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12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杭州文史研究会、杭州文史馆承办的2017年杭州文史论坛暨杭州及东南地区中外交流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杭召开。市政协主席潘家玮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副市长陈红英致辞,市政协副主席叶鉴铭主持,杭州文史研究会会长赵光育、市政协秘书长陈晨等参加。近百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主题,共同研讨杭州与丝绸之路、杭州中外交流的历史文化。与会专家学者还赴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开展现场学术交流,并考察了卫匡国传教士纪念园等杭州中外交流历史文化遗迹。 在论坛上,围绕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精彩观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迎胜认为,宋元时期,国家控制下的海上力量开始形成并壮大,最终形成跨洋力量。在这一历史时期,杭州虽不及泉州、明州、广州等海港城市,但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具有综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提出,从生产与贸易、市舶司与海港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杭州是海陆交汇之地,依靠运河把广大经济腹地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丝绸之路与内地联系的枢纽城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荣盛认为,宋元时代杭州作为都城、省治城市,因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地处东部海道中段,同时连接广州、泉州、大都,其政治经济地位非常突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分享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古地图研究,他认为研究这些地图有助于厘清当前南海诸岛主权归属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教授荣新江表示唐代大臣杨良瑶聘使大食的重要结果,是给唐朝带来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魏峰、吴志坚、何振纪等专家学者分别以宋代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元代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漆器在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等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在杭州中外交流历史文化方面,专家学者们也发表了不少新颖的学术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陈高华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在中外交流历史中具延续时间长和交流面广显著特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通过研读《寰宇记》,认为马可·波罗《寰宇记》中关于元代杭州驻军、外贸等记载,与中国史籍有高度相似之处,证明其访华来杭可信度很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丹从蒙元时期传入杭州的两首波斯大诗人萨迪的抒情诗为切入口,认为蒙元时代亚洲东西部之间文化交流是十分迅捷与频繁的。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教授彭小瑜表示,杭州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它的对外交流关系密切,大家对城市的对外经济贸易以及到过此地的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都有关注和研究,教会学校在杭州的建树也得到历史学者和教育学者的重视,他认为民国时期杭州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原因是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城乡统一规划以及相对雄厚的财力。邹振环、王海燕、杨晓春、宋黎明、徐海松等专家学者分别以张元济的意大利之行与汉文西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日本入宋僧成寻、元代杭州凤凰寺阿老丁回回人聚居、天主教传教士卫匡国墓迁葬、明清之际杭州在中外交流中的地位等为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潘家玮在开幕式上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宋元时期,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商品的重要产地、进口商品的最大消费地、进出口商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是当时具有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城市,留下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党的十九大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杭州要充分发挥作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作用,进一步巩固扩大G20峰会成果,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潘家玮表示,本次论坛梳理杭州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挖掘杭州中外交流历史文化,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借鉴,这是人民政协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助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具体体现。市政协要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团结联谊与合作交流,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的重要作用,助力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他希望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杭州文史研究工作,积极建言杭州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我市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诸多媒体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政协报、联谊报、钱江晚报、浙江在线、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杭州电视台、杭州之声、杭州网等十几家媒体都对此次论坛做了主题报道,扩大了论坛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