也是那个贬谪时代中有关贬谪事件的真实记忆。

对滇南生活的回忆是平显东归之后诗作的主旋律。有理由相信,东归之后的平显在仕途上并不顺利(陈霆《重刻松雨轩诗集序》说:“晚以校职归老”),因为现存诗作中,很少看到官场往来应酬文字,充斥诗集的多是对于滇中朋友、景物、生活的回忆。如诗集篇幅最长的一篇《登聚远楼》即为滇南写意之作,这首诗同时也是平显最好的作品之一。七古是平显最擅长的体裁,佳作之多为人惊叹,此诗起于实事,终于实景,而中间以梦游的神话色彩,半真半幻,如醉如梦,奇丽变化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惊艳绝伦、美不胜收的天上人间图景,使得金马、碧鸡、玉案、螺岩等现实景物不仅活灵活现、变化多端,而且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平显元气淋漓、纵横盘曲、流转自如、笔墨飞舞的雄沛诗风。梦游南滇之诗感情如此充沛,气势如此宏大,语言如此华美,色彩如此绚烂,都使人相信这是作者倾尽心力之作。从中可以见出他对滇南水土的深厚情感,他甚至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曾说:“当年乐事空追忆,却望南滇是故乡”,这是真诚的。因为云南虽远离故士亲人,却有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之同调诗友间诗酒唱和,酣歌对吟,自由恣肆,亦能自得其乐。平显有多首诗歌曾对滇中青春做伴的美好岁月进行回忆,笔调之中深情款款。在云南居住之时,平显亦曾自卑、自责,且思乡、思亲之念尤切,一直盼着回到故乡。然而离滇之后,经过距离的沉淀,苦难的感觉渐渐褪去,复杂的情感渐渐单一,滇南成为晚年诗人魂牵梦萦的回忆与思念,成为诗人取之不尽的诗思源泉。

平显诗作中,七律占半数以上。七律严谨的格式使生性豪放的诗人无法像写七古那样任意驰骋,自由挥洒,诗作数目虽最多,值得称道的佳篇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其中的佳作是那些思乡、思亲、回忆滇中时光及旧友的作品,如《二月十七曰夜梦仲权弟》《闻仲容弟居横里》《赠别朱友敬》等,值得提及的还有《题朱寅仲画》:“不见故人三十年,死生契阔竟茫然。风流远接梦魂去,笔迹空看图画传。半天松籁落枕畔,一笠茆亭临水边。碧鸡峰前好明月,忆昔此中曾醉眠。”朱寅仲是明初谪滇画家,也是诗人的好友。此诗自然流物、情真意切、取境巧妙、意韵悠远,堪称七律佳作。

平显东归后,在世至少有三十余年。其寄滇南诸友诗曰:“三十年前滇海夜,扁舟吹笛望星河”。从他传世的诗文中可推算出其后半生的轨迹。

《松隐记》自述:永乐四年归乡,与故人张景祥相契,赋诗为别。越明年,走书京师,征辞以志。记末署“戊子岁清明日松雨老人平仲微书”。这是说,永乐五年(1407)年初,平显辞家就京任职。明朝京城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由朱棣迁北京的,故此,平显就职应在南京。又,平显诗《八月十七日送国公大人》:“雄边政令三千里,奕世恩威四十年。”国公大人指沐晟,永乐四年(1406年)为平显谋东归的也是沐晟,而“奕世恩威四十年”,指的是平定滇南四十年,故“送国公大人”应是永乐二十年(1422)。另《松雨轩集》卷五有诗《江上奉饯国公大人回滇》,可知送别之地也应为南京,则永乐二十年左右沐晟或至南京,或至北京途经南京与平显会面,则知平显一直任职南京。

当然,平显此后或亦曾至北京任职,因其送别好友楚人徐居学之诗也言及北京风光:“离情黯望卢沟月,归梦长依楚树烟。”如果永乐二十年(1422)平显还在任上送别国公沐晟及朋友的话,那他已经近70岁了,故而也曾多次流露出归隐之意,如诗句“我欲洗尘松柏隐,同将白发照清流”“老我欲盟真率会,赋诗聊继玉堂贤”“白头我欲归乡里,亦拟登堂酹一尊”“故山如此未归去,皓首陆沉天地中”等等,然而,这都是他的心愿,或终未归隐。陈霆《重刻松雨轩诗集序》则说:“晚以校职归老。”至于“晚”是哪 一年,“归老”时高龄几许,“校职”是 什么级别的官,均不清楚。

在仁和街道的历史人物中,平显的官职不算最高,却是最负盛名的诗人,更是谪滇名幕。而且,他的儿子平宣(字叔蕃),也曾经是沐府的塾宾,《松雨轩集》附录:“案《成化杭州府志》:宣,显子,亦工诗。仕至蒙化府通判。致仕(辞官退休)归。”也就是说,平宣的官职比其父亲第一次降职前要高一品,县令是正七品,府通判是正六品,是在知府下面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的官员。至于平宣的“工诗”,至今学界尚有一段公案,即杨慎《升庵集》论及滇中诗人曰:“永乐间称平、居、陈、郭”。其之首的“平”,到底是平显,还是平宣。从时间上看,既云“永乐间”,则似指平宣,因平显永乐四年即东归故乡仲墅,平宣则仍于沐府任职;从诗文成就来看,则似指平显,因平显名气更大、交游更广、存诗更多。所以平、居、陈、郭之“平”,或显或宣,未易定论。然平氏父子作诗,总有一人为明初云南诗人之冠冕,则可从“平、居、陈、郭”的称谓见出。

平显卒年不详,钱谦益有言称其“卒年七十四”,不知何据。但其去世时应是明宣德正统年间(1426—1435),依据是平显永乐四年(1406)东归故乡后,常有“不见故人三十年”“三十年前滇海夜”等诗叙,平显卒后,墓葬仁和街道洛山紫婆岭,此处也是平氏先垄(祖坟)之地。

现仁和街道平宅自然村,村民大多姓平,是平显后裔集居之所。平显酷爱松树,自号松雨老人,在藤县为县令时,在庭院种松百株,亲自浇灌,爱护备至,常吟咏其间。有事出外,遇奇松,必要往观。贬云南时,平显溯长江而上,经洞庭,过夜郎,喜松依旧,晚年益爱松。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3期

作者 姚水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致敬求是“大先生”|陈从周(下) 2024-12-27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