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泰壬戌(1202),河南开封府鄢陵人来廷绍出知绍兴府事。这位53岁北方汉子一路行旅劳顿,在西兴渡钱塘江时风急浪大,水土不服,受风寒得了急病,尚未到任,于当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萧山祇园寺僧舍病逝。来廷绍(1150—1202),字继先,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出身官宦世家。南宋绍熙癸丑(1194)进士,历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临终前在祇园寺写了首《祇园临终诗》,诗云:“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昨曾饮药疑尝胆,今日披衣似挽戈。吩咐家人扶旅梓,莫教释子念弥陀。此心不死谁知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此诗可与陆游《示儿》诗媲美,洋溢着诗人期待收复中原的爱国激情。浙东安抚使辛弃疾铭其墓,曰:“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来廷绍的去世,南宋少了位爱国志士,湘湖却迎来一位著名望族的头代太公。来公墓葬湘湖方家坞,长子来师安为守父墓定居萧山湘湖东北的冠山附近,入籍萧山,发族为长河(今属杭州市滨江区)来氏,尊其父来廷绍为长河来氏第一世。 
长河《萧山来氏家谱》载《始祖来廷绍行传》
长河来氏散枝开叶人口增长很快,到第九世分为6房。家族重视教育,耕读传家,兴办家塾义塾,设立塾田,规定来姓子弟可免费入学。制订族规鼓励读书仕进,走“取科名,致通显”道路。例如,大宗第八世来励(1376—1460)在《四训八戒》强调:“书则必读,田则必耕。唯此二者,可以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荣,绝胜他务。”因此,长河来氏科举兴盛,人才辈出,蔚为湘湖望族。正如来裕恂说:“至明则有秉宪肃辽,除暴发隐,盛行全陕之两山公讳天球;又有奇词丽句,以文名海内,而魁礼闱之菲泉公讳汝贤;积财冠邑,厚而能施惠及六姻之裕斋公;厥后有来斯行及子燕禧以军功显;来集之科名文学显。清代则科甲联芳,名人辈出,成巨族也。”
萧山旧有“无来不放榜”乡谚,意思是朝廷发榜公布科举考试,榜上一般都有长河来氏子孙的名字。夸张是夸张了些,但长河来氏的科举盛况在萧山确是闻名遐迩。来氏家族第一个登上进士榜的是五房第十世来天球,从此长河来氏家族子孙“榜上有名”科甲联第。科举时代一旦榜上有名,意味着能够入仕做官,长河来氏有大小官吏387人(含受封赠),分别在22个省任职,所以又有“三斗六升芝麻官”之乡谚。 除此之外,历代以来,长河来氏不仅科举兴盛入仕为官的人多,学术、诗文、艺术的人才也多,可见其人文蔚然。 注:本文节选自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湘湖全书”《湘湖望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