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八旗驻防营有多种叫法。清代官方名称就叫某某驻防,如杭州驻防。民间则习称“满城”,以前民间传说清代有满城48座,而《八旗通志》称满城的只有20座,杭州旗营即为20座满城之一。清代杭州地方志书有“满州(洲)城”、“驻防营”等称呼,文人著述中还有简称为“满营”、“杭防”、“防营”的。 至于杭州百姓则另有叫法。因驻防营城中八旗官兵各 按旗分居住,正白旗在拱宸门内,镶白旗在平海门内,正蓝旗在迎紫门内,镶蓝旗在东南军将桥,正红 旗在承乾门内,镶红旗在井亭桥西,正黄旗在洪福桥西,镶黄旗在长生桥东。每旗所居街巷的口子上,本旗旗帜高高飘扬,所以杭城百姓就把猎猎彩旗飘扬之下的那块地方称为“旗下营”或“旗营”,再后来连“营”字也省掉了,直呼“旗下”,如今五六十岁以上的老杭州都知道杭州的这个老地名。 这杭州旗营可真是一个超级军区大院。鼎盛时驻军4500多名,马12000多匹。八旗官兵都是拖家带口,合族而居,所谓兵营,其实是官兵们的住家,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大量的奴仆(包衣),旗营全部人口最多时超过万人。官兵们每天骑骑马、射射箭,到一定时候操练操练,此外便是居家过日子,在清代前 期还算生活得悠哉游哉。 旗营之地原是杭城富人聚居之区,圈为旗营城后,原打算以大房子为官署,小房子为兵房,据说汉人很不甘心他们住那样的高堂大屋,便使了个坏,建议营中房屋应仿拴房形式(即北方样式的平房),于是高大之屋一时间皆被拆去。新造的兵房较为简陋, 木结构,高不过丈余,泥地地面,隔间一般是用竹片编篱,再涂泥土,一家数口也不过三五个房间。 兵房基本上由官方分给,也有少量自造居住的。军官各有衙署,其规制依级别而不同。平定福建耿精忠叛乱后,旗营共有大小军官137员,相应有大小衙署137所,其中有将军署、满洲左翼副都统署、满洲右翼副都统署、汉军左翼副都统署、汉军右翼副都统署,有满洲八旗、汉军四旗协领署12所,又有佐领署24所、防御署16所、骁骑校署32所、笔帖式署2所等。除官衙外,还有办事机构公衙门、练武场地大校场等。 公衙门,后称会议府,在八字桥西,是将军召集下属商议机密军情大事的地方。每月初一、十五,省城文武官员都来到会议府,与将军聚会,共商地方事宜,那时,会议府门前车辚辚,马萧萧,满眼顶戴花翎,串串朝珠,或许还有团龙补服、黄马褂,晃得人眼花。按惯例,在开会前,所有官员须集中在会议府前向北跪叩,以表达对皇上的尊敬,然后由将军发布训令,背诵圣谕十六条等。每逢皇帝、皇太后万寿或皇帝驾崩等重大事件,将军须背诵来自北京的最新旨 意。会议府内设左右二司,分管旗营日常公务,吏、 户、礼事务归右司处理,兵、刑、工事务则属左司。 左右二司的工作甚为繁琐而辛劳,其功能很像今日政 府办公厅兼统计局。还有一个库司,即物资仓库,也设在会议府内。晚清太平军之役中会议府被毁,旗营 恢复时在将军署东侧另建会议公所,因晚清时期也没 有多少事可议,清廷实行新政后,旗营在此开设武备学堂。 旗营初设,营内没有大的演武场所,官兵便在涌金门外不远处西湖边一个叫亭子湾的地方(即今湖 滨一公园)操练,此地沿湖数百步,平沙浅草,差可应付所需。骑兵在此演练,形成了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但是此地范围委实太小,使旗兵跑得很不痛快,所以旗营后来圈占钱塘门至武林门之间沿城墙的一块大地方作为大校场,亭子湾也回归西湖 所有了。大校场是旗营内最大的演武场所,占地230多亩,一圈大概有360丈,周围围以短垣,设东、南 二门以进出。为迎接皇帝检阅,校场内建造了一些房 屋设施,中间建演武厅,厅后有更衣宫,左有朝房, 右有班房。大致以演武厅为界,大校场分为前后两部分,检阅活动都在南边前校场进行,康熙、乾隆二帝巡幸杭州时即在此处阅兵;后校场大概主要供训练使用。当代曾在今杭州第十四中学校园内出土刻有乾隆 二十二年(1757)皇帝检阅旗营时所写阅武诗的大石碑一方,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大校场演武厅应在今杭十四中校园之内。 其他的军事设施还有火药房、炮房、箭厅和炮台等。旗营另在杭州城外西溪之北秦亭山山麓一个叫蔡坞的地方设有演炮场,配置的红衣大炮等就在那里演射。选择那里作为演炮场,完全是因为局部的地理环境,其炮台之下,是一个大的山坳,以当时火炮的射程,一个大山坳足够了。山下再远处就是河荡密布的农桑之地西溪,因演炮的缘故,当地居民与旗营发生 了一些事情,这将在后文叙述。 官衙中最为壮观的自然是将军署,在城南延龄门内、大街之西,占地120多亩,其地即后来原杭州市 人民政府、人民大会堂所在地,今为元华商城,边上的将军路路名即由此而来。将军署居中为大堂,面南背北,前有露台、甬道,依次有仪门、大门。大堂前面树有两根大旗杆,粗可一人合抱,上方挂着的长方形红旗有多条被面那么大,旗上写着将军所有官衔官 爵。大门侧有钟鼓亭,东西各有辕门,旁边还有官候 厅,是前来拜见的官员等候接见的地方。大堂后为住宅。署西有花园,有亭台花木。将军署前后还设有堆 拨(岗哨)二处,各有数名步军执勤。副都统署也有 辕门、钟鼓亭、大门、仪门、大堂、箭道、箭厅、书 房、住宅等,但规模要比将军署小得多。 旗营中还有许多生活、教育设施。因旗营位处 西湖之滨,占尽西湖水利之便。唐李泌(邺侯)任杭州刺史时为解决杭城居民吃水问题而挖的六井——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全在旗营之内,另外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井和池,这为旗营官兵、眷属以及军马的饮水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八旗官兵俸禄除饷银外还有俸米,起先旗营未设粮仓, 官兵粮糈储存在旗营外永济仓,发放、看守都不太方便。雍正七年(1729)八月,副都统傅森奉命移防乍 浦,其位于井字楼的衙署空了出来,经浙江总督李卫与驻防将军鄂弥达商议,在雍正八年(1730)将之改建为南粮省仓(简称南粮仓)。在这个地方改建粮仓,还因为此地靠河,运粮船可以直接到达。这个粮仓规模颇大,仅仓库就有80间,还有其他设施。 旗营是一个军营小社会,有必要的教育功能。它拥有文武两套教育体系,文化教育主要是学习满、汉文,起先由官学承担;军技教育主要是学习骑射,由武学和弓厂承担。官学每旗设一所,最多时有官学22所,八旗子弟凡达到入学年龄的,必须入学,违则受罚。嘉庆五年(1800),将军范建中还在将军署后面的关帝庙旁梅青院中设立梅青书院,专门培养旗人中青 年俊秀。 旗营是一个纯消费型的小社会,所有生活必需 品全部仰仗外面供应。旗人即使没有当兵披甲,也不得从事农、工、商各种营生,旗营内又不允许汉人开店设肆,所以旗人日常所需,要么出营门到汉城置办,要么在白天向进旗营沿街兜售的小贩购买。但形势始终比人强,旗人强大的消费需求,后来终于冲 破禁令,汉人店铺渐渐地在旗营中开设了起来。同治(1862—1874)年间,迫于八旗生计的严峻形势,朝廷最终放宽旗人就业限制,旗人开始从事各种行当。 满洲人早先信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神,后受蒙 古人影响,崇信佛教,又受汉人影响,道教也有信仰。杭州旗营中各种祠庙寺观有数十处之多。所有祠庙寺观的神祗,很少是满洲本民族的,绝大多数是汉地的信仰。有一些祠是纪念旗营死难官兵或深受兵丁爱戴的军官的,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将军富椿被革职后,官兵们在营内梅青院内建了一座袭奉恩辅国公富将军祠,以感激其恩情;梅青院内还有一座昭忠祠,是纪念出征台湾、温州、台州而阵亡的旗营兵丁的;同治年间又建了一座昭忠祠,以纪念死于太平军之役的旗营兵丁。这些宗教信仰场所大多由私人独资或合资捐(助)造或重修。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旗兵出征台湾,凯旋回大陆途中,突遇飓风,幸未遇难,他们认为是受到了天妃娘娘(妈祖)的保佑,回到杭州后,众兵丁捐建了一座天妃宫。 关羽忠信勇武,最受满人崇拜,可以说有旗营处就有关帝庙。杭州旗营中关帝庙前后共有7座,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是在将军署后头、延龄门大街的 关帝庙,每年春秋以及五月十三日(相传为关帝磨刀日),旗营均斋戒三日,向关帝献上太牢三牲。将军、副都统率领协领以下各官及众兵弁,宣读祭文, 行三献九叩之礼,礼毕,由理事同知衙门将祭神胙肉 分送浙江、杭州地方各官。另外,每月初一、十五, 将军还要率领各官到庙里烧香行礼。 旗营虽是一座马蹄声声、刀光剑影的军营,但经西湖婉约风光和江南柔弱民风的软化,逐渐成为一处风光旖旎的超级花园式宜居小区。两条河在旗营城内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形。纵横的河流上有小桥17座,这个自然条件也使得旗营具备了小桥流水人家般景观的潜质。经过一两百年的美化,旗营处处都被修饰得美丽如画。光绪元年(1875),八旗捐资在营内河岸遍栽柳树,长成后,每当春天惠风和畅的日子,河岸柳枝依依,满城柳絮飘飘,还有旗人嫌它不够完美,要在柳树间夹种桃树,使旗营也成为“间株杨柳间株桃”的人间美景。晚清旗营有“柳营八景”之说,即梅院探春、倚园消夏、西山残雪、南闸春淙、 吴荡浴鹅、井亭放鸭、仓河泛月、花市迎灯,这是汉族文士王廷鼎(字梦薇)命名的,并绘图征诗,一时传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