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讲座预告丨周东华:司徒雷登与…
讲座预告 | 运河遗韵:Ci…
 
特别关注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盛开的《迟桂花》与杭州翁家山…
钱塘人物
 
【余杭人物春秋】探究盛度的辉煌人生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吴忠云  日期:2024-08-09

瓶窑南山村黄山廊是个千年古村,北宋宰相(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盛度就出生于此。他从这里出发,走向京师汴梁,走遍大江南北,走上庙堂之高,成就辉煌人生,卒后又归葬故里祖坟山。《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一以1019个字的较大篇幅叙列了盛度事迹。

一、名门望族,书香世家

走进原址复建的盛氏宗祠,可以看到供奉着广陵堂一世祖盛彦师。盛彦师为宋州虞城人,隋末唐初将领,因斩李密、擒王伯当有功,被李渊封为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后又随李世民平王世充。宋代苏洵在《御将》中有言: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 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据《余邑盛氏宗谱》记载:河南人盛珰(黄山盛氏一世祖)仕吴越任余杭令,爱瓶窑黄山之秀,遂举家从河南商丘虞城迁至瓶窑黄山居住,成为江南盛氏始祖。盛珰之孙女嫁柳公权之孙,结儿女亲家。柳公权受请特书“黄山”二大字,盛珰命工匠刻石于黄山之巅。据《康熙余杭县志》记载“柳公权黄山石刻大‘黄山’二字 今存”,惜现已无迹。盛珰之孙,盛度的父亲盛豫,仕吴越国,随钱俶纳土归宋,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奉使宋由汴京归,人曰,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盛豫在吴越归宋全国统一的历史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盛豫与钱俶或其兄弟亦结儿女亲家。苏轼作《盛度责钱惟演诰词》有云:“盛度,钱氏婿。而不喜惟演(钱俶之子),盖邪正不相入也……”。欧阳修、曾巩都与盛度存在姻亲关系,都是盛度的晚辈。欧阳修是盛度外孙女婿。《宋史·胥偃》载,“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胥偃又为盛度婿,《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二载:六日,学士院言:“准诏,大理评事胥偃与试。偃乃盛度婿,又钱惟演亲戚,欲乞下别处。”《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载,盛度孙女嫁晁迥曾孙、晁宗悫之孙、晁仲衍之子端彦,晁迥弟晁遘的孙女、晁宗恪之女嫁曾巩。盛度的兄长盛京,也是北宋名臣,官至工部侍郎。史载:宋仁宗康定元年,盛京上京见皇上,“诏移海州”。王安石《临川集》中有《祭盛侍郎文》,道出两家特殊的感情。盛、王两家系世交,盛京当地方官期间曾对王安石全家照顾备至。盛京病故后,王安石因故未能参加葬礼,深感愧疚写下“祭盛侍郎文”,表达哀思及祭奠。

微信图片_20240809160042.png

黄山盛氏秉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之祖训,登科入仕者济济。祖上盛彦师被誉为才将,自宋迄明,盛氏家族金榜题名七位进士。有“兄弟连科”的盛京、盛度哥俩,“父子登科”的盛度、盛申甫父子,加上中举及举孝廉贤良方正科,仅宋朝黄山古村盛氏家族入朝为官者多达三十余人。盛氏宗祠“广陵堂”南首,曾建有高大的石质进士牌楼,现仍有“牌楼前”之地名。明代王洪著《黄山书屋记》描绘了盛氏书香的传承:“黄山距余杭二十里,而东面苕溪,望之拳然蔚然,盖山之小而秀者,盛氏公行居之。自其先世雅尚儒术,筑馆于是山之阳,蓄古书,延名师,以训其子姓,扁曰“黄山书屋”。至公行,尤大而新之……盛氏富而好礼,其先彦道尝牧山东,有惠在人,至今犹思之。公行又能率厥祖训,孝亲敬兄,而宗族翕如,人无间言,兹非读书之效乎!”

黄山盛氏家族留有家训二十四字和宗规九条,其中二十四字盛氏家训非常有名,“尽臣忠,睦宗族,全子孝,厚兄弟,训子孙,择嫁娶,重祭祀,戒非为”,虽然有一些时代的局限,但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代盛氏后人。

二、文韬武略,善学能臣

盛度从小受书香世家熏陶,十分好学,喜爱读书。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宋史记载:度好学,家居列图书,每归,未尝释手……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注释御集。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又有《中书》《翰林》二制集。惜今只有数量极少的诗句、奏议留传。

盛度文韬武略,博学多才,在政治经济、内政外交、军事国防等方面都展示其卓识和才能,成为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宋史记载:“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当时北宋笼罩在契丹、党项的威胁下,盛度屡次上疏议论边事。曾跟随真宗驻跸大名,后又奉旨出使陕西,实地勘察边疆地势,参考汉、唐以来的古地图,绘制《西域图》,又绘酒泉、张掖等五郡东南山川形势图《河西陇右图》,以供守边参考,真宗称其博学。仁宗时盛度又以边事十条上书朝廷,得到赞赏,为安定边疆、巩固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经济繁荣,盐利一直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盛度较早地提出运用商品经济思维和方法管理盐务。盛度担任给事中时,仁宗召见他与御史中丞王随商议更改盐法制度。盛度经深入调研后指出允许民间经营盐业的好处,仁宗天圣八年(1030)十月,上《论两池盐通商五利奏》,《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九载:“方禁商时,官伐木造船,以给辇运,而兵民疲劳,不堪其命,今无复其弊,一利也;始以陆运,既差贴头,又役车户,贫人惧役,连岁逋逃,今悉罢之,二利也;又船运河流,有沉溺之患,纲吏侵盗,杂以泥沙硝石,其味苦恶,疾生重膇,今皆得食真盐,三利也;国之钱币,谓之货泉,盖欲使之通流,而富室大家多藏镪不出,故民用益蹙,今得商人六十余万,颇助经费,四利也;岁减盐官、兵卒、畦夫、佣作之给,五利也。”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诏令“罢三京、二十八州军榷法,听商人入钱若金银京师榷货务,受盐两池”。盛度提出的盐法实质是“听商旅入钱算盐”,也就是允许商人将钱财或刍粟运缴京师或边地,然后在官府指定地区取盐销售,从根本上改变了官府对食盐的垄断和专卖,促进了食盐的流通,有利于民生和社会发展。

在改革吏制、完善科举、选拔人才方面,盛度也展现了独到见解。首倡恢复四科取士,在重视诗赋记诵的同时,一体推进教育、管理、军事、法律人才的选拔,建议朝廷恢复选拔专门人才的特科“贤良方正科”。《宋史》记载:“建请复贤良方正科,又请建四科以取士,曰: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明晓法律能按章覆问科。既而用夏竦议,置六科,其议亦自度始。”建议设立教化科,选拔知识渊博通晓古籍经典的人才;设立体用科,选拔有才学又有见识的人才;设立将帅科,选拔军事谋略宏大高远的人才;设立覆问科,选拔通晓法律的人才。朝廷后来用了夏竦的建议置六科取仕,但这个动议应该是从盛度开始的。

从《宋史》等史料记载看,除上述突出政绩外,还向朝廷提交了很多奏折和建议。真宗咸平六年(1003)七月,上《官有改移替免应追纳牌印奏》;真宗 景德三年(1006),上《边民应募为弓弩手请给田蠲徭奏》;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编成《沿革制置敕》《庸调租赋》各三卷;大中祥符八年(1015)七月,上《常平仓斛增籴为劳绩奏》,出策激励储备粮食;十一月,上《圣祖天源录》,并从命与同仁续纂;真宗天禧二年(1018)二月,上《请点检枷杻锁踀奏》,建议人性化对待犯人;天禧三年(1019)三月,上《请试京百司人奏》,就严密在京诸司人吏铨选考试流程提出建议;仁宗明道元年(1032)五 月,上《乞改封赠之制奏》;明道二年(1033)八月,上《省司起请条贯并乞 关报详定所奏》;十一月,组织刊修《唐书》;景佑元年(1034)二月,上《请钤辖解州两池广造种盐奏》。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盛度始终胸怀社稷、心系苍生,功在当代、利在长远。

三、三朝元老,国之栋梁

盛度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综合《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史料记载,进士及第以后,盛度先后任济阴县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兵部郎中、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任枢密使、太子少傅等,从地方到朝堂,阅历非常丰富。

太宗端拱二年三月盛度参加殿试,受到太宗赏识,赐进士及第。《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七载:“壬寅,上御崇政殿,试合格举人,得陈尧叟、张知白、曾会、姚揆、苏奂、赵缜、张智、盛度等一百八十六人。赐宴,令两制、三馆文臣皆与。”《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载:“丙午,赐新及第进士御制箴一首,勉以修身谨行,稽古效官之意。”四月盛度就入仕,初补济阴尉。之后经过八年基层历练,完成了从县吏到京官的跨越,至道三年(997)太宗去世时,盛度已为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改秘书省秘书郎。九月,经试学士院合格,太常博士盛度直史馆,继而参与考试开封府举人。后授三司户部判官。

真宗咸平元年(998),盛度累迁至 尚书屯田员外郎。咸平二年(999)八月,盛度和真宗《大阅》五言诗;十二月,跟随真宗御驾亲征。咸平三年(1000)正月,随真宗返回京师。咸平四年至五年(1001—1002),奉使陕 西,并绘《西域图》。咸平六年(1003),改开封府判官。之后五年里,盛度保留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外放地方履职,先后监洪州税,知建昌军。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自知建昌军改三司盐铁判官。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四月为起居舍人,记录真宗日常言行、所发命令。大中祥符六年(1013)二月,自三司盐铁判官,改知制诰,为真 宗起草诏令。大中祥符七年(1014)九月,已判大理寺事。大中祥符九年(1016),自起居舍人迁兵部郎中。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入为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天禧三年(1019)十月,已知审刑院,获真宗诏奖。天禧四 年(1020)正月,奉使滑州。二月,因编敕有功加阶勋。六月,参与注释御制文集。七月,与寇准罢相同样原因,落职翰林学士、知制诰,以兵部郎中知光州。真宗乾兴元年(1022)二月,再谪授和州团练副使,赋闲。六月丁谓罢相后不久,起为祠部郎中,复兵部郎中。

仁宗天圣元年(1023),盛度迁太常少卿、知筠州。其后至天圣七年(1029)的六年间,以太常少卿从知筠州,到知虔州、知滁州、知苏州,再以右谏议大夫知扬州。天圣八年(1030),迁给事中,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七月,仁宗举行祭天仪式,命盛度为仪仗使。仁宗景佑二年(1035)正月,御延义阁,召辅臣观盛度读《唐书》、贾昌 朝讲《春秋》,遂宴崇政殿。二月,盛度加礼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史上参知政事的职权多有变化。至宋仁宗时期,其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甚至在很多特殊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景祐四年(1037)四月,礼部侍郎盛度自参知政事,除知枢密院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三月,已为户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的盛度,加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至此,盛度的仕途登上顶峰。宝元二年(1039)十月,盛度因冯士元事件影响以尚书右丞知扬州。仁宗康定二年(1041)三月,结束扬州任。七月九日,资政殿学士、尚书右丞、知应天府盛度,以太子少傅致仕。八月五日,盛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从盛度一生为官经历来看,得到了三朝皇帝的赏识,参与了朝廷很多重要事务与决策。去世后,宋仁宗循例休朝一日为这位大臣致哀,并赠太子太保,给予文肃谥号,“肃”在谥号中是美谥中的上谥。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盛度确实是国之栋梁。



四、尊贤爱才,清正廉明

盛度首倡恢复四科取士,完善科举制度等,充分印证他尊贤爱才的胸襟和品德。梳理史料记载,他还参与了很多考试取士、识才荐才等工作。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起居舍人、知制诰盛度任省试考官;十二月,受令举荐人才。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参与开封府举子试卷考定。天禧三年(1019)十一月,参与选官。天禧四年(1020)正月,参与吏部流内铨试。仁宗天圣九年(1031)二月,盛度参与铨选官员;四月,参与科举选拔。仁宗明道二年(1033)八月,举荐开封府判官。仁宗景祐元年(1034)三月,参与组织本年殿试。盛度知光州时,对司马光的父亲时任光山县令司马池有举荐之恩。司马池在光山任职期满后,盛度向朝廷推荐了司马池,曾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杂事职务,直接在仁宗身边工作,得到赏识和重用。《少年司马光》之《桔梗记》中有盛度与司马光交集的片段。沈括《梦溪笔谈·人事》有一篇《盛文肃阅人物》,生动描述了盛度阅人察人之能。

盛度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寇准第二次罢相时,盛度也受奸相丁谓排挤,被谪知光州,后又谪授和州团练副使。前述苏轼称盛度不喜钱惟演,“盖邪正不相入也”也说明了盛度的正直。《宋史》卷二九二《列传第五十一》载,盛度为官“所至,下贫无赖,多所纵舍;稍有赀者,一切绳之以法”。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盛度为翰林学士时,有个下属孙汴求试馆职,想去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担任修撰、编校等官职,给盛度送礼。盛度呵责再三,但考试后见孙汴文章不错,仍擢为三等上。盛度不参与利益争夺和党争伐谋,正是这样的修为,使他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宋史》记载: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时王曾、吕夷简为相,度与宋绶、蔡齐并参知政事,曾与齐善,而夷简与绶善,惟度不得志于二人。及二人俱辞相,仁宗问度曰:“王曾、吕夷简力求退,何也?”度对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询二人以孰可代者,则其情可察矣。”仁宗果以问曾,曾荐齐,又问夷简,夷简荐绶,于是四人俱罢,而度独留。迁知枢密院事。也有人认为此事说明盛度性猜险、城府深,为人处世圆滑,其实为官从政不搞小圈子是难能可贵的品行。丞相张士逊被贬时,盛度冒着危险上奏为他鸣不平,虽然他们平时没有特殊的交情,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宦海沉浮,起伏波折,但盛度始终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特别是从真宗朝后期贬知光州,再谪授和州团练副使,赋闲,以及仁宗朝前期知筠州、虔州、滁州、苏州、扬州,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前那一段岁月,他不消沉、不抱怨,仍然忠于职守、造福一方,又不忘为朝廷建言献策。同时寄情主政地山水民情,保持积极的生活情趣,吟出优雅的诗篇。在出知光州时,他写下《修竹台》:“我来小小郡,爱此高高台。前对苍筤竹,万午球琳材。”“我来佩竹使,方且憩熊轓。山城信夷旷,公庭接园樊。”在知滁州时,写有《庶子泉》:“深藏西竹寺,寒拥北谯城。石字赞皇古,泉铭庶子清。”虽然盛度诗作存世寥寥五首(句),但让后人能够品读他的诗意人生和品格。上述三首小诗,恰巧都含有“竹”字,正映射出他的正直谦逊、清峻不阿、高风亮节。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自视为一个农民”的校长、教师 2024-09-11
施肩吾:开发澎湖第一人 2024-09-05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清代数学家项名达 2024-08-09
杭州历代名人馆藏文献系列展 | 鲍廷博 2024-06-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