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简介】陈铭芳,男,1954年出生,1976年进入杭 州锅炉厂,焊工高级技师。 1954年7月,我出生于杭州,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父亲担任过 一家低压电器厂的书记,母亲在居委会任主任,她两次被评为市“先 进生产工作者”。从出生到读初中,我一直在杭州跟着父母亲生活。 1970年,我在杭四中读初二。这一年秋天,空军第八航空学校 来杭州招地勤兵,我就报了名,后来经过各项考察,最终获批入伍。 1971年元旦,我离开杭州前往新疆哈密,那里是空军八航校的所在 地。到哈密以后,我被分配到负责飞机维修的班组。由于对这一行完 全不懂,我先接受了半年的业务培训,之后才下部队去做维修工作。 在哈密,我过了5年多的军旅生活。 1976年春天,我离开部队,回到了杭州。那时候,很多工厂在招 工,考虑到在部队做过飞机维修,有机械修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我就 报了比较对口的机械局。但是,我最终却被分配到了杭州锅炉厂。当 时,我想尽管工作单位没有如愿,兴许在锅炉厂还可以干维修。到锅 炉厂报到的时候,我就讲我修过飞机,对机械维修这一块比较熟悉, 希望继续做这个行当。结果,负责分配工作的人讲锅炉厂不缺维修 
陈铭芳在空军八航校 工,只缺电焊工。我想我来都来了,干脆就做电焊工吧,这一做就做 到了退休。 从零开始学电焊 进厂以后,我对电焊一点也不懂,就跟着一位叫钟林玉的师傅从 零开始学习。虽然是学徒,但是因为有在部队的工龄,我拿的却是二 级工的工资。起先,师傅一边工作,一边和我讲解电焊的要领,我在 边上看着一点也不敢放松。等到稍微熟悉一点了,我就拿废钢板来做 焊接练习。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学习认真,加上还有点悟性,没过多 久就掌握了基本的焊接技术。到师傅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开始焊接 一些不受压的、非压力容器的简单结构,主要是扶梯、锅炉平台这种 钢支撑结构。要焊接锅炉的主要部件——压力容器结构,当时厂里要 求必须有压力容器焊接资格证。因为是受压元件,关系到生产安全问 题,锅炉焊接行业对焊接压力容器结构要求非常严格。在杭州锅炉 厂,没有这个资格证,任何人都不允许焊接压力容器。后来经过厂里 组织的系统培训,通过考试,我拿到了资格证,才开始承担主要的焊 接任务。 跟着师傅学习电焊一两年之后,我就开始独立工作了。虽然是独 立工作,但并不代表我掌握了全部的焊接技能。别看焊接的时候工人 只是拿焊条一点一点地焊,但是要焊好,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实际 上,焊接理论是比较深奥复杂的。 “文革”结束后,厂里的生产发展和培训工作都步入了正规。20 世纪80年代技术职称改革之后,我又逐步接受初级工、中级工一直到 高级技师的培训,最后考取了高级技师职称。当时杭州锅炉厂教育科 
陈铭芳在生产车间 是杭州市焊工培训定点单位之一,培训的人员不局限于本厂职工,也 承接其他单位的焊工培训工作。我的相关培训也都是在厂教育科的安 排下进行的。培训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当然,从初 级工到高级技师,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一步步加深的。初级工学习的是 基础焊接知识,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做好焊接必须知道钢材的特性、焊条的特性、焊接的温度等, 什么材料配什么焊材也都要掌握,不是说随便一根焊条就可以拿来焊 接。这是因为锅炉厂的焊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工作,光是钢材就有耐 热钢、高压钢、低碳钢等品种,焊材也是如此,用的焊接方法更是各 有不同。而当时考取技术职称,也不是每个人想考就能考,需要获得 一个级别的技术职称后工作满3年,才能考取高一级的职称。 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考中级工的时候,我意识到:要想提高 焊接水平,必须先掌握理论知识,没有理论做支撑,就无法实现技术 上的进步。这种认识后来伴随了我整个工作过程,也使得我在技术上 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