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特别关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篇——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工作侧记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4-29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正式开馆至今已逾三载。从2016年杭州市政协文史委与市各民主党派联组提案建议,到2017年杭州市政协文史馆批准设立,到2020年定名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并建成开放,再到如今成为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历时八年,跨越三届杭州市政协。

厚积而薄发。开馆以来,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文史馆员制度有关文件精神,立足职责定位,紧扣中心工作,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助推高质量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汇聚四方贤能 助力文化建设

“人才聚,事业兴”。队伍建设是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开馆以来着力开展的重点工作。

按照中办、国办和省委办、省政府办有关新时代文史馆员制度的文件精神,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立足长远发展和时代需要,紧紧围绕推动杭州文化建设和高质量推进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首批聘任了40名馆员和30名特约研究员。

馆员队伍中,有文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有文物考古方面的一流学者,有深耕地方文史的资深专家,也有书画篆刻艺术方面的先锋人物,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具有高级职称29人;特约研究员队伍中,既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坚力量,又有学有专长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为推进杭州文化建设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馆员(特约研究员)队伍组建后,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助力厚植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古今融合,中外互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作出杭州探索。

微信图片_20240429162352.jpg

▲2024年2月19日,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率队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走访慰问

2023年12月8日上午,在临平俞樾纪念馆举办了一场简短而隆重的启动仪式。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系列活动自临平水乡奋楫启程。这一次,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玉架山遗址公园、丁山湖湿地、塘栖古镇等地,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以“走临平·观江南”为主题,就临平区江南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利用、传承创新、传播展示等进行了研讨交流。

▲2023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系列活动启动,馆员(特约研究员)参观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临平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所谓‘典型’,就是在强调‘一般性’的同时,更要突出‘特殊性’。江南水乡离不开水,临平之水的特殊性又在哪里?这就需要以水为中心,做好水的文章,寻找临平之水的独特韵味。”“改善全域自然生态环境,对超山风景名胜区、塘栖古镇、玉架山遗址等进行整合、串联、优化,设计出精品旅游线路和文旅商品,打造新时代江南水乡文化的文旅体验区,是临平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这是在实地“问诊”后,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楼毅生、孙跃为临平打造江南水乡文化开出的纾困良方。

从临平出发,沿水脉漫溯,且行且议,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是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履职形式的创新,对各区县(市)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特色文化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激发文化传承发展活力,助推文化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深耕文史研究 传承历史文脉

杭州文史论坛是杭州市文史研究馆一年一度的“重头戏”。杭州文史论坛由杭州市政协于2010年创办,是全国性大型学术论坛,也是推动杭州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自开馆以来,作为主要承办单位,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在将杭州文史论坛办出高度、办出新意、办出知名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再次将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划为工作重点。同年举办的杭州文史论坛以“两宋社会——文化之韵”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梳理两宋社会文化,深入挖掘以南宋皇城为代表的都城文化,提炼宋韵文化的核心特征、精神实质和现代价值。这次论坛对促进宋韵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展示,深化杭州城市史研究、更好赓续城市文脉意义重大。

除了广泛邀请全国甚至海外学者参与,汇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外,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还突破一般地方史研究视野,着眼于“长时段”和“大空间”,多学科、多视角探究杭州历史文化。

近年来,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文化传承创新、展示传播、保护利用等提供了强劲动能和有力支持。杭州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进步,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新视角、新思维,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023年的杭州文史论坛以“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宋代文明”为主题,邀请百余位文史、考古、文博、文旅、建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会。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就数字人文研究、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文史成果转化利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与南宋临安的数字化展示”“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资源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复位合璧 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实践”“陶瓷考古数字化探索与实践”等主旨发言令人耳目一新。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论坛期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还推出了囊括中国四大石窟数字化、杭州宋代石窟寺数字化、南宋临安城数字沙盘等主题的“云观华夏——数字化文史成果展”以飨市民。

除建强自有平台外,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还积极借力借势、借智借机。去年,以“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建设文化浙江‘重要窗口’”为主题,承办第二届浙江“人文之美”研讨会,全省文史研究馆系统的专家学者共聚杭州,共同探讨“后亚运”时代浙江对外交流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拓宽了文史研究覆盖面,扩大了学术交流“朋友圈”。“专项课题+专题研讨”的高效研究模式,使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走出了一条文史研究与文史资政相结合的成功路径。

在高质量研究的支撑下,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大视野集成杭州文史研究原创成果,编辑出版了类型多样的文史书籍,多角度彰显杭州历史文化特色、全方位普及杭州文史知识。

由杭州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杭州文史》季刊,是目前杭州市唯一的文史刊物,已出版36辑,在杭州乃至全国各地政协文史系统及文史学界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由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联合杭州文史研究会等合作出版的《杭州文史小丛书》是第一套开放性的介绍杭州历史文化知识的系列通俗读物,借鉴“大家小书”的编撰方式,坚持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史实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专业性与普及性相得益彰,广受市民朋友关注和喜爱,目前已出版6辑共62种,总字数逾350万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包伟民说,与上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领衔动员各路史学专家撰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相比,《杭州文史小丛书》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这套作品在传播文史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大家传授思维方式,让读者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思考得更多面。

此外,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还汇编了《辛亥革命与近代浙江》《推进国际人文交流 建设文化浙江“重要窗口”》《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宋代文明》《多元视角下的两宋文化》等多本学术论文集。

创新传承转化 成果惠及于民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酒香更要勤吆喝”。拥有诸多高质量文史研究成果,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更多渠道、更多途径、更多形式将“杭州好声音”传出去,传得更远、更广,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建馆之初就一直在谋篇布局。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坐落于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市级文保单位吴宅内,拥有展陈面积近1000平方米,设有3个常设展厅。展陈内容以中国历史演进为背景,展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杭州足迹;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反映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呈现中华文化史上的杭州韵味。

微信图片_20240429162409.jpg

第一展厅-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杭州足迹

微信图片_20240429162412.jpg第二展厅-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

微信图片_20240429162414.jpg第三展厅-中华文化史上的杭州韵味

以研究为基础、以文献为支撑是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展陈的一大亮点。展陈文本从起草到定稿,先后经历了十余次专家研讨会,数易其稿,最终更加体现杭州特色。“文本编写团队的认真负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是我目前碰到的开会最多的项目,除了反复开会讨论文本,会后大家还经常线上沟通。有时候甚至一个字都要反复要讨论好几遍,不断精益求精,力求科学精准,完美呈现。”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陈志坚在回顾展陈文本编写过程时说。

展陈文本充分利用了近20年来有关杭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同时吸纳了学界最新观点,如“杭越易位”“杭湖易位”等,择百家之长并作了辨证。在利用大量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特别制作了数十幅历史地图,使展示更加形象、直观。气势磅礴且条理清晰,相较于杭州其他展示历史文化的场馆,特色非常鲜明。比如集中展示了杭州在中外文化交流当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这是近年来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方面,对今后杭州实现迈向世界名城的宏大目标更加富有意义。对于杭州历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可以说是了解的窗口,是展示的平台,也是交流的桥梁。

除了将艰深论著中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主题鲜明、浅显易懂的展陈外,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还聚焦传播普及和文化惠民,做了不少创新探索和尝试。

推出“杭州文史讲堂”文化品牌。聚焦史学、文学、地方文化、非遗传承等方面,邀请馆员(特约研究员)、杭州地方史研究专家主讲,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形式,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走出书斋、深入大众,助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赓续杭州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细数历次讲堂主讲人,既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廖可斌及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桑兵等这样的全国著名学者,也有在杭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深入钻研、成果丰硕的文史学者和专家。去年年底,一场题为“八卦田钩沉”的杭州文史讲堂座无虚席。结束后文史爱好者纷纷点赞:“这场讲座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都算得上本月最佳”。

创办“杭城悦读文化节”品牌活动。2022年首届杭城悦读文化节以“宋韵缥缃”为主题,以书籍为媒介,以《宋韵千年》系列展等活动解读宋韵文化,串联宋韵文化印记。2023年杭城悦读文化节,与亚运会相呼应,以亚洲文明交流与互鉴为主线,推出寻访“天城遗珍”“杭州人眼中的亚洲”主题征稿、杭城印象特辑诵读、“趣读杭州”研学营、“书香里的杭州”雅集等主题活动,串联起杭州对外交流进程中的文化印记。每一次活动,场内场外协同推进、多渠道广泛动员,形成了崇学尚读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2022年11月23日,宋韵缥缃——2022年首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在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启动

开辟“跟着馆员读文史”专栏。记录馆员(特约研究员)助力杭州激活宋韵文化、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西湖文化等历史文化因子的思考与探寻,为服务助力杭州文化兴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杭州文史”融媒体矩阵。以文史专家、地方历史文化爱好者等目标群体的需求为导向,以原创内容为支撑,围绕重大事件节点,梳理文史资料,精心组织内容,以真实的历史、鲜活的故事、权威的解读,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工具,让文史成果“活起来”。每年平均发布文史普及文章及原创视频逾1500篇(条)。

策划实施特色主题展览。2021年的“红船从‘浙’里起航——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21-1949)”、2022年的“阁帖千载,宋韵流光——宋淳化阁帖刻成1030周年展”、2023年的“山高水长——秦天孙书法作品捐赠展”……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这些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化艺术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走进这座闹中取静的古宅,感受杭州历史的厚重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去年,共接待团队参观113批次,累计接待人数约4.5万人次。

2022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高雨曾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调研。高雨对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坚持学术核心,聚焦文史研究、文化传承,谱写杭州文史研究交流新篇章;坚持开门办馆,依托自身优势和创新传播手段,联合多方力量开创杭州地域文化传播普及新局面;坚持固本强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展现尽责有为新形象等工作给予高度认可。他评价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软硬件设施一流,是研究、展示、传播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重要平台。

微信图片_20240429162424.jpg

▲2022年7月14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高雨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调研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着力打造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共谱杭州文化事业兴盛华章。



相关内容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