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杭州宋史论坛第二期在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举行,由浙江工商大学姜勇主讲《DeepSeek 与历史学研究》。 姜勇首先回顾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进程,Gemini2.5pro、Grok3、Llama等,到年初引发广泛关注的DeepSeek ,大模型的发展进程非常迅速。DeepSeek因为中文语言处理能力,在编程、翻译、写作、文本挖掘等方面具有优势,已经有较多的场景。在学术应用中有标点、翻译、学术问题讨论、编程、总结、推理、提取等应用。但是目前大语言模型也有一些缺陷,如上下文理解有限、知识更新滞后、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缺乏常识推理等,特别是大模型生成虚假信息,需要重视。 



随后,姜勇以自身研究中的Deepseek应用为例,介绍了使用中的PROMPT方法和策略,通过明确需求和目标、测试优化、反复迭代提升应用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演示教学,介绍cherry studio、zotero等应用Deepseek进行文献管理。通过Deepseek使用正则表达式等实现逻辑检索文献等。 姜勇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翻译等多语言交换中已经表现出明显优势,通过编写程序,在文献结构化处理、文献提取方面也已有较好的应用实例,通过大语言模型应用,会加快不同专业领域的融通,推动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 




与会学者就Deepseek在史学研究中的文献管理、文献收集、文本挖掘等方面展开讨论,在PROMPT策略中如何就史学研究特点进行设置进行交流,并对写作中的大模型应用辨别、大模型的应用场景的进行探讨。 包老师指出,自计算机技术在史学中应用以来,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便利文献资料整理收集的同时,也在产生新的研究方法,趋势明显。同时,史学研究除了处理文献资料外,还在于对文献的理解、解读、体悟,特别是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思考、体悟就更为重要,技术发展不会取代研究者的主体性。 



除除主讲人外,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何兆泉、傅俊、王杨梅、林建、帅克,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浙江大学陆敏珍、吴铮强,杭州师范大学申绪璐、陈明华,杭州市社会科学院魏峰参与讨论。 本期封面图,由“腾讯·混元生图”生成。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