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春快乐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新春快乐
以梅花入佳肴,南宋杭州人到底…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武林旧事
 
褚树青 | 雷峰塔经
来源:杭州国家版本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2-05

本文由中国书店《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收录,作者系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杭州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微信图片_20250205105552.jpg

雷峰塔藏经漫述

1924年 9月 25日,杭州西湖耸立一千余年的雷峰塔突然倾圮,所谓“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骤然消逝,“湖上两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南北双峰对峙景象不存,一时海内轰动。鲁迅先生为此撰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合白蛇传民间故事,借题发挥,批判封建统治,赞扬反抗精神。而徐志摩则写了《再不见雷峰》诗,一如新月派文人之感性多情,惋惜塔之倒塌。和任何突发性社会事件发生相似,乃引发千人言万人念,议论蜂起,颇为热闹。随之面世的塔砖内的千年陀罗尼经卷,迅被识者宝之而广为搜求,得者或秘不示人,或遍请名家赏鉴题识而乐之。转眼百年,现在所知域内外公藏不过数十件而已,私家收藏不得而知,民国翻刻仿印件混迹其中,徒增鉴别之难,收藏之艰。

近日奥莱美术馆开馆,首展推出“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150种珍贵善本典籍,形式多样,涵盖了写本、捺印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绘图本以及和刻本和高丽本,文种涉及汉文、梵文、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等,大多为公藏所不见或未见传世记录者,观者涌动,媒介热烈,人们叹为观止。

展品中有雷峰塔藏经真迹四件,悄然隐然,却仍为观者注目。

经卷一乃徐乃昌旧藏,有赵叔孺题端,宣哲应徐乃昌之请手绘淡彩雷峰塔图一幅,并在长跋中将此卷与显德三年(956)《宝箧印经》对比,详考了钱俶的改名、封号及相关纪年。卷末还有吴士鉴、金蓉镜、周庆云、姚景瀛四家题词。

引首“吴越西关专塔藏经,乙丑夏月随庵主人属题,叔孺赵时㭎篆端。”然后为宣哲应徐乃昌之请手绘淡彩雷峰塔图一幅,图末有宣哲题跋二则:

甲子之秋,江浙战事方亟,杭之西湖上雷峰塔忽焉倾圮。杭人告我塔砖有凿成二寸许深孔者,中藏经卷,而削木塞其外。予今所见宝箧印经是也。岁久木朽,湿霉侵入卷中,故多浥损不完。完者至不易得。积学先生无意中得一完本,将付潢匠,属补塔图,乃追忆旧游葛岭南望所见,以塞雅命。未知能于准望无误不?乙丑春二月,辱治高邮宣哲画。

十余年前,吴兴栖岩寺塔顶,为风所挟坠地,亦出宝箧印经一卷,寺之僧朗悟携来上海,予余逆旅中见之。卷长六尺六寸,高二寸二分。首行“宝箧印陀罗尼经”七字,次题名云:“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印宝箧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戌岁纪。”次为画像,长二寸有奇,凡寺一塔一像十二躯,以下为经,每行八字,与此本同。行数则不记矣。印以硬黄,受水渍处已褪作白色,木制出轴具存。此经亦吴越忠懿王所造,印于乙亥八月,盖后于丙戌者十九年,实宋之开宝八年也。《五代史记》最略,《吴越世家》止载“王名俶”,《十国春秋》云“初名宏俶”。《吴越备史》建隆元年二月,王但用今名避庙讳也。《十国春秋》则云建隆元年正月赵匡胤称帝,遣使来宣谕,三月乙巳,宋改郡县名犯御名庙讳者。王以名犯宋宣祖偏讳,去“宏”以“俶”单行。所记虽后于《备史》一月,而王于是年改名为可据。故丙戌印本名“弘俶”,此本止名“俶”也。《十国春秋》又云:乾祐三年三月汉敕授王东南面兵马都元帅、吴越国王,十月汉遣散骑常侍张煦等册王为吴越国王。广顺二年二月,周授王天下兵马元帅。显德元年七月,周遣使加授王天下兵马都元帅。建隆元年四月,宋授王天下兵马大元帅。乾德二年宋制王落起复天下兵马都元帅。开宝元年三月,宋封王为吴越国王,是年十二月,宋赐王诏称咨尔天下兵马大元帅、检校太师、尚书令、吴越国王钱俶。盖兵马大元帅,其职视都元帅为尤崇,王之得称大元帅始于建隆元年,而周、宋皆封为吴越国王,故丙戌印本结衔曰“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国王”,而此本云“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皆与史合也。彭文勤注欧史载王建黄妃塔碑记,未详造塔年月,明人《西湖游览志》亦略之,据是本造经之年可以推得。是区区者虽象教要为长兴以后第一雕印古本,北宋经籍诸刻莫之或览也。

先生佞宋早种善因,宜其得此而宝之也,哲又识。“象教”下脱“之迹”二字。


卷末吴士鉴、金蓉镜、周庆云、姚景瀛四家题词分录于下:


八声甘州。

题吴越雷峰塔宝箧印陀罗尼经卷子。

古临安王气黯然收,南屏切烟霄。剩巍峨窣堵,定中铃语,劫燹曾逃。独对斜阳千载,忽漫圯蓬蒿。有印经遗夹,蘦落山椒。往日投龙玉简,并金涂雕像,款识周遭。问家王故事,陈迹亦寥寥。望湖壖、颓垣丛甃,访华鬘,深瘗未应抛。焚香诵,莫高残刻,同袭缄绦。(刻经昉于五代宋初,此与敦煌石经天福十五年《金刚经》残本为最古。)

随庵老兄姻先生法教。

丙寅二月弟士鉴。

忆钱王功德在钱唐,经塔一时留。看支持风雨,寒鸱绕树,铃语当秋。那得虚空不坏,龙象亦应愁。惟有残僧在,来对沙鸥。一卷旧传贝叶,向冷摊瞥见,字字清遒。喜承平故物,重与散花收。似空山、宾罗定起,待几时,弥勒下生休。争来访,孤村流水,匹马荒邱。

八声甘州,戊辰十月。

随庵先生雅教。

金蓉镜时年七十三。

渺觚棱天末倚寒烟,铃语诉苍茫。叹婆留唱后,霸图无主,谁礼空王。转眼鬘零龙象,不坏劫金刚。一杵南屏晚,催送斜阳。陌上花开缓缓,记金涂银简,愁换沧桑。剩残砖经卷,和墨洗秋妆。更摩挲、清仪秘箧(吾镇张子叔驯藏经卷系显德三年,与此卷相距十有九年,则为五代刻本,发见在湖州城天宁寺经幢。),共纪年,显德阅兴亡。休重问,颓垣半壁,落叶啼螀。

八声甘州。

随庵先生属录旧作。

戊辰十月周庆云。

莽群雄五季竞开疆,漫天战尘昏。祗世家吴越,皈依诸佛,保境安民。十四州多梵刹,覆芘仗慈云。突兀南屏外,涌现金轮。太息重经浩劫,剩陀罗尼卷,触手如新。想天龙八部,拥卫到湖滨。好从此、珍藏什袭,与金涂铁券共长存。时怀感,晓钟声里,冷照斜曛。

八声甘州。

随盫先生词家正拍。

戊辰仲冬姚景瀛倚声。

徐乃昌(1866—1946),字积余,晚号随庵老人,安徽南陵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七年任淮安知府,历任多职,后总办江南高等学堂,督办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清亡后,隐居著述和校刊古籍,成为著名的藏书家、学者。

赵叔孺(1874—1945),名时㭎,字叔孺,以字行,浙江鄞县人,1911 年寓居上海专事书画创作,为海上名家之一,书工四体,花鸟山水,尤能画马,富收藏,精鉴别,求艺于门下者达五十余人,著 名的学生有陈巨来、沙孟海、方介堪等。

宣哲(1873—1943),字古愚,号愚公,别号人哲、黄叶翁,室名桑灵直彀斋、安昌理馆,江苏高邮人。鉴赏收藏家。曾与黄宾虹结贞社,各出书画、金石相玩赏,善写山水。著有《寸灰集》。

吴士鉴(1868—1934),字絅斋,号公詧,一号含嘉,别署式溪居士,浙江钱唐(今杭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江西学政、资政院议员、清史馆纂修。以评骘金石、考订碑版、精研史籍而名重一时。与父吴庆坻笃志藏书。民国初因得商钟 9 件,遂以“九钟精舍”名其书室。著有《清宫词》《商周彝器例》《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等。杭州图书馆藏有《艺风老人致吴士鉴遗札》《同馆书札》。《同馆书札》收录冯煦、宋育仁等写给吴士鉴的信札。

金蓉镜(1856—1930),初名鼎元,字学范,一字暗伯,号潜父、潜庐、香岩等,浙江秀水(嘉兴)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居周梦坡晨风庐多年。究舆地之学,善画山水,著有《潜庐全集》。

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灵峰补梅翁,浙江吴兴人。清光绪七年(1881)秀才,授多职均未就任。经营盐业、丝业,为著名南浔儒商。性好琴、金石书画,藏金石、书画、古器颇富,极精鉴赏。

姚景瀛(1867—1961),字虞琴,又字渔吟,号东湖渔隐,浙江余杭人。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以擅写兰花蜚声画坛,与齐白石有“北齐南姚”之誉。他喜收藏,工书画,能诗文。1937 年,浙江图书馆举办全省文献展览会,他拿出家藏清政府诏令焚禁之《石门吕晚村留良诗稿》等参展,杭城耆宿戴维璞曾撰《大雅雍雍卓不群》专文记之。

经卷二钤有收藏印“合肥李氏望云草堂珍藏金石书画之章”,乃李鸿章家族之印章。

此卷有宣统帝太师陈曾寿题签并引首题字“吴越黄妃塔藏经。甲子(民国十三年,1924)冬十月,陈曾寿”,首又有甲子立冬后三日山阴王云敬绘白描佛祖座莲花台法像,另有陈曾寿补绘西湖雷峰塔图并甲子冬十月题词《八声甘州》:

镇残山风雨耐千年,何心倦津梁。早霸图衰歇,龙沉凤杳,如此钱塘。一尔大千震动,弹指失金装。何限恒沙数,难抵悲凉。 

慰我湖居望眼,尽朝朝暮暮,咫尺神光。忍残年心事,寂寞礼空王。漫等闲、擎天梦了,任长空、鸦阵占茫茫。从今后、凭谁管领,万古斜阳。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著有《苍虬阁诗集》十卷及续集二卷、《旧月簃词》一卷。其诗效法韩愈、李商隐、黄庭坚、陈师道等,其词多用佛典、禅语,所刻画的意境丰富而又空灵,色彩特异,词风独到,自成一家,不愧一代作手。陈曾寿与金蓉镜、夏敬观、宣哲,被吴湖帆称为“近代四大文人画家”。

据上海博物馆柳向春《雷峰塔藏经若干问题刍议》一文所述,现在国内外所存雷峰塔经约计三四十卷,真伪错杂,因当时塔倒未几,当地书商因见有利可图,便纷纷翻印,致原刻与翻印本难辨。辨别真假,有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是根据鉴藏人来判断,而尤其值得注意的,经陈曾寿鉴藏过的卷子,全为真品。柳文整理出目前所知陈曾寿曾题跋过的卷子,至少有九卷之多,分别如下:1. 曾熙、张爰、黄起凤、王云、陈曾寿绘图并题词,吴昌硕、邹安跋(上海博物馆藏)。2. 陈曾寿绘图并题诗,姚华、张祖廉、冯煦、冒广生、程颂万、黄孝纾、溥儒、胡嗣瑗题词(上海博物馆藏)。3. 陈曾寿绘图并题词,一卷(上海博物馆藏)。4. 国家图书馆藏康有为跋本,陈曾寿绘图并题词。5. 国家图书馆藏冯煦等题词本,陈曾寿绘图并题词,思棣绘图。6. 国家图书馆藏本,王云绘图,陈曾寿绘图并题词。7. 2003 年朵云轩 8 月 18 日春拍,陈曾寿绘图并题词。(甲子秋九月绘黄妃塔图,题《八声甘州》一阕)。8.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本,陈曾寿绘图并题词。9. 2010年保利秋拍阮性山旧藏本,陈曾寿绘图并题词,又吴昌硕、郑孝胥、袁思永、徐行恭、刘克鼐等题。此经卷二,亦陈曾寿绘图并题词,应在柳先生视野内。

经卷三首有王仁治淡彩手绘雷峰塔图一幅并题记:“塔建于宋开宝八年乙亥,明嘉靖间火后成此形。民国十三年旧历甲子八月二十七日坍。王潜廔并记。”次何旦公题“雷峰塔藏宝箧印经残卷”十字。次塔砖图一幅,王仁治题:“经卷外皮用绢囊,束以带。内层夹以细篾棒二,亦束以带,上题宝箧印经四字。卷心有篾棒,当是安息香。砖长一尺一寸,宽五寸余,高约二寸。洞口径不及寸,深约三寸,经卷藏其中。”详述雷峰塔经卷的装藏结构及雷峰塔砖的具体尺寸。卷末有任老手书长跋:“塔中流出此经甚夥,原版不一,字迹因各稍异。以砖砌处有阴阳燥湿,纸毫随判灰白,惟质皆绵密无纹,难淆真伪。全卷四叶联成,叶各尺余,每缺首叶,盖卷在外层易损也。此卷亦仅三叶,卷首佛图当已驳损,今所有者得于另一残卷中,疑系完卷之尾。余白纸仿版印成,模样逼真,□□备考。任老识。”详述此卷扉画及经文缺损处如何精心补缀。

王仁治(1871—1932),字潜楼,一字潜孙,号冷公,杭州人。杭州西泠书画社主要创办人。王仁治中年为清廷延为内廷供奉,去北京为慈禧太后作画,擅山水,气格苍润华滋,有声于时。辛亥革命后,回到杭州,以鬻画自给。1925 年春,与范效文(耀雯)、汪笃忱、陈礼文(谷水)、冯仲陶、王存本(懋青)、陆庆楹(霭堂)、钱谟(厚哉)、胡简华等一起创立杭州西泠书画社,任社长。 

卷中所钤收藏印有“任老珍藏”“称心如意”“公余雅玩”“太任文房搜罗”等。 

经卷四钤有印章“合肥李氏望云草堂珍藏金石书画之章”,亦李鸿章家族旧藏也。

综观四件虽同为北宋开宝八年乙亥(975)所雕,但综合对比图像和文字之迹,微有不同。经卷扉画前发愿文题印经八万四千卷,可见印刷数量之多,绝非一版或数版雕印,大抵多人多版完成,雕版印刷艺术之雅趣,由此可窥。

五代吴越国文化和南宋文化,是浙江文化特色的两大代表,在八十一年的吴越国历史中,三世五王始终崇佛礼僧。据史料记载,仅杭州一地就建有 150 多座寺院与数十座塔幢,西湖周边山上也开凿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国域内统计有寺院 355 所。故浙江也被誉为“东南佛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文化深深浸润到吴越国人们的心灵之中,融入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成为后来浙江人文气质的一部分。雷峰塔经卷和 1917 年湖州天宁寺发现的经卷都可视作那个时期佛教兴盛的实证。书家常说,大字难,小字亦难。雕版也同此理,经卷框高约 5.6 厘米,长约 208 厘米,故字小如豆,但线条清爽,刀法成熟,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是两宋浙刻本之滥觞。姜思永题诗“宋刻流传此最嘉,坊间板本笑麻沙”,当作如是观。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此网络热词,甚被网友喜欢。却鲜有人知道是钱镠写给爱妃的私下情语。纵横捭阖,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另一面却如此温情款款,特能打动人心,苏东坡也曾读此有感而作陌上花七言绝句三首,“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今江山如画,宝塔复建,日月之光常驻,云龙气象灵动,经卷披展,阅者无数,千年相望,仿佛钱氏先贤缓缓归来矣!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 “中国柑橘之父”的湘湖之缘 2025-02-05
湘音汇|湘湖砖瓦业对湘湖、萧山的利与弊 2025-01-23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