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钱塘人物
 
赵抃与杭州
来源:白效咏  作者:  日期:2017-03-23

赵抃字阅道,北宋衢州西安(今衢州市)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薨于神宗元丰七年八月(1085),谥曰“清献”。《宋史》将他与包拯、吴奎、唐介同传。他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乙科,被任命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从此步入仕途。此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并多次出为地方官。在朝为台谏官,“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铁面御史’”;在外为郡守,也多有善政,史称其“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赵抃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北宋仁宗晚年表面繁荣昌盛而实际矛盾丛生到神宗初年的大变革时期,其间大政方针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变迁,他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他劾罢宰相陈执中、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力阻王拱辰宣徽使之命与陈升之枢密副使之命,并与王安石因变法问题发生争执,他的所作所为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四次入蜀,为稳定四川作出杰出的贡献;督巡河北,变通处理招募义勇的问题,“坐者得免而募亦随足”;在越州采取积极的赈灾措施,顺利地度过了因旱灾而引起的大饥荒,活生民之命数万,这些活动都受到当时人民的爱戴和士大夫的称道。赵抃不仅政绩斐然,其文采也粲然可观,有《清献集》传世,收其所为诗歌及奏议,四库馆臣在提要中称“其诗谐婉多姿”,并移皮日休评宋璟《梅花赋》“轻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语来评价他的诗歌成就。赵抃在北宋士大夫中的声誉颇佳,被苏轼誉为兼有“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宋神宗亦称其“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上如晋叔向”,他还被三朝元老韩琦推为“世人标表”,都显示出他在历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中,赵抃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值得浙江人民骄傲的乡贤。有幸的是,这位乡贤也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晚年曾两度出任杭州知府,为杭州留下了善政美谈,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览杭州湖山之胜。


两次出任杭州知州


赵抃第一次与杭州结缘是在熙宁三年(1061),正值熙宁变法新旧两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此前,赵抃于治平四年(1067)九月开始登上政治生涯的巅峰,出任参知政事,与时任宰相的曾公亮、富弼等共同主持朝政。“公与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辅政,率以公议为主”,“(赵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密启以闻”。可以说是赵抃政治生涯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这巅峰期并未维持多久,随着王安石地位的上升,并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着手推行新法,富弼、赵抃等与王安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处境也越来越艰难。魏泰《东轩笔录》卷九云:


熙宁初,富郑公弼、曾鲁公公亮为相,唐质肃公介、赵少师抃、王荆公安石为参知政事。是时荆公方得君,锐意新美天下之政,自宰执同列无一人议论稍合,而台谏章疏攻击者无虚日,吕诲、范纯仁、钱顗、程颢(笔者按:原作“钱颢”,校者据《三朝名臣言行录》改。)之伦尤极诋訾,天下之人皆目为生事。是时郑公以病足、鲁公以年老,皆引例去,唐质肃屡争于上前,不能胜,未几,疽发于背而死,赵少师力不能胜,但终日叹息,遇一事更改,即声苦者数十,故当时谓中书有生、老、病、死、苦,言介甫生、明仲老、彦国病、子方死、阅道苦也。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赵抃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反对变法的主张也不被神宗采纳,遂自求去。章凡五上,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赵抃治理州郡,素以为政简易、宽厚爱民知名,英宗曾誉之为“中和之政”。杭州的一些无赖刁民以为赵抃仁厚可欺,逆料他治杭州也肯定会以宽简为主,竟然骈聚为盗。赵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遂施以重手,严厉打击,择其重者黥配他乡,很快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余的无赖都遁逃他乡。赵抃这次出知杭州,时间并不长,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赵抃于熙宁三年四月己卯到任,当年十二月庚申卸任,前后不过八个月。


 

 


 

这次出任杭州知州时间虽短,但赵抃却对杭州充满了眷恋之情,他在离开杭州赴任青州市留下了一首“别杭州”的诗:


政成五月愧前贤,又向东风解画船。

却羡乐天诗里道,皇恩曾许住三年。


到了青州之后,赵抃依然对杭州的湖山之美恋恋不舍,并赋诗述怀:


 

早暮涛声绕郡衙,湖上楼阁衬烟霞。

浑疑出处神仙地,不似寻常刺史家。

假守半年无惠爱,退公连日不喧哗。

东州久发南归梦,却念重来未有涯。


赵抃第二次出知杭州,是由知越州任上移来。赵抃于熙宁七年(1074)六月改知越州。这时两浙遭受罕见的旱蝗灾害,“米价踊贵,饿死者什五六”。在其他州郡严令禁止擅增米价的情况下,赵抃“独榜衢路,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又乘机下令修缮城墙,让老百姓自食其力。在赵抃的努力经营下,“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将越州人民在大灾荒之年的灾难减至最低,曾巩为此还专门作《越州救灾记》来歌颂他的功绩。赵抃在越州前后三年,熙宁十年(1077)五月癸亥,赵抃由越州任上以资政殿大学士、谏议大夫移知杭州,并于元丰二年(1079)致仕。杭州,成为了赵抃仕途的最后一站。

赵抃来杭州时,杭州的旱蝗灾害不减越州,但由于此前杭州的知州更换频繁,苏颂、章惇等任期均不满一年,章惇甚至未曾到任,所以州政荒废,未能像赵抃在越州任上那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人民所受灾害尤甚。当时朝廷也有人提出借机修杭州城,让人民以劳役来换取救济的食物。这种方法赵抃在越州时也曾推行过,但现在杭州的人民已经在饥饿中挣扎了好久,哪有力气修城?赵抃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


赵抃在任上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奏请朝廷重修了故吴越王钱氏之坟庙。钱氏政权曾大兴水利,修筑海塘,保护农桑,对强大的中原王朝屈膝称臣,采取“休兵息民”的战略方针,在战乱频仍的五代为两浙人民营造了较为和平、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得杭人民心。钱氏于公元978年纳土归宋后,在钱塘、临安两地的坟庙长期缺乏修缮维护。由于年久失修,芜废不治,杭州父老有见之流泪者。赵抃十分推崇吴越王钱俶为了避免两浙人民遭受战火蹂躏而主动纳土归宋之举,这次来杭州上任后,对钱氏的后人及坟庙比较关心,并与钱氏后人出家为道士的钱自然有交往。《清献集》卷五今存赵抃《送杭州道士钱自然》诗一首:


帅王归觐息兵铤,吴越蒙恩过百年。

世赏至今轩冕盛,真孙宜作地行仙。


为表彰钱氏纳土归顺的忠诚,同时也为安抚杭州之民,赵抃奏请朝廷修治钱氏在钱塘及临安的坟庙,并改龙山废佛祠妙音院为观,以钱自然为主持,负责管理钱氏在钱塘的坟庙:


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有一,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死守,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理其祖父坟茔,祠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祠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人,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


朝廷批准了赵抃的奏请,改“妙音院”为道观,赐名“表忠观”,并同意赵抃推荐的钱氏后人钱自然主持,负责管理钱氏在钱塘的坟庙。在临安的坟庙则另付净土寺僧人道微管理,并每岁各许度一人,以两地钱氏田产租税为管理维护钱氏庙坟的经费。后来,苏轼作“表忠观记”以记其事,并刻石立碑。苏轼所书的《表忠观记》也成为书法史上的少有精品。


赵抃治理杭州的政策,以宽简为本,得到杭人的拥护,后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名臣言行录》谓:“赵清献再守杭,天下剧郡,清献从容为之,其政本于孝悌,不严而肃,民莫敢犯。”以至于把他比作《史记》、《汉书》中所载的那些古代循吏。这样的评价恐怕并非全是溢美之词。元丰二年,在赵抃的一再恳请下,朝廷同意他告老,加太子少保衔致仕。赵抃时年72岁,从此他彻底脱离政治上的纷争,过起优游山林的神仙生活。赵抃致仕六年后,于元丰七年(1077)在其子赵屼的陪同下重游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这种情况,于古于今,并不多见。这也是赵抃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游,在杭州病发,回到故里衢州后两天即驾鹤西去。


赵抃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尽管时间都不长,但对赵抃而言则有着特殊的意义。杭州与衢州同属两浙路,在古代,官员出任地方官有着较为严格的回避制度,即不得在故乡任官。宋代常常以德高望重的官员出任故乡官员作为特殊的奖赏,表示朝廷对他的信任。赵抃获此殊遇,自然非常高兴,在晚年的“述怀”诗中回顾自己一生的仕宦生涯时,把知杭州的经历同他知成都府、出任参知政事并列为值得回忆的三大荣耀:


三十年前一布衣,烂柯山下骤鸣飞。

梦刀蜀国青天上,衣锦杭州白昼归。

曾预机衡蒙帝眷,自同葵藿向晨晖。

东斋事少愚知幸,平岚终日面翠微。


可见,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对赵抃来说,是人生极为看重的经历。


赵抃与杭州名胜及在杭州的题咏


赵抃两次出任杭州知州,时间虽然都不长,前后加起来也就三年左右的时间。在他第二次出任杭州知州时,已臻老境,屡次上疏乞休,未蒙获允。在政治上,不赞同新法的他与当权的王安石多次冲突,被迫靠边站。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山水、徜徉风月,在“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杭州饱览湖山之胜,并留下了大量的题咏。此间,赵抃的同年好友程师孟知越州,两人仿效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时与出任苏州太守的元稹诗篇赓续之故事,“好追元白递诗章”,诗筒往来,不亦乐乎。


在此期间,赵抃的诗歌创作迎来了高潮,就现存《清献集》所收诗歌来看,此时的诗歌明显多于他时。杭州不少的名胜,如风水洞、灵隐寺、双竹寺、孤山、西湖、开化寺、普应院、望越亭、清风阁、上天竺寺、六合寺、江湖堂、烟霞洞、有美堂、中和堂、虚白堂、望海楼、望湖楼、清暑堂、巽亭、介亭等都留下了赵抃的游踪和题咏。此外,赵抃还留下了一些关于杭州风俗人情及政事的诗篇,如上元观灯、武林阅兵等,为杭州留下了一笔历史文化财富。今将《清献集》中所存有关杭州的题咏辑录如下:

初赴杭州游风水洞

风月有声连水洞,听风观水暂闲身。

杭州未入从容甚,且与南山作主人。


题灵山寺

我为灵山好,登留到日曛。

岩幽余暑雪,钟冷入秋云。

篇咏惟僧助,尘烦与俗分。

明朝入东棹,因得识吾文。


题杭州双竹寺

粉箨双双脱,修篁两两高。

相关内容
致敬求是“大先生”|陈从周(下) 2024-12-27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