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杭州宋史论坛年度第三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由浙江大学张凯主讲《近代“新宋学”与宋史研究》,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主讲《大仙庙与打工人:近代杭州拱宸桥地区的移民社会》。
张凯从“新汉学”与“新宋学”的分合为线索,梳理相关学术渊源与问题意识,指出由于汉学不能对社会危机形成反应,宋学得以在国家危亡的社会背景下兴起。以陈寅恪为代表,以宋代之史事为“新宋学之建立”的初步,而落实新宋学宗旨的路径,关键在于虚实相济,义理与事实相贯通,进而会通古今中西,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承提供有效路径。通过首先,以实证虚,方能具备了解之同情。其次,直指世道人心,转移时代风气。再者,贯通事实与思想,揭示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 新宋学建立后,撰写通史随即成为学者改造国史的第一步,通史又以断代史的编纂为基础,这其中即涉及如何确立宋代的正统观。各家有不同撰写原则。金毓黻即以编纂《中国史学史》与《宋辽金史》,整理旧史为编撰新史做铺垫,贯通专史与通史,为重建国史奠定基础。他由治东北史而转治宋辽金史,借鉴宋以来后世改修宋史的方法,逐渐形成"以宋史为正史"、"以辽金二史为别史"的治学理念,借鉴章节体专题研究方法,撰写《宋辽金史》,是近代以来研究宋辽金断代史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陈明华 大仙庙与打工人:近代杭州拱宸桥地区的移民社会 陈明华以近代以来在杭州拱宸桥地区主要从事漕运的移民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晚清民国以来社会变迁对移民社会的影响。从民间信仰、移民群体、行业组织等视角,观察拱宸桥地区的移民社会。并联接一些中大历史事件,观察社会中各阶层的互动。 随后,与会学者就近代以来宋史研究学术研究、杭州地区运河与社会经济、信仰等问题展开讨论,就进一步深入研究前贤学术思想的形成,学术与社会的互动,杭州地区运河历史与城市格局等进行研讨。 除两位主讲人外,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何兆泉、傅俊,浙江大学陈志坚、吴铮强,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嘉励,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晖达,浙江工商大学姜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况正兵,杭州师范大学申绪璐,杭州市社会科学院魏峰,参与讨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