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本书通过14位唐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唐朝的剽悍、堂皇以及波诡云谲,既有故事,也有史实,故事性、知识性兼备。 2.本书所讲述的人物,既有帝王李世民、女皇武则天,也有诸多名将、宰相、能臣,更有影响了王朝局势的权臣、宦官、叛将,客观地梳理人物对王朝历史走向的影响,以及王朝局势对人物命运的拨弄。 3.本书不是唐朝断代史著述,而着力于以人观史、以史鉴人,点明了唐朝之所以强盛,在于时势与英雄,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剽悍奠定了大唐王朝雄武的个性。 4.作者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唐史学会理事,专注于唐史研究,其对唐史的认识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并且文风通俗顺畅,可读性强。 【内容简介】 唐朝之所以被历代以来的人们所追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富强、强大。 在大唐兴衰沉浮近三百年里,诞生了众多强大到足以改变历史的帝王、宰相、权臣、叛将,在激荡的王朝变局下他们挥斥方遒、拨弄时势。本书选取了唐朝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包括王朝奠基人李世民、数位宰相和将军、一代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以及最后的掘墓人高骈等,用他们串联起了大唐跌宕起伏的历史,线索清晰,叙事通俗生动,不但彰显了盛世大唐的恢弘与豪迈,也体现了历史不乏阴险与背叛、隐忍与冤屈,既展现了大唐王朝的兴衰沉浮,也让读者看到了风云人物的命运长歌。同时,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串联起来就是整个盛唐;每一章也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读者可以从其中任意一章开始阅读,轻松了解大唐及唐人故事。 【作者简介】 陈志坚,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任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浙江地方史。著有《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大唐:如此江山》《杭州初史论稿》等。 【精彩书评】 这是陈志坚作为历史专业学者的一部公共史学大作,其专业值得信赖自不必说,单说这文笔之潇洒、幽默,一如其人。唐朝三百年的风度气质,只动用了十四个人物,立刻排山倒海般运动起来。胸中没有大局,怎么可能如此气韵生动? ——孟宪实 唐史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 【目录】 第一章 李世民:大唐奠基人 破阵秦王,拨乱之主 关陇贵族俱乐部 十八举兵 从关陇到天下 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 贞观之武 失败的收官之战 强人的情感 第二章 房玄龄:大唐第一相 裴郎中来,玄龄不死矣 见识无双细眼奴 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房谋杜断 为相二十年 长孙无忌的报复 第三章 李勣:白头亦英雄 “山东一田夫” 瓦岗寨时代 归唐 统一天下的大功臣 灭东突厥,破薛延陀 出将入相 高宗朝的定海神针 名将双子星 无情未必真豪杰 第四章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 英雄不问出身 白袍小将 薛仁贵征东 名将的诞生 大非川之败 最后一战 薛家将传奇 第五章 狄仁杰:桃李满狄门 神探狄仁杰? 狄仁杰档案 宦游知疾苦 仁杰是人杰 断案如神 做了“清官” 当了一回救火员 大丈夫勇斗女神仙 捣毁淫祠 为民请命 过山车的滋味 两座生祠 女皇爱卿 定策国老 《狄梁公传》演义 不是阴谋家 第六章 武则天:花开不须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的娘家:新贵与旧贵的结合 女皇和她的男人们 残忍的母亲 敌人的噩梦 不让须眉 无字碑歌 第七章 太平公主:公主不太平 敢把皇帝拉下马 二十年间是唯一 权势熏天 走向台前的公主 大显身手 姑侄斗法 终归尘土 第八章 李林甫:无声立仗马 万“马”齐喑 出身宗室的阴谋家 帝国升官图 从群相到独相 久任专权的大管家 掌控皇帝的网 安禄山独惧李林甫 口蜜腹剑 接班人就是掘墓人 第九章 安禄山:惊破大唐梦 惊破霓裳羽衣曲 粟特人的后裔 互市牙郎 造反的根基 使功不如使过 皇帝的信任 宠臣的表演 阴谋是怎样出炉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 最初的一个月 一年的皇帝梦 第十章 李辅国:外事听老奴 飞龙小儿的前半生 马嵬坡之变中的联络员 拥戴之功 走向外朝的宦官 外事听老奴处分 皇帝代言人 逼宫 拥立之功 黯然退场 第十一章 刘晏:大唐钱袋子 名入《三字经》 才华初现 奸臣与忠臣 漕运新局面 盐铁新篇章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如见钱流地上 用人之道 皇帝的防范 “天下冤之” 第十二章 李晟:虎父无犬子 一箭射出万人敌 奇袭定秦堡 进入神策军 苦战河北 奉天救驾 再造唐室之勋 收网的人 将相不和 李愬雪夜入蔡州 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十三章 李德裕:会昌真贤相 长安秋夜的定场诗 大唐第一等门第 “好骡马不入行” 党争的旋涡 三镇浙西 维州事件 如鱼得水的会昌时代 大破回鹘 平定泽潞 会昌灭佛 流放崖州 第十四章 高骈:末世一道徒 武将之中文才第一 将门世家 定安南 西川救火 招降纳叛 前度黄巢今又来 割据野心 “广陵妖乱” 灭亡的终局 【前言/序言】 前言 提起唐朝,人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大概就是“盛唐”。人们还经常会讲“梦回唐朝”,这个梦,要追忆的正是那个雄风烈烈、气魄宏伟的中国鼎盛时代。唐朝,毫无疑问是中国人记忆中最辉煌的一抹亮色。 说到盛世,那么什么算盛世呢?其标准可以简化为两条:一是政治军事上强大,二是经济文化上繁荣。合起来,就是两个字:富强。以此为标准给中国历代王朝排名,唐朝每个单项未必是第一,但综合而论,肯定是冠军。 先和汉朝比一下,毕竟若说盛世,总是汉、唐并举。但是,汉代几乎全倚仗北方的黄河流域,其经济基础自然比不上有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同时发力的唐朝。再隔空比较一下军事成就,汉代到了汉武帝的鼎盛之时,才以倾国之力勉强击败匈奴,而唐朝在贞观四年(60)就轻松灭了东亚霸主东突厥,堪称是举重若轻。 再来看看宋朝,若论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唐与宋各有所长,唐甚至还稍逊一筹。不过若论政治军事,宋代的战绩就不必提了。 元代武功赫赫,号称没有任何外患,鞭锋所及,世界称霸,确实是武功了得!但元朝的内忧格外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严重倒退,以致元代统治不足百年,在大一统王朝中仅胜于秦、隋而已。 说到明朝,从明朝拼命修筑万里长城就可见其军事上的守弱之势,更不要提当年九十来个倭寇就足以耀武扬威于南京城下的不堪往事了。 清朝实控疆域空前广大,不是唐代羁縻制度下的范围可比。至于经济,清朝巨大的人口数字足以让唐朝瞠乎其后。但为什么今人很少提所谓的“康乾盛世”了呢?因为作为后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和清代的“盛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有巨大差异。唐朝无疑是世界级的霸主,政治、经济、文化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唐并存的时代里,只有阿拉伯帝国可堪敌手。清军于1644年入关,而此前不久,在遥远的西方,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几百年后,清政府已经输得十分彻底,此前的“盛世”,不提也罢。 为什么偏偏是唐朝成了中国的鼎盛时代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有无数的长篇大论,就是普通人也有着五花八门的脑洞和精彩见解。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只需要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主要影响到的层面是经济的富裕,而人和,则为唐朝带来政治军事的格外强大。 天时,所指的并不是捉摸不定的老天爷,而是实实在在的“天”——天气、气候。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经济对天时的依赖是非常强的。浙大永远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是气象学家,他写过一篇伟大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被学界推为中国20世纪百大地理发现的第二位。他指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上下浮动是相当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并画出了一条气候变化的曲线,被称为“竺可桢曲线”。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论断是:在殷、周、汉、唐这几个历史时期,气温是高于现代的。也就是说,这三个历史时期,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三个时期,也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比较强盛的时代。可以说,气候对于人类历史,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别的且不论,就唐朝而言,这绝对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实际上,黄河流域在唐代依然强劲,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也得到了相当开发,以至于《资治通鉴》在讲到开元盛世的时候,甚至说“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在唐朝居然呈现出了“桑麻翳野”“闾阎相望”的景象。没有气候条件的加持,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温暖湿润的气候也直接导致了农牧分界线的北移,这恐怕也是唐朝边界线远在长城一线以北的背后重要因素。 地利,指的是唐朝实现了“两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力。同为盛世的汉朝,其基本经济区局限在黄河流域,当时广大的长江流域开发还不充分,是十足的边缘地区。汉朝之后约四百年间,长江流域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到了隋朝再度统一之后,隋炀帝发现,他要开通大运河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方向是直通杭州的。这个事实说明,此时的长江流域已经是帝国不容忽视的命脉之一。唐代坐拥两大流域,笑傲古今:如果说唐代的黄河流域正值其壮年的巅峰期,那么,唐代的青年长江则是生机勃勃,前途无量。实际上,唐以后的长江流域固然是更上层楼,不断突破,但唐以后的黄河流域却是一落千丈,黄土高原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更是几乎年年遭受黄河决堤之苦。黄河已经提早步入老年,日渐蹒跚。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独享健康的“两河流域”的时代,只有唐朝。这也许是何以盛唐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吧。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家兴。人和,又可以分两个方面看。从大的方面说,人和就是人民团结和谐。对于唐朝而言,人和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唐朝充分享受到了民族大融合的果实。唐朝人,并不仅仅是四百年后的汉朝人,而是“新唐人”!新唐人,不仅混合了南人和北人,也糅杂了汉人和胡人。历史上,曾有过所谓的“五胡乱华”,五胡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其实还有更多),这些族群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政权,也发生过很多冲突。但是到了唐朝,这些民族似乎都不见了。当然,他们的血统并没有消失,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族群认同,都是“唐人”了。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元稹,他们的祖先大概都不是汉族,但他们俨然已是汉文化的代表人物了。正如陈寅恪所说的:“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说的是文化,我们从民族角度理解,也未尝不可。 唐朝的第一家族的血统,也符合“新唐人”之新。唐皇李家,据陈寅恪研究,他们祖先真的就是汉人,但一则父系祖先就有过鲜卑化的经历,二则从母系血统而言,家族已经有了鲜卑血统。所以,李世民曾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恐怕只有唐代皇帝这么说,才足以让人信服。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特别关注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对军事的影响。奠定大唐王朝辉煌战绩的大唐军队,其中很多不是汉族人,一批将领,唐人称其为蕃将;还有很多和大唐军队并肩作战的游牧部族骑兵,正是这些游牧部族“城傍子弟”主动与大唐军队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步骑协同的优势,才使得唐军对草原民族实现了压倒性军事优势,取得了辉煌战果。可以说,大唐的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 至于“人和”的第二个侧面,则是指英雄人物。这也是《长安望》本书的主题。 历史当然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领袖)也有着重要地位,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只不过皇皇二十四史,所载几乎都是帝王将相,普通人并未留下多少痕迹,于是我们的历史,泰半只能由帝王将相们来解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 《长安望》一书的前身,是多年前出版的《大唐:如此江山》。彼时曾经许愿,想再写一部《大唐风流人物》,可惜十多年来蹉跎岁月,计划还停在计划。只是旧版在坊间已经逐渐不见踪影,有时候自己想买也无处可觅。正好有机会再出一个修订版,也就欣然厚颜答应。新版改头换面为《长安望》,内容大体如旧,不过也有一些修订。首先是两个人物的内容有较大调整,即“李世民篇”“狄仁杰篇”;其次,增加了一个人物——高骈,算是给唐朝三百年结个尾巴。每一篇文字,都经过了反复琢磨,多次修订。 最后想说,如果你想追梦大唐,那么请你乘上我这艘小船,而我,愿意撑一支长篙,向历史更深处漫溯;愿你,“满船清梦压星河”,那大唐的满天星斗入梦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