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内容简介 古今重叠是中国中古以降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以来,其分支之一城市考古的重心主要集中于长安、洛阳等少数都城,而对于其他古代城市则关注较少。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成批的历史街区与古代城市遗存面临着被吞噬破坏的危险。 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及城市规划问题。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的研究,或许可以提供城市考古别开生面的研究角度。 贰 作者简介 刘未,男,1979年生,辽宁辽阳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元考古教学和研究。著有《辽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鸡冠壶:历史考古札记》,发表有《宋代皇陵布局与五音姓利说》《蒙元创建城市的形制与规划》《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沉船所见宋元贸易陶瓷》等论文数十篇。 叁 目 录 第一章 南宋临安城研究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史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 南宋临安城复原论证 第一节 复原说明 第二节 外城 第三节 皇城 第四节 街巷 第五节 水系 第六节 桥梁 第七节 厢界 第八节 建置 第三章 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 第一节 街巷系统 第二节 建置分布 第三节 市场 第四节 南宋临安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跋语 附 录 第一节 《咸淳临安志》图校勘表 第二节 南宋临安城复原图坊巷地名表 第三节 南宋临安城复原图桥梁地名表 第四节 南宋临安城复原图建置资料表 第五节 南宋临安城复原图地名索引 第六节 南宋临安城考古年表 第七节 南宋临安城营建史料编年 复原地图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后 记 肆 研究缘起 城市考古是历史考古学的重要领域。宋元时期城市遗迹众多,但考古学研究并不均衡。塞外旷野之上的辽金元城址,开展工作障碍较少,在调查和发掘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内地数量更为庞大的宋元旧城多被今日城市建筑所叠压,考古工作极难进行,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古今重叠型城市的基本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合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就变得非常关键,本书就是在汲取前贤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实践。而选择南宋临安城作为研究对象,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南宋临安城是宋室南迁后以原地方城市改建的行都,其城市形态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南宋以降,虽然杭州城垣范围有所变动,但城市格局前后沿袭,旧的街巷、水系直至近代都没有做出大的调整,历史遗痕得以清晰保留。 (3) 古代文献中关于临安城的公私记载非常丰富,南宋以来地方志修纂连续不断,提供了与城市复原研究相关的各项历史信息。 (4) 南宋末年《咸淳临安志》附有详细的城市示意图,清代晚期绘制了较为准确的城市街巷图,民国时期更有精确测绘的大比例地形图,地图资料详备。 (5) 近年来临安城考古获得了多项新发现,一些重要建筑遗迹得以揭示,可以与文献记载对比分析。 因此,南宋临安城具备了进行考古学复原研究的各项基本条件,并且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更为明显,可以编绘出内容最为丰富的宋元时期城市复原图。 伍 后 记 本书系以2011年6月答辩通过之博士学位论文《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基础增补修订而成。论文选题是2006年9月博士入学之初,由导师宿白、徐苹芳先生共同商定的。 此次增订对原论文结构作以较大幅度调整,主要针对复原论证部分展开。除保留复原方法、复原说明外,新增外城、皇城、街道、水系、桥梁、厢界六类项目的文字论证。建置部分在原有的临安府治、太庙、秘书省三组建筑之外,新增国子监—太学—武学、台官宅—太常寺—敕令所、德寿宫、宗学四组建筑的文字论证。这七组建筑群,有的南宋以来范围稳定,有的南宋时即渐次扩建,有的南宋以后陆续拓展,恰好是复原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为了使正文阅读更为顺畅,将原论文的街巷、桥梁、建置复原资料表移入附录。 原论文附有《京城图》《皇城图》《浙江图》《西湖图》《府治图》校正本,当时底本所用《咸淳临安志》为《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杨氏海源阁旧藏本,图面已经修饰;校正所据《西湖游览志》为《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图片质量较差,部分文字模糊,影响注记识读。《咸淳临安志》现以杨氏海源阁旧藏本原件为准,《西湖游览志》同时参考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万历十二年范鸣谦刻本及万历二十五年季东鲁刻本,综合各项信息对此前校正本的注记加以修正。 由于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涉及大量历史文献,此次增订特别加入南宋临安城营建史料编年一部。从史书、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翻检出与南宋临安城营建有关的史料,并附以必要的校订考证文字,按事件早晚予以编年,始于建炎二年(1128),止德祐二年(1276)。这是本书写作的重要文献依据,也可为南宋临安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论文写作及书稿增订期间,承秦大树教授资助田野调查,李孝聪、孙华教授惠赐地图资料,汤苏婴、全凤燕女士联络文献查阅,铭感在心。书稿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及后续编辑出版,承吴长青先生、缪丹女士全力支持;史料编年文字核校承黄学文、韦之昊、赵樱子同学尽心协助,谨致谢忱。 2024年6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