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文史动态
 
2018年历史学新书(33)
来源:史学研究  作者:  日期:2018-09-26


01

640.webp.jpg

夏商西周史丛考

作者晁福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2
定价: 268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做出完善的准备。因此,深入考察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情形,对于我们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晁福林多年研究夏商周历史的集成之作。

晁福林,1943年生,196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代表作有《天玄地黄:中国上古文化溯源》《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先秦民俗史》、《先秦社会思想研究》《上博简〈诗论〉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先秦民俗史》一书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一书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被评为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02

640.webp (1).jpg

唐代法典、司法与《天圣令》诸问题研究

作者黄正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3
定价: 98.00

黄正建著的《唐代法典司法与天圣令诸问题研究》從法典與司法角度研究唐代法制。法典编按编年流理了唐玄宗天實之前修撰法典的史實,修訂或補充了一些法典佚文;司法编討論訴訟制度中的、訴訟文書中的辭、喋、狀。司法官員中的司法參軍和大理評事,以及有關嚴刑”“法治等相關問題;《天聖令》编揭示《天聖令》中有關社會生活史的新资料,探討《雜令》特點,歸纳唐令復原八種情形,總結出一些復原規律;附錄指出并分析了唐代法律典籍整理及出土法律文獻存在的一些問題。全書既有詳盡考辨,也有宏觀議論,充分利用出土文書和石刻墓志是本書的重要特色。 

黄正建,男,祖籍江苏兴化,1954年生。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唐长孺先生研习隋唐史,1981年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唐史和敦煌学。

03

640.webp (2).jpg

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

作者謝明良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18-7
页数: 242
定价: NT$ 540

本書嘗試從文化史的觀點省思歷史上陶瓷修補術諸面向。既觀察了清代宮廷陶瓷修補改裝情況,以及乾隆皇帝對於缺損陶瓷的對應態度和補修理念,也討論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針對中國陶瓷的金工鑲飾和改裝。在廣泛蒐集亞洲和歐洲鋦釘補修術案例的基礎之上,評估了區域間影響交流的可能途徑。另外,還著重討論日本史上所謂呼繼、燒繼和金繕技藝的源流及其對殘缺美的賞鑑風情。

謝明良 1955年臺灣臺北市生。日本成城大學文學博士(1992)。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1985-1991)、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1992-1997.7)、教授(1997.8-)、教授兼所長(2003.8-2009.7)、胡適紀念講座(2008)、三年期特聘教授(2008.8-2011.7)、終身特聘教授(2008.10-)、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2016)、臺大講座(2014)、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2002)、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2012.5-2012.7),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曾編輯《中國陶瓷史論文索引 1990-1994》,並著有《六朝陶瓷論集》《中國陶瓷史論集》《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以及《陶瓷手記3》等專書。  

04

640.webp (3).jpg

四库禁书研究 

作者宁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9
页数: 326
定价: 48

乾隆为修《四库全书》而征书,寄寓禁书之祸心,禁毁书达3000余种,几于《四库全书》所收书相当,文化典籍遭遇巨大摧残,后果极为严重。意在掩盖明代建州女真与明朝的关系和明清之际抗清的历史,打击民族意识,皆为清帝狭隘之民族观念所致。本书内容宏富,资料翔实,力求对四库禁书这一封建文化专制措施,做一个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禁书期间,乾隆帝也时时处于矛盾之中,既想彻底铲除抵触清朝的文字著述及思想潮流,又深恐触及“忠君”之道德底线;既要惩治所谓的“悖逆”案件,却担心搞得人人自危,有玷“盛世”之声誉,所以从国家的全局看,征书、编书、审校、禁书无不与乾隆帝力图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实现对臣民“教化”,确立符合清朝统治者利益的封建意识形态体系的终极目标相关。但在今天看来,乾隆的禁书举措影响恶劣,无疑是一场文化劫难。

宁侠,1977年生,山西省原平市人,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明清蒙古史。 

05

640.webp (4).jpg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刘劲松
出版年: 2018-7
页数: 344
定价: 72

本书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购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优秀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刘劲松,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南京参议院议员人数与〈临时约法〉的效力》《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体系及其误区》《民国时期我国出版品国际交换评述》《抗日战争与缩微胶卷输入中国图书馆》等一系列学术论文,擅长运用法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解释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06

640.webp (5).jpg

礼俗消费与地方变迁

作者潘玮琳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江浙锡箔的物质文化史
出版年: 2018-9
页数: 261
定价: 88.00

本书是关于锡箔及其生产、流通、消费的历史。 锡箔是将锡片打制成箔,裱褙于纸上而制成,因其色白肖银,人们常将其折叠成元宝形状,用于象征银锭这一特定的货币形态。由于原料与工艺的特殊性,制作锡箔在历史上成为中国部分地区的特色产业,并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反迷信运动中被推到历史前台。本书通过探索物质文化史的路径,以锡箔切入江浙地区礼俗消费,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研。

潘玮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讲师。2017年大英博物馆罗宾逊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史、海外中国学。编著有《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译著有《哈佛中国史·元明卷》(中信出版社,2016年)、《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合译,中华书局,2010年)、《捍卫历史》(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07

640.webp (6).jpg

无悔之路

作者: []上田七加子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与不破哲三共同生活
译者郑萍 
出版年: 2018-3-31
页数: 288
定价: 49.00

"现年已满89岁的上田七加子女士,是日本共产党领导人、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破哲三的夫人,是至今已有7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两人自19岁、20岁相识相爱后,已共同走过了近70载。本书以七加子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她从一位军国少女到革命家,从竭力组织党内活动到全力辅助丈夫革命事业的蜕变。 出生于1929年的七加子,作为战争亲历者,从日本普通民众的视角描述了日本如何经历了战前军国主义洗礼,并为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七加子对于那些悍然发动战争、为一己之私而全然不顾牺牲国民生命的人,至今仍感到强烈的愤怒。这也触发了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主义事业中,并开始了无悔的革命生涯。与丈夫不破哲三的相识也是始于共同的革命追求。两人以相伴一生,共同为世界和平与解放大业不懈奋斗为誓言,开始互相扶持,共度了青葱的年少时光、艰苦的奋斗岁月。夫妻相伴70载,不曾拌过一次嘴,相敬如宾,平等独立,成就了一段佳话。 回顾上田七加子的一生,我们既能看到一位非凡的日本女性的奋斗人生、爱情故事,又能从她的经历中体味到日本本土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人情世故,了解日本战前战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变迁。在富有女性感受的轻松笔触中,七加子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她的爱情,她的无悔之路。

上田七加子(Ueda Nakako) 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诹访郡。三岁时移居东京。“二战”后,1946年进入东京都立第三高等女子专科学习。在校期间,1948年加入日本共产党,毕业后以女性问题等为主题开展活动。19岁时遇见上田建二郎(不破哲三),1953年结婚。自相遇后60余年,一路相互扶持,携手走来。

08

640.webp (7).jpg

身体图景

作者: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 
出版社: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副标题: 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
原作名: Bodyscape: Art. 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
译者萧易 
出版年: 2018-6
页数: 340
定价: 56.00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进一步,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米尔佐夫考量了圣母的理想形体。加诸他者身体的种族视觉烙印,使理想的西方身体成为可能。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艺术创作,这种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得到了深刻体现。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视觉文化理论家,该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纽约大学媒体、文化与传播学教授,著有《视觉文化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观看的权利:视觉性的反历史》(The Right to Look: A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等书。

09

640.webp (8).jpg

1949-1966-北京市民家庭生活研究

作者姜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9
页数: 508
定价: 99

本书从北京市民的户籍人口、家庭收入、妇女就业、居住与出行、家庭关系、家庭娱乐等方面关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民社会生活方式,着重梳理并凸显其中的演变轨迹,再现在新思想、新精神的指导和影响下北京市民的生活状况。从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政治、文化与家庭的关联与互动,也可了解政治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对于研究及解决当今家庭伦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姜虹,辽宁大连人,历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人民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清代学术史等;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10

640.webp (9).jpg

The Blue Frontier

作者:   Ronald C. Po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出版年: 2018-8-31
页数: 302
定价: GBP 75.00

In this revisionist histor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Qing Empire from a maritime perspective, Ronald C. Po argues that it is reductive to view China over this period exclusively as a continental power with little interest in the sea. With a coastline of almost 14,500 kilometers, the Qing was not a landlocked state. Although it came to be known as an inward-looking empire, Po suggests that the Qing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maritime world through its naval development and customs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ontrast to our orthodox perception, the Manchu court, in fact, deliberately engaged with the ocean politically, militarily, and even conceptually. The Blue Frontier offers a much broader picture of the Qing as an Asian giant responding flexibly to challenges and extensive interaction on all frontiers - both land and sea -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Rania Huntington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1

640.webp (10).jpg

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综合研究

作者:张国硕

定价:148

出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页数:212

本书以中原地区(狭义)考古发现的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城址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深入辨析中原地区早期城市数量与名称,并对城市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的发现、确认及其分布,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模式,早期城市的选址、规划与布局、军事防御、城市建造技术、城市分类,中原早期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分析等课题,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张国硕,男,1963年生,阿南平顶山(原叶县)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郑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首批学科特聘教授。

12

640.webp (11).jpg

四川宋代菩萨造像研究

作者李浥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9
页数: 212
定价: CNY 88.00

现代图像学强调图像艺术转型为文化。巴蜀地区佛教造像研究虽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格及其渊源等方面,对某些具体造像形式的研究也有涉及,但对宋代菩萨形象从美术学、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少。本书以安岳石窟菩萨群为研究重点,以现代图像学的观点为出发点,观察一个时代的区域风格形成以及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川宋代菩萨造像艺术特点并得出结论。

李浥,女,重庆人,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绘画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绘画专业。现任教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教研室主任,西华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业型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实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024-11-22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杭州 2024-11-20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逝世,享年94岁 2024-11-20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2024-11-19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宋》出版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