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文史动态
 
2018年历史学新书(35)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8-10-15


01

640.webp.jpg

双口村:集体化时代的身份、地位与乡村日常生活

作者:马维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7
定价:85

本书是关于集体化时代华北平原一个普通村庄日常生活史的论述。著作以双口村无名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情感体验、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关注对象,以身份为切入点,从生命个体的生活体验和自我表达出发,展现农民的各种活动面相和不同身份的时代意义,揭示在集体化时代农民的物质欲求、社会交往、精神需求以及追求权力、占有资源的愿望如何获得满足。通过展现生命个体的沉浮历程、不同命运和面对国家集体化体制约束的调整适应,本书勾勒出农民丰富的内心和焦灼的痛苦,以及国家建构与普通大众生存策略相互博弈的多姿画卷。

 

马维强,1977年生,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5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放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02

640.webp (1).jpg

袍哥

作者王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原作名: 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392
定价: CNY69.00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王笛,男,1956年6月出生于成都。现为澳门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兼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1年赴美,师从西方研究中国城市史大师罗威廉教授。1998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1998~201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历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主要著作还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等。《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曾获得美国国家人文科学、美国全国人文中心、美国富布莱特等研究奖助。《街头文化》一书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

 

03

640.webp (2).jpg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晚清画报研究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513
定价: 88.0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10,2012)、第一、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学术著作奖(2016)等。2017年12月获目前中国人文学界最负盛名的思勉原创奖(第四届)。先后出版著作三十余种。

 

04

640.webp (3).jpg

世界在廣州

 

作者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外籍居民和中國南方都市的國際化
译者林丹 / 楊瑒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300
定价: US$23.00

廣州「低端國際化」的故事裏,有背井離鄉的苦難,銖錙必較的狡猾,宗教的堅守與現實的妥協,愛、夢想與偏見。這本人類學著作,講述廣州城中的另一個世界,在身邊,卻又彷彿千里之遙的隔閡。 僅僅在幾百年前,基本上只有中國人住在廣州。但這座城市如今成為全球化都會,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此尋求新生活、重新認識自我和尋找商機。其中為數不少的人們是來自非洲的小商人,他們採購中國產品往往是仿冒名牌的假冒偽劣商品,然後運回家鄉。《世界在廣州》一書中,麥高登探究了這座城市是如何成為「低端全球化」的中心,並向我們展現可以從中了解世界範圍內發生的類似轉變。麥高登寫下了詳盡的民族誌,呈現了基於灰色地帶、個人信譽和互信的全球化樣貌。他探究中國人和非洲裔這兩個群體沒有共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族群之間是如何建立這種關係的。

 

麥高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著有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05

640.webp (4).jpg

中國的印度戰爭

作者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 
出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
副标题: 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原作名: China’s India War: Collision Cours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译者林玉菁 
出版年: 2018-9-29
页数: 416
定价: NT$480

1950年代,中國與印度分別成為亞洲兩大獨立國家,兩國間就此開展了五十年亞洲大陸地緣強權的勢力競逐。中國對於印度東北各邦少數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英國殖民政府劃下的麥克馬洪線中印邊界爭議,以及九十年後中國欲借道緬甸取得通往印度洋的策略通道。透過政治運作、軍事衝突、外交折衝,在世界屋脊的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五十年的陰謀、動盪、煽動與暴力。 在《中國的印度戰爭》一書中,作者柏提爾.林納援引近年解禁的中印戰爭軍事情報資料,四十年間在印度東北、中國西南及緬甸北部少數民族部落區域訪問好幾代武裝勢力的第一手經驗,寫下大喜馬拉雅山區中印鬥爭,以及各族群在動盪陰謀中求生存的掙扎。 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場重大挫敗,不只是折損軍力,國家尊嚴受到重大挑戰,同時全世界也認定印度為挑釁者,中國僅是「防衛自家領土完整」。半世紀後,本書作者林納透過爬梳更多機密文件、史料與訪談紀錄後,將當時被認定是「邊界爭議」的軍事衝突,重新放置在兩大亞洲強權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本書不只重新定位1962年中印戰爭的基調,柏提爾.林納更認為中印戰爭始終不單純是一段邊界爭議,當時在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的國際角力,今日仍舊在緬甸北部、中印交界及印度洋區域持續演進。未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強權勢必爭奪亞洲甚至世界的發言權。

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 瑞典記者、作家與緬甸問題專家,專研亞洲局勢近四十年。曾任《遠東經濟評論》緬甸特派員,目前為《瑞典日報》及丹麥Politiken雜誌亞洲特派員。他是緬甸、印度東北區、中國及北韓關係的專家,大量作品刊登於三十多國媒體。林納是第一位披露緬甸與北韓策略合作關係的記者。2004年柏提爾.林納關於北韓的傑出報導,獲得亞洲出版人協會獎。他在緬甸、印度東北、寮國及中國雲南區域耕耘近四十年,以深入蹲點報導,爬梳區域安全、政治叛亂、族群衝突與組織犯罪之間盤根錯節的脈絡。報導與分析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亞洲時報》網路版。

 

06

640.webp (5).jpg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作者劉紹華 
出版社: 衛城
副标题: 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原作名: Leprosy Doctors in China’s Post-Imperial Experimentation: Metaphors of a Disease and Its Control
出版年: 2018-10-11
页数: 584
定价: NT$520

本書討論中國在一九五○─八○年間的麻風防治政策,強調這個過程不但延續著歷史遺留的道德隠喻,同時糾纏著不同時期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國族主義、階級政治、科學主義與戰後的全球主流衛生論述。作者結合了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方法,參考了大量的檔案與文獻,做了詳實的實地觀察與參與。她對幾個現已離世的麻風老醫生的訪談更成為珍貴的中國麻風史資料。作者的筆鋒常帶感情,細膩地描述麻風病患與醫生在風雨飄搖的三十多年間的共同命運。本書從嶄新的角度探討中共建國初期衛生政策在政治體制建構過程中的關鍵性, 發人深省。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07

640.webp (6).jpg

「四書化」與「去四書化」:儒學經典在「近世」中日兩國的不同際遇

作者董灏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7
定价: 96.00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原為中國先秦儒學典籍,唐宋儒者在應對佛道挑戰而為儒學構建本體的過程中,將學庸語孟進行了四書化,使之成為繼五經之後的又一儒學經典結構。然而,當理學及四書伴隨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之後,江戶古學派對它們的批判、質疑、否定便紛至遝來,並解構了四書經典結構,開啟了日本的去四書化的歷程,這一思想雖屬暗流,但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意味著,中日儒者對儒學經典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已暗示出文化認同在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出現了裂痕,尤其是從東亞史的視域內考察四書經典結構的形成與解構,既折射出中日儒者對儒學典籍的不同詮釋,也意味著他們在同一文化範疇內漸行漸遠,而這一不同思想取向甚深地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對待東亞問題的研究不能將著眼點僅限於近代東亞,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更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董灝智,歷史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外國問題研究》副主編,臺灣大學訪問學者,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儒學思想史、東亞四書學史。先後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世界歷史》、《讀書》、《日本學刊》、《史學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史學月刊》等雜誌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項目等,榮獲吉林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吉林省社科聯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

 

08

640.webp (7).jpg

全球史导论

作者: [] S.康拉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陈浩泉 
出版年: 2018-9
页数: 313
定价: 40.00

全球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S. 康拉德教授的代表作,不仅阐释了全球史是什么,更提出了怎么做的方法和范式 一本了解、学习和研究全球史的“必备”参考书。

 

S. 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国史和全球史研究,同时具备欧洲史和日本史的学术背景,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史、记忆与历史书写等议题上均有论著出版。S. 康拉德是史学杂志《过去与现在》(Past & Present)、《历史与社会》(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的编委,德国“全球史丛书”的主编。他最近出版的论文和专著有:《全球史中的启蒙运动——一个历史学批判》(《美国历史评论》2012年第117期)、《德国殖民主义简史》(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寻找失落的国度——二战后西德和日本的历史书写》(加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史是什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09

640.webp (8).jpg

民粹主义大爆炸

作者: [] 约翰·朱迪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副标题: 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原作名: The Populist Explosion: How the Great Recession Transform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Politics
译者马霖 
出版年: 2018-10-1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民粹主义运动,民粹主义的潮流如何能一次次在大西洋两岸重演,2008年的经济衰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关键性的角色,以及如何看待特朗普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面对民粹主义的后果,国际政治体系刚刚开始一次漫长的适应和调整——对于希望了解这一变化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约翰·朱迪斯(John Judis), 政治分析家、资深记者,《新共和国》杂志高级编辑,《国家》杂志资深专栏作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硕士。著有《创世纪:杜鲁门、美国犹太人和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起源》《帝国的愚蠢》《美国民主的悖论:精英、特殊利益和背信弃义》。朱迪斯为许多报刊杂志撰写专栏文章,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10

640.webp (9).jpg

克里米亚战争

作者: [] 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被遗忘的帝国博弈
原作名: The Crimean War:A History
译者吕品 / 朱珠 
出版年: 2018-10
定价: 128

本书利用大量俄国、奥斯曼帝国以及欧洲国家的资料,不仅生动描述了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而且全面展现了战时的世界图景:从圣彼得堡的宫廷到耶路撒冷圣地,从书写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的托尔斯泰到幻想拯救基督教徒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从战场上的普通士兵和护士到围城内的妇孺。战场上的种族清洗、西方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依然呼应着当今的时代问题。

作者简介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11

640.webp (10).jpg

China's Selective Identities

作者: Dominik Mierzejewski / Bartosz Kowalski 
出版社: Palgrave Macmillan
副标题: State, Ideology and Culture
出版年: 2018-10-4
页数: 244
定价: GBP 74.99

This book discusses the role of selective identities in shaping China's position in regional and global affairs. It does so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of power, and argues that by tak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identities-of state, ideology and culture-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djusted China's identity to different kinds of audiences. By adopting different kinds of 'self', China has secured its relatively peaceful transition within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in the meantime, strengthened its capacity to place its principles within that system. To its immediate neighbors, China presents itself as a state that needs clearcut borders.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Global South), the PRC narrates 'self' as an ideology with the banner of materialism, equality and justice. To its third 'audience', the developed world (mainly Europe), China presents itself as a peaceful, innocent cultural construct based primarily on Confucius' passive approach. By bringing these three identities into 'one Chinese body' (????, sanwei yiti), China's policymakers skillfully maneuver and build the country's position in the arena of global affairs.

 

Dominik Mierzejewski has a Ph.D. in Humanities and Professorship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He is chair at the Center for Asian Affairs,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nd studied at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999-2000, 2003-2004). He also spent time at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3), and is a recipient of the Jan Karski Scholarship by the American Center of Polish Culture (2003). He was also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granted by the Polish Foundation for Science (2010-2011). 
Bartosz Kowalski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Lodz, and Research Fellow of the Centre for Asian Affairs. His main areas of research are in modern Sino-CEE relations and China's state-building policies in the north-western borderlands.

 

 

12

640.webp (11).jpg

明代外戚研究

作者叶群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9-30
定价: 98.00

本书是对明代外戚群体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对明代外戚的人员构成、各项待遇及主要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还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了考察,旨在探究明代始终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现象的原因,以及外戚群体作为明代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及其变化趋势,以期对明代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作者认为明代外戚群体享有一定的特权,却又始终从属并受控于皇权。明代无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是,在严密的制度保障下,外戚群体受到了来自皇帝、后妃、宦官以及文官群体等四个方面的防范和约束。而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思想文化、政治结构领域内的变化,以及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则是明代“无外戚之祸”的历史根源。同时,明代外戚的地位也并非始终“孱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明代外戚地位的变迁是与整个明代的政治、社会变迁同步的,实为后者的重要内容。


叶群英,1977年生,江西德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等。

 

 

13

640.webp (12).jpg

在汉帝国的阴影下

作者: [] 何肯 
出版社: 中西书局<

相关内容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024-11-22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杭州 2024-11-20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逝世,享年94岁 2024-11-20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2024-11-19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宋》出版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