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的呈现,有千万种维度。明信片,是世界上第一种内容公开的通讯方式。对于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而言,明信片几乎是他们了解中国唯一的途径。 今天上午, “百年记忆: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国——旅意归侨陈伟荣先生藏老明信片展”在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开幕。陈伟荣从消逝的时光中打捞起430余张明信片,揭开了一个隐秘而纷乱的近代中国。其中,有7张明信片与杭州的前世息息相关。
从一封在华意大利人的家书说起 近代以来,来华的西方人借助照相技术,将他们眼中的中国社会微缩成一张张明信片,邮寄至海外,以此向西方世界介绍他们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这次明信片展由杭州市政协文史委、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共同主办,所有珍贵的明信片都来自于旅意归侨陈伟荣先生。
30多年前,年轻的陈伟荣第一次与这种小画片相遇。“那是在意大利一座小城的邮票商店里,我看到一张印有北京城门的明信片,背面是一个在华的意大利人寄给家长的书信,满是思念和乡愁。” 陈伟荣感慨,这张明信片令身在异国的他倍感亲切,并因此开启了“淘宝”之路。“30多年来,跳蚤市场、古玩店、邮票商店、个人收藏家等都是我重点关注的地方,收集明信片成为了我的一种精神寄托。”
如今,陈伟荣已经拥有500多张近代中国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的画面内容既有中国北京、上海、青岛等开埠通商城市的名胜古迹,又有百工百业以及婚丧嫁娶等风土人情,还反映了当时部分历史事件,如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节、义和团等。通过这些“历史碎片”,再现了10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面貌。 明信片的细枝末节里,藏着惊人的史料 “我研究晚清近代史几十年了,但这些明信片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就像陈伟荣先生说的,国不争气,民受难。你看这张凌迟处死的中国人,身首分离,太残忍了。”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汪林茂表示,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这批以明信片形式呈现的图像资料,更为形象、生动,也是对文字记载的有益补充,借此从政治制度、外交活动、经济发展,以及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不同维度了解百年前的中国。
在时光的长河里,一张方寸大小的明信片就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所以对明信片关键信息点进行深入的解读,往往能挖掘出一些惊人的史料。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东华站在一张题为“奉天”的明信片前思绪良多。“我仔细推敲了一番,这张明信片背后大有文章。其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是明信片上印着‘奉天’。历史上沈阳曾在两个时间改名奉天,1928年东北易帜之前,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但我注意到了明信片的出产单位,写的是‘东亚书药局发卖’。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之前一般不会使用东亚这个词汇。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战争,日本宣称是‘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进行的战争’。”周东华推测,这张明信片应该是一家与日本有关的公司制作的,反映了当时日军对东三省的侵略。
这7张明信片,揭开不为人知的杭州秘史 这次展览中,有7张明信片与杭州的前世相关。京杭大运河、紫云洞、岳飞庙、苏小小墓、曲院玉带桥、断桥残雪、“碧血丹心”石牌坊等故物旧影,承载着杭州每个时代不同的市井与风光。
其中,一张晚清时期的苏小小墓明信片,在2004年北山街综合整治工程苏小小墓的重建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丁云川回忆,“当时我有6张不同年代的苏小小墓照片,亭子上的12幅楹联都找齐了,但唯独缺一张这个角度的照片。”最后,丁云川在吴山收藏品市场发现了这张照片,交给了整治工程指挥部。“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看到了这张照片最早的版本。”
老底子杭州人拜岳王庙,不走陆路,而是从湖滨三公园附近出发,吆喝个西湖船娘,5分钱或一毛钱就到岳湖码头。要进岳飞庙,首先得经过码头上那个“碧血丹心”牌坊。那么,这个被称为“岳庙第一道大门”的牌坊在哪里呢?又是什么模样呢?在陈伟荣收藏的一张题为“碧血丹心”的明信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碧血丹心牌坊与岳庙售票门浑然一体,没有如今北山路上的行人隔离带,地面也不像现在这样被分成了数个部分。
时间匆匆,空间也在斗转星移,杭州的高速发展使得曾经的建筑、市井和风景已经难以辨识了。所幸,这个明信片展记录下了城市的些许旧颜和秘史。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6日,为期3个月。(原题为《晚清时的苏小小墓什么样?岳庙“碧血丹心”牌坊在哪里?这些老明信片还你一段百年秘史》。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