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富,开当铺”,是为旧社会经商者的口头禅。开当铺者必须善于察言观色,必须广为结交,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必须要有一定的声誉,才能吸引富者。安仁当前后经营71年,在全盛期,就是依靠这四个方面,而且资本雄厚,富者如临时缺少数万甚至上十万元,安仁当也能支付现银。所以,在没有银行的当年,安仁当成了县城及临近地区资金存储的金融机构,连萧山县政府的现款也存放在安仁当。因而,安仁当曾是萧山典当业之首,加之投资其他实业和购置上万亩耕地而成为闻名浙东、沪杭的首富。 ![微信图片_2025021110413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110413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1/67aab8e71a4e8.jpg)
旧时当铺
安仁当位于今体育路西祇园寺对面,即原萧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现在的永兴公园和北面与体育路相连的房屋,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前厅后堂,亭台楼阁,堪称旧时萧山的“大观园”,四周围以高10余米的石壁萧墙,是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的县城巨室。 根据现有记载,安仁当由城东涝湖村人陈秋渔创建,开张于清同治六年(1867),正式挂牌“安仁当”,兼营钱庄及现银汇兑。陈秋渔也想学学山西票号的样,开设“票号”。可惜萧山没有可靠的“保镖”。加之清末一些城市或较大县城已有银行,还通了电报,“票号业”已经衰退。因而,陈秋渔致力于发展典当业和钱庄,在短短三四年间,除“安仁”外,另又开设咸庆、洽裕、同福三家“连当”,以及德和、瑞和、衡源3家钱庄,以安仁当为立足安家基本企业。他的经营之道:一是诚信,二是关系,三是善待伙计,四是家用节俭。 陈秋渔经营安仁当23年,家业已成百万富翁。可惜陈秋渔虽然财源兴旺,人丁却不旺,只有山西娶回的婢女,即后来的妻子“康太太”生有一子,但未及成人,陈秋渔病故,年仅50岁。因儿子年幼,便由康太太主持经营。康太太主持的45年间,可说是安仁当的全盛期,创下的财富难以计数。 ![微信图片_20250211104136.png 微信图片_20250211104136.pn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1/67aab8ee124a9.png)
康太太出资建造的萧山育婴堂旧影 安仁当的营业用房不大,门面也只是萧山一般大户的石库墙门,在这方面远远不及涝湖村的几家当铺。涝湖村原先有5家当铺,各家门面都是砖雕门楣的大台门,萧山人有句顺口溜“萧山县衙不及顺昌廊下”,说的是萧山县的衙门还不如涝湖顺昌当铺门面气派。而安仁当没有在这方面多加修饰,普普通通,跨进墙门是个几十平方米的天井,过天井是一排三开间二层楼的营业场所。据说,一般典当的柜台都很高,而安仁当则要低得多;员工除“头柜”(俗称朝奉先生)、“二柜”须穿着长衫马褂外,其他一律为玄色(黑色)中式服装。职务分为“头柜、二柜、三柜、四柜”,直接接收典当物、估价、开当票;典当物的收管,分“楼头”“楼二”“楼三”……直至“楼十”,金银珠宝等贵重物由楼头掌管,其余按典当物的档次,由楼二、楼三等掌管。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仁当宅院因与县政府邻近,日寇于1937年11月30日对县城狂轰滥炸,安仁当也中了三颗炸弹,有三分之一房产被毁,加上战事吃紧,安仁当无法维持营业,于1937年底宣告停业清理,资金转存绍兴中国银行。曾经繁荣的安仁当从此不在。 注:本文节选自《湘湖金融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之《安仁当的兴衰》,作者朱淼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