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讲座招募|揭秘南宋:历史真实…
如何用DeepSeek打开杭…
「读懂湘湖」义桥韩氏代代相传…
【讲座】李华瑞:退无可退:南…
 
特别关注
 
如何用DeepSeek打开杭…
建德撤县设市的有关回忆
刘松年笔下的南宋风情
岳飞:没有位置的局外人
文史动态
 
「读懂湘湖」义桥韩氏代代相传之“义”
来源:湘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3-28

义桥村的村头,一座单孔石拱桥曾在旧时作为地标性建筑,横跨里河,承载了乡人通往古镇的重要交通职能,也是义桥人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

义桥的“义”取自何处?相传,建桥人是位韩姓秀才,幼年失怙,家境贫寒。孤儿寡母住在优罗山麓,靠母亲做短工、拾破烂过生活。四邻八村到优罗山寺院烧香拜佛的老太太,下山募化的老僧,常动恻隐之心,将随身所带的吃食施舍他们,有时还给点零碎铜钿。孩子到了读书年龄,也是靠优罗山上的和尚及香客资助念的书。不久母亲卧病在床,临终前对孩子说:“我们母子全靠好心人帮助才活到今天,做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仁义之心,懂得感恩,你要好好读书,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报答。”孩子点点头,默默记在心里,刻苦地读书。后来考中秀才,做了塾师,他省吃俭用把微薄的收入积蓄起来,花毕生心血在村口建造了这座桥,用义举回报乡亲,感恩社会,以践行对母亲临终前的承诺。他知恩必报的义举感动乡人,这座桥便取名义桥。

微信图片_20250328093827.png

“义桥”二字被镌刻在桥额之上,拱圈两边镌有对联:“爽气挹优罗,两点青山江上耸;源头来湘泗,半规新月水中悬。”此联乃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韩葆孙所撰,是说优罗山下,义桥风景秀丽,桥下之水源自湘湖,桥洞倒影如新月入河,灵气四溢。

“义桥”二字被镌刻在桥额之上,拱圈两边镌有对联:“爽气挹优罗,两点青山江上耸;源头来湘泗,半规新月水中悬。”此联乃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韩葆孙所撰,是说优罗山下,义桥风景秀丽,桥下之水源自湘湖,桥洞倒影如新月入河,灵气四溢。

以“义”字传家,受这样的风土人情时刻熏陶,义桥韩氏代代都怀有对百姓、民生的深切关心。元大德年间(1297—1307),婺州司征韩继先第六世孙韩逊之,以才能举为萧山县尉,有德政于民。韩逊之因病卒于任,根据遗愿葬在萧山新义乡(今义桥)西桥泗水庵后麓,数千萧民自发泣送灵柩。韩逊之有4个儿子,长子处静、三子处宁为守父墓不忍离萧,处静居新义即今义桥村,处宁居后韩今属义桥联三村,遂占籍萧山繁衍发族。

到了第二十世,韩氏为官的民本思想依旧不减光辉。义桥韩氏第二十世韩佩金(1816—1888),字亚琴,诰授朝议大夫、貤封中议大夫,也是清代萧山籍著名官员,在外地做知县做得好,宦绩显著,很有口碑,任满离职时“士民倾巷出阻”,依依不舍欲挽留他。清同治三年(1864)他首次担任奉贤县(今属上海市)知县。当时,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连年战争,江南一带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韩佩金上任后,首先关注民生,组织恢复耕种,下令疏浚河道,修复道路,以通商旅。清理田亩赋税,杜绝“包户之弊”。“又设常平仓,恤婺局,抚孤局”这类慈善机构,治内孤寡老残者得以赈济抚恤。再次,创建书院、社学,发展教育事业,制订乡规民约,加强社会治安和教化。他做了3年知县,奉贤县初见成效。

微信图片_20250328093830.png

《一泓碧水若潇湘》  仲蓓作品

同治七年(1868),韩佩金再任奉贤知县,光绪三年(1877),韩佩金离任多年后第三次担任奉贤知县。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县先后3次担任知县,这种情况很少见。他三任奉贤知县,治理有方,奉贤县大见成效,“百端咸理,民乃有生聚之乐”。值得一提的是他任内还曾三修《奉贤县志》,成为奉贤人的美谈。

光绪九年(1883),韩佩金告老回到故乡,住在萧山县城。他不甘寂寞继续关心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民国《萧山县志稿》说他既归逾年,思有以惠及乡里”,又撰有《养蒙义塾序》,载在宗谱,他关心义桥、县城的养蒙义塾,对教育事业也很有些贡献。

一座义桥,横跨湘水,架起千载为民的长河。韩氏以“义”为舟,载渡众生。桥影如月,映照的不止是山水清辉,更是一个家族在历史长卷上代代书写的仁心。

注:本文节选自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湘湖全书”《湘湖望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讲座招募|揭秘南宋: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对话 ——《真假南宋》图书分享会 2025-03-28
如何用DeepSeek打开杭州文史馆 2025-03-28
【讲座】李华瑞:退无可退:南宋初期偏安局面的形成 2025-03-25
春分 | 春风分春色 万物正蓬勃 2025-03-21
新书推介 | 孙昌建:《西湖上的初阳》 2025-03-2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