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似水年华
 
我父亲在平车组的机修人生(上)
来源:《八级工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徐建凤/口述 申屠家杰/整理  日期:2018-06-08

【口述者简介】徐建凤,女,1958年生,福华丝绸厂八级 平车工徐长根次女,1978年顶替父职进入福华丝绸厂。

 

我的爸爸是杭州人,出生于19283月。我的阿爹(爷爷)开了 一间茶店,爸爸小时候的家境应该还算过得去。可是好景不长,他7 的时候,阿爹没了,就靠我奶奶一个人给人家洗衣裳的微薄收入抚养 他。虽说那时候穷,但我爸爸从小就懂事,奶奶在家里包粽子,他就 跑出去卖。那时候他就比较聪明,跑到说大书的场子里去卖粽子。一 来,人多的地方买粽子的人自然就会多。二来,还可以顺便听听说大 书。直到年老以后,他都非常喜弞听评弹,这个爱好就是小时候讨生 活时养成的。

 

穷孩子爱上机器活儿

 

如今的下城区一带曾经有很多私人纺织作坊,这些作坊是“前店后坊”式的,有不少机器。爸爸长到十几岁时,对这些机器很感兴趣,就想学机械活儿。后来经人介绍,在现在的体育场路与建国北路十字路口转角的一家私人机器作坊里做了学徒,学纺织机械。现在机械行业分工很细,可那个时候一个学徒管一台机器,全都交给你了, 全套都要懂:挡车工、分精工、修机工都要自己做。我爸爸最初的技 术就是从那里学来的。

 

这家作坊的老板就是我爸爸的师傅。从小我就听奶奶说,师傅和 师娘对我爸爸蛮好的。我爸爸这个人既谦虚又非常肯学,师傅就很喜 欢他。他刚当学徒那会儿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人小吃饭慢,老板烧 一锅菜,我爸爸还没吃几口,几个伙计就“喋喋叭叭”吃个精光。好 心的师娘就“暗落落”(偷偷)地藏了一些菜,桌上的吃完了,再给 我爸爸“加餐”。我爸爸一直在这家私人作坊里做到公私合营。小时 候我们家住在骆驼桥,爸爸有空就会带我去不远处他的师傅家逛逛, 在他们家门口坐坐。逢年过节,我爸爸也一定会去看望师傅一家。

 

平车组里的技术骨干

 

1956年,国家实行企业公私合营,我爸爸和这家私人纺织作坊一起合并进了福华丝绸厂。一进厂,就赶上了考核。当时根据三个月的 考核成绩,又通过一次考试,我父亲就直接评上了八级机修工,这是 技术工人的最高级别,工资定为842角,在那时候算是高工资了。

 

1.jpg

徐长根旧影

 

我爸爸在福华厂里属于平车组。一般的车间里有跟班机修工和保 全工,而平车组是归总厂厂部管理的部门,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安装 机器和技术革新,将机器从手工换纱革新到自动换纱,改品种、调型 号,都是平车组的工作。福华厂是老厂,是由原来的小机坊、小丝厂 改组合并发展起来的,历史较久,设备新旧程度不一,铁木织机混 杂。织机使用久了,磨损就会严重,直接影响生产和工人的健康与安 全,这时就需要全部拆卸平车。大概从20世纪60年代起,厂里就对老 旧机器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淘汰旧设备,更新引进新设备。生产也 由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逐步转变为机械化。经过技术改造和革新, 产品的产量、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许多产品还被评为名特优产品, 畅销全国,还有很多产品出口换取了外汇。我爸爸一辈子没有换过工 种和岗位,就在平车组里干到了退休。

 

福华厂的平车组约有15位技术工人,年纪相差都不大,最大的和 最小的也不过相差10岁。在这些人中,我爸爸年龄属于“中间”,而 技术却算是拔尖的。当时每个人都有任务,有时候,别的师傅把机器 都组装完了,但就是查不出毛病在哪里。他们就会说:“长根,你来 帮我看看。”我爸爸和工友们的关系都蛮好的。小时候我们经常给他 送伞,常常看到平车组的师傅们下班后围在一起走象棋、谈天说地, 老老少少都很融洽。

 

我爸爸这一生一共带了两个徒弟。第一个学徒名叫张水荣,是浙 江丝绸工业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比我爸爸小十多岁。大约在20世纪 60年代,我爸爸带了他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大学生主要是来熟悉工 厂、体验生活的,不久之后他就调到厂部做技术员了,再后来又做了 生产厂长,最后调到杭州织锦厂做了厂长。他同我爸爸一直走动,现 在应该都有80多岁了吧!

 

70年代初,我爸爸又带了一个学徒,叫李永安。他是部队转业军 人,跟着我爸爸做学徒有两三年时间。学徒出师后,他被调到厂技术 管理部门工作,后来调到杭州粮贸公司当总经理。我家里有什么事 情,李永安总是跑进跑出、忙里忙外,经常可以看到他和我爸爸一起 聊天说笑。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经常被厂里外派,帮助各地的兄弟厂搞技术 革新,江西、广东都去过。在工作中,他也不是什么难题都没有,也 经常碰到一些技术问题。有一次,一部机器装好之后,就是没法开 机,他想了很多办法,还是不行。回到家里,他连饭都吃不下,觉也 睡不着。那几天口中一直念念有词:看看都好的,毛病在哪里呢?老 头儿一门心思钻研他的问题,后来还真被他琢磨出来,把问题给解决 了。旧社会家里穷,我爸爸上不起学,进入福华厂后,厂里办起了扫 盲班,他非常用心地学习。那时候每天晚上回到家,他就坐在桌子前 很用心地识字、学写字。到后来,他已经能读报纸并看一些简单的图 书了。虽然他的文化程度很低,但是他一直对机器设备的有关问题进 行钻研和思考。他一直把这门“手艺”看得很重。这么多年下来,厂 里评选年度先进工作者,基本上年年都有他的份。

 

1978年,我爸爸因为有高血压的毛病,就以病退的名义让我顶职 进厂。我也就不用“上山下乡”去农村了。当时的福华厂是我们杭州 丝绸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大厂,我进厂的时候,已经有600多台机器、 2700多个工人。按理说,我进厂后,我爸爸就应该退休了,但是因为 他的技术好,厂里又留用了他两年。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生产订 单都由市丝绸工业局统一安排调配,大部分的单子都是出口,销路很 好,有许多产品都获得省、部级优质奖。经营体制改革后,订单要靠 厂家自己去“跑”出来,福华厂的规模就开始一点点地缩小了。加上 车间里本来就有“小保全”,平车组就被撤销,退出历史舞台了。我 爸爸也因此正式退休了。福华厂从公私合营起步到发展壮大,那段最 好的时光,我爸爸都经历了。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乡镇企业星星点点地火起来 了。诸暨有一家社办工厂,不知从哪里知道了我爸爸退休的消息,马 上就派人上门来请他去做技术指导。那是一家生产被面料的绸厂,爸 爸热心于推广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就过去帮他们把机器全都组装起 来,直到开始投产。他在这家工厂里又工作了5年光景。1986年,因为 高血压引起小中风,他才回到了杭州,不再工作。

 


相关内容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1984年:大运河首次迎来大型考察队 2024-10-28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那抹酱香 2024-10-1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