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8月,光绪帝谕军机大臣等:“出国游学、西洋不如东洋,东洋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摘要翻译。着即拟订章程,咨催各省迅即选定学生陆续咨送;各部院如有讲求时务愿往游学人员,亦一并咨送,均毋延缓”。此后,选派学生赴日留学遂成清政府的一项教育国策,掀起了赴日留学的高潮。求是书院作为当时“新式学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开始选派学生留学日本,是近代我国最早选派学生留学日本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898年至1904年期间,求是书院师生以各种形式先后留学日本者有34位,其中学生28人,教员6人,学生人数占总人数82%,教员人数占18%。 一、起始阶段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浙江选派的8名学生留学日本,分别是求是书院选派的何燏时、陈榥、陆世芬、钱承志4名学生和从浙江武备学堂选派的萧星垣、徐方谦、段兰芳、谭兴沛4名湘鄂籍学生。浙江最早留日学生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杭州蚕学馆派出嵇侃、汪有龄2位。清政府正式确定派生留日政策在1898年8月,而浙江却在1897年10月及1898年4月就已累计派遣10名学生赴日,为全国派生留日之先,这10名学生均来自当年浙江“新式”学堂——求是书院、蚕学馆、武备学堂。 浙江派遣留日学生走在全国前列,甚至居湖北之前,确实和日本早有合作端绪。直接促成清政府确立留日政策的是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1898年5月,矢野函告总理衙门称:“日本政府拟与中国倍敦友谊,藉悉中国需才孔亟,倘选派学生出洋学习,本国自应支付其经费。”而后又面陈:“中国如派肄业学生陆续前往日本学堂学习,人数约以二百人为限。”1898年6月6日,矢野呈给日本外相西德二郎的信中说:“察迩来清国顾及自身利害,各地颇有自行向我帝国派遣留学生之举,如浙江巡抚要求派遣来日研习陆军兵学留学生四名,文学研究留学生四名,复有湖广总督提出在近期派出多数留学生之打算。” 
求是书院总办、杭州知府林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月,浙江省又派出嘉兴籍吴振麟留日,吴系自费生,经求是书院总办、杭州府知府林启考试后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咨派出国,属私费官派性质,1900年后被转为官费生。吴振麟不是求是学院师生,据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吴振麟转为官费生后,留学费用列入求是书院名额管理。1902年11月25日,《清国留学生奖学金增额申请》载明: 日华学堂学生监督高楠顺次郎致外务省会计课长。求是书院派遣东京帝国大学法科生钱承志、吴振麟,东京帝国大学工科生陈榥、何燏时,高等商学校陆世芬。......目前进入最高等的专业学科学习。日常需购买相当数量的参考书籍以资学业,但近来物价飞涨,此前之奖学金已无法让其安心学业。综合诸项事宜,明年1月起,求是书院每生每月应增发7元,南洋公学每生每月增发10元特别费。上述事项须紧急联系其本国为宜。明治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求是书院学生蒋尊簋、王嘉榘以浙江官费身份留学日本,蒋方震自费留学日本。7月,李辰身以绍兴余姚地方官费留学日本,共有4位留学日本。 二、高峰阶段 1901年8月,求是书院“反清思潮”涌动,发生了罪辫文事件。据求是书院学生钱家治忆述:“求是同学于庚子(1900年)暑假后回院,彼此相见,论及时事,孰不愤慨,遂有倡议组织励志社者”,“为贯输新知识起见,推举班中对国学有擅长者,对其余各班同学轮负演讲新学及评阅文课之责”“忆在辛丑(1901年)初夏,对于三四班同学月课,适由史寿白同学轮值,彼乃商请四班教习孙师江东命题,即所谓《罪辫文》者是”。亲满师生“认为可借此摧毁此种新运动,遂将全部课卷,密呈当地绅士樊某、金某。而在求是肄业之驻防同学亦已侦知此事,势将兴大狱”。“劳师玉初、陈师仲恕爱护青年”,除妥善解决《罪辫文》引发一系列事件之外,“为寿白同学筹募学费,资送赴日留学,以避其锋”。 
许寿裳(后立者)和鲁迅(前坐者)、蒋抑卮(中坐者)合影(摄于1909年)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年八月,陈其善、许寿裳、钱家治、周承菼、寿昌言、沈启芳、韩永康、施霖、李祖虞等9人以浙江官费留学日本,史寿白自费留学日本;九月,厉家福以浙江官费留学日本,教员孙翼中、陈毅(陈仪)自费留学日本。十一月,俞大纯以南洋官费,教员汪希、吴钟镕、钟枚、袁毓麟自费留学日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共有18位师生留学日本,为求是书院留学日本人数最多年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教员戴克敦、来裕恂以官费身份留学日本。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教员陈汉第以官费留学日本。1903、1904两年共有3位师生留学日本。 三、师生留日情况分析 清末留学日本的学生名录目前尚未见完整详尽的版本,笔者据《浙江同乡留学东京题名(癸卯三月调查)》、清国留学生会馆历次报告、《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房兆楹编)等名录史料,详加整理,得悉1898-1904年间留学日本的求是书院师生计34人。以下是求是书院留日师生名单一览: 

在34位留日师生中,全部都是男性。按照身份分:学生29人,占总人数88%,教员5人,占12%。按照籍贯分:杭州18人,绍兴7人,嘉兴、江苏各2人,金华、温州、台州、宁波、安徽各1人;其中,杭州人数占总人数50%,绍兴占20%,杭州、绍兴两地人数占70%,但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及绍兴地区。按照年龄分:20岁以下,6人;20-29岁,21人;30岁以上7人;20-29岁年龄段占总人数的60%,20岁以下及30岁以上各占20%;30岁以上基本是教员,30岁以下占80%,相对当时留日学生来说,年龄偏小。按照学校学科类型分:语言培训(预备入学)17人,军事、法政11人,工、商科3人,其他3人。语言培训(预备入学)占50%,军事、法政占32%,工、商科及其他占18%。语言培训占比比较大,是有二个原因,一是本文引用依据是1903年度的留日学生通讯录,清末留日学生出国之前一般没有日语基础,到达日本之后,要经过半年或一年日语培训,1902年度特别是1902年下半年出国学生,1903年登记时,基本都在学习日语阶段。二是1898至1904年期间求是书院师生留日人数中,1902年度占总人数的53%。因而,语言培训(预备入学)比例比较大。 
求是书院教室 按照出国时间分:1898年至1901年,9人;1902年,18人;1903-1904年7人。1898年至1901年四年度累计占26%,1902年一个年度占53%,1903-1904年两年度占21%。1902年留日人数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因为“罪辫文”事件后,校方为保护师生“赴日留学,以避其锋”,包括1903年几位教员出国也有这个原因。按照留日费别分:官费23人,自费11人;官费占68%,自费占32%。求是书院作为“新式学堂”,又是林启主办的,求是书院出国留学得到“官府”大力支持,甚至“罪辫文”事件中“问题学生”也是以官费身份留学日本。 
浙江同乡会题名录(癸卯三月) 四、一些补注 据相关资料记载,杭州施承志、仙居县张任天二位求是书院学生有留日经历,但笔者检索有关中国留学日本名册,尚未检索到相应的留日信息,有待进一步考证。据网络介绍,张任天(1886-1995),原名家福,字图南,自号万竹居士,浙江仙居县人。1902年到杭州求是书院读书。1904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数学,后转入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施承志(1883-1963),字调梅,浙江杭州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国开国将军,爱国名将,宣统时期具有革命意识的新军代表人物,著名军事教育家、武学家,古今太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上海太极拳之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4岁考入求是书院。1904年12月,施承志获得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步兵大队实习。1905年6月,施承志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笔者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名单,未有施承志记载。 有资料指出,陈独秀系求是书院1898年学生。据查,陈独秀有二次留日经历。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一次报告》,陈乾生,字重甫,籍贯安徽怀宁,就读学校东京学校,入学年月是1901年10月。陈乾生即陈独秀,这是陈独秀第一次赴日留学;又据房兆楹所编的《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载:陈乾生,安徽桐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日本东京,这是陈独秀第二次留日,系自费生,入预备学校。 总之,在西学东渐历史背景下,求是书院在派送师生留学日本之潮流中率风气之先,师生留学回国后,也都在清末民初政治、教育、科技各领域各领风骚,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原载于《浙江大学馆藏档案》(2024))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