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操场,这是萧山市民对它一种亲切的称呼。 也许当时政府部门从方便群众考虑,设计人员独具匠心,选择了县城正中这一地段。东南西北距离均衡,离县政府所在地又近。 大操场坦坦荡荡,伴随着萧山市民走过近半个世纪,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城市的发展。虽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商业行为占据,但留给人们的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记忆。 
▲萧山大操场 老钱的回忆 老钱小时候住在东门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住到城厢镇。 他说乡下人用苎麻头做糕点,小时候常跟奶奶进城采摘苎麻头嫩芽。那时关帝庙衙后弄一带,日本佬扔炸弹留下一片废墟和一堆堆瓦砾堆成的泥墩。 1956年,萧山人民政府在这片废墟上,占用44.3亩面积的荒地,建造了建国后萧山第一个运动场(民国时运动场在江寺东北)。运动场西部有篮球场4个(其中灯光球场一个),排球场3个,幼儿活动场和射击场各一个。还有吊环、秋千、爬杆、单杠、双杠、举重、鞍马等设施。东部为田径场,有周长400米环形跑道,中间为足球场。跑道外围植树,东面正中建有主席台。 1959年,萧山县城进行城市改造,拆除北街弄建造市心路,道路从中间穿过,剩下东部33.6亩面积为整个运动场。1960年的第一次萧山运动会就在这里举办。 其实,老百姓一直称之为大操场,这里成了萧山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在老钱的心中,记忆最深刻的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游行。那年他15岁,穿着上白下蓝的衣服,胸前挂着红领巾,早上冻得人发抖。参加游行的除了城厢镇,还有周边城南区城北区的农民。里贩人用竹箩装着水稻、芋艿、肥猪,用船摇到城河上岸抬到大操场。沙地人竹箩装着络麻、棉花、番茄,用车拉到大操场。县委县政府领导讲话,主持人宣布游行开始,顿时鼓乐齐鸣,气球飘空,队伍从大操场出发,抬着象征农业丰收六畜兴旺的农作物和猪羊,还有钢铁元帅升帐的模型。老钱他们少年队方阵唱着歌,从体育路、西河路、南门、东门到大会堂(江寺)结束,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中午才各自散去。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大操场是召开各种群众大会的场所。特别是“文革”期间,最新指示发表、声讨大会、批斗大会、“九大”召开和闭幕、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都是在大操场上召开的。 百姓的休闲场地 “走,到大操场去。” 老洪年轻时住在太平弄,女儿五六岁。人民路修通后,他的住处离大操场很近,晚饭后便牵着女儿的小手去散步。路远一点的,骑着自行车来。 那时萧山县城,仅有的西山公园建在山上,石阶很陡,除了晨练爬山者,一般人都喜欢到大操场上。 早晨,打太极拳的、舞剑的,在这里施展身手。太极拳有个协会,专门在大操场上传授切磋拳艺。 跑步是青壮年喜爱的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在大操场的跑道上,跑几圈,出一身汗,感到浑身舒服。 晚上逛大操场的人最多。靠北面的有篮球场、排球场。除了正式比赛,机关里的小伙子、学校里的同学,三五成群,网袋里装着篮球,你争我抢,三步上篮,扑腾到天黑,才恋恋不舍离开。 绿茸茸的草地则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地,你追我赶,嬉笑追逐,断不了父母亲几声长长的呼唤。 春天,有人从家里拿来风筝,大操场是唯一放风筝的一片天地。老洪那时就常常和女儿一起放风筝。十数只风筝在天空飘悠,会引得散步的人们驻足仰首观赏赞叹。 夏天,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在在草坪上乘凉,风从四面吹来,拂去一天的劳累和疲乏。有人干脆躺在草地上,非常舒适惬意。 “到哪里去?”“大操场坐坐。”热恋中的情人,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坐在石条凳上窃窃私语语,直到夜阑人静,大操场人影稀少,几对少男少女,望着悬挂在中天的月儿,披着洒下的清晖,还久久不愿离去。 老洪清楚的记得,女儿10多岁时学骑自行车,也是大操场上学会的。刚刚学会那阵子,摇摇摆摆地骑着,老洪在一旁保护,嘴里吆喝着“让让,当心”。散步的人们会善意地避开摇摆的车子。 大操场又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周围住在拥挤低矮的房子里或墙门老屋的人们,晴好天气时,在操场边上空地里翻晒棉被。 老金那时叫小金,就在大操场北面体育场路对面的城厢镇机关工作。“农业学大寨”,县政府号召机关干部利用星期天割青草,每人两筐割好后集中堆放在小南门,由指定的农民拉去作土肥。机关还给大家发了两只竹筐。星期天,老金磨快镰刀,挑着竹筐,在大操场角落割没用的青草。老金是从农村来的,年纪轻,力气好,很快割满了两筐挑到小南门。年纪大的、女同志,则用钢丝车、三轮车送去的。 老金说到大操场上割青草支农的事,老汪哈哈大笑。说这大操场土质不错,下雨后草就疯长。又高又密的草影响老人们锻炼身体,也影响孩子们玩耍。老汪那时任政协委员,爱管闲事的他给市长打了个电话,想不到很快有了结果。市长带头领了一班机关干部,双休日义务劳动,把大操场上疯长的杂草统统割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闹地震,人心惶惶,有人还在大操场上搭防震棚呢! 商品交易的平台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有关部门利用大操场搞起商品交易。 一个个篷布,一排排搭起,萧山各地的商品摆满了大操场。有城厢镇的商业单位,也有下面各个供销社,以生活用品为主,也有生产资料。白天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四乡农民赶来,挑选自己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晚上灯火通明,下班的工人成了消费的主力军。百货商店的摊位琳琅满目,布柜上堆满了一匹匹棉布,随时丈量,也可当即裁剪。供销社的摊位还有名优土特产。周边的县市也赶来凑热闹。 对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控制,对凭票购物多年的老百姓来说,如今一下子摆上这么多东西,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种商品交易在大操场搞了好几次,激活了市场经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福利彩票,头几年也在大操场举办。吸引了众多的人们。花2元钱摸奖,成了大街小巷的百姓话题。 老任原在厂里担任领导,星期天大操场搞福利彩票活动,儿子从他那里要了10元钱去摸。他下班了还不见儿子回来,便骑车到大操场。只见儿子傻愣愣站在北门口,看见父亲,眼泪水掉出来了。儿子心痛钱,说10元钱只得了一包肥皂粉。有的孩子专拣地上别人刮过的彩票,有人居然刮出一辆自行车,儿子也在拣。老任看着儿子这副摸样,一把将他拉在车上,说别难过,花10元钱没关系。老任为儿子小小年纪这么懂事而高兴。如今,儿子也30出头了,工作单位不错,年收入不低,很会理财,从不乱花钱。 还有一次,厂里工人上班去大操场摸彩,影响了生产。厂长老吕让老任一起去捉这几个人。老任看到主席台上有个厂里的工人便跑了上去。那姓许的工人说,“厂长你扣我奖金好了,我摸到了21寸彩电,扣我50元奖金,值。”弄得老任哭笑不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操场被新世纪广场代替,休闲中心成了商业中心。 如今,萧山公园不下数十个,连小区里也有小公园。 可不知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大操场,在他们的心目中,大操场,是飘过岁月的一支深沉的歌,是萧山人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