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伯玉(394-479),字元璩,吴郡钱唐(今杭州)人。 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十八岁时,其父征虏参军褚翅为之成婚,新娘刚从前门进,伯玉却从后门出逃。其后独居剡县(今嵊州)瀑布山,修炼三十余年,只以松石为友,好读《太平经》,时人将其比做汉代方士王仲都。 吴郡太守王僧达闻其事,恳请褚伯玉出山,伯玉不得已,才到王僧达郡府小住了两宿,与王交谈了几句,即辞归瀑布山。王僧达大为失望。宁朔将军丘珍孙则写信给王僧达曰:“闻褚先生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自非折节好贤,何以致之?夫却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暂致,不宜久羁。君当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古之逸民,或留虑儿女,或使华阴成市。而此子索然,惟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者积数十载。”闻此,王僧达也不无感慨地说:“褚先生从白云游旧矣!” 南朝宋孝建二年(455),散骑常侍乐询巡行风俗,闻褚伯伯玉之事后,即上表推荐并准备委其官职,伯玉未就。齐高帝即位后,下诏令吴、会稽二郡太守以礼迎伯玉去京城做官,伯玉却上书陈述,称疾力辞。齐高帝为其高风亮节所感动,于是不违其志,令人在剡县白石山为其建立庭观,因者伯玉好读《太平经》,故取名太平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