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福州城建城的历史,从对史料梳理的结果看,重要的两次发生在王审知时期。《淳熙三山志》卷四《地理》记载,一次是唐天复元年(901)“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增筑子城。另一次是梁开平二年(908)“初筑南北夹城”。从文献中“创筑”与“初筑”的文字表达上看,王审知之于福州城建和城市格局的形成居功至伟。
筑罗城时,原先留下的观察判官刘璐所撰作修罗城碑,原来就在南门利涉门外。宋徽宗政和五年( 1115)因为火灾造成南门被废,“三方雉堞,湮没断绝,遂与子城通”(《宋元方志丛刊》八,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17页)。而罗城、夹城的修建细节得以保存,是因为黄滔所作《灵山毗沙门天王碑》,在《黄御史集》中保存下来,《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十卷,附录一卷。《新唐书》卷六0收“黄滔集十五卷”、“泉山秀句集三十卷”(包括自武德至天祐末的诗)。清人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征引绝大部分碑志内容尤其是修城的全部([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九0《太祖世家》注文,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3-1304页)。碑文逾两千字,骈散兼得,文采飞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黄御史集》评价说:“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守臣节,滔匡正之力为多。福建第一部地方志《八闽通志》即出自黄滔的第十八世裔孙黄仲昭之手。” 一 《十国春秋》卷九0注文引碑文略云: 公之筑城也,恢守地养民之本,隆暂劳永逸之策。其名举一而生三,法阳数也。曰大城焉,南月城焉,北月城焉。周围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基凿于地十有五尺,杵土胎石而上,上高二十尺,厚十有七尺,甓以砖(《黄御史集》“甃”前有“外”字),凡一千五百万片。上架以屋,其屋曰廊。其大城之廊也,一千八百有十间。自廊凸而出之为敌楼,楼之层者二十有三。又角立之楼六,其二者层复层焉,皆栏干钩联,参差焕赫。而廊之若干步一铺,又各以鼓而司更焉。凡三十有六,谓之更铺。其四面之门八,其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皆铁扇铜扃,开阳阖阴。门之上仍揭以楼三间,两挟两喻,修廊双面。远碧门之左右又引而出之为之亭,两门一厦。又匪楼之门九,曰暗门焉。又水门三,其二树棂筛波,卸帆入舟,鸣舷柳浦,回环一郊.堤诸万户,注之以堰二,渡之以桥九,镜莹虹横,交妨走蹄,斯大城之制也。粤南月城也,东贮九仙、西盛乌石之二山,嘉树蓄云,茂草藏兽。城上之廊一千有三间,敌楼四十有九。楼之层者三,其门二,曰登庸门、道清门。其上之楼,其下之扉,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八,水门二,其堰一,其桥五,及廊之更铺二十,悉与大城类。其外之东西复距而出之,谓之横城。其东也,城上之廊四十二间五厦,其门一,斯南月城之制也。伊北月城也,城上之廊六百四十二间,敌楼二十有六。楼之层者十,其门二,曰道泰门、严胜门。其上之楼,其下之扉,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四,水门二,其桥一,及廊之更铺十有四,复与南月城类。又觜而出之谓之横城,城上之廊五间一厦,其门一,斯北月城之制也。其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连平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鳝,朝夕盈缩之波,底泽鳞介,岸泊牒艘,北截越王之故山,派西湖之为隍,若鳖之负,如瓯之置,轩轩然,翼翼然,天设之府,神开之地也。([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九0,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中华书局书局,1983年版,第1303-1304页) 《黄御史集》卷五则记其原委,自乾宁四年( 897)追溯,即王潮死,其弟王审知自称威武军留后,表奏朝廷的年代。而后“于开元寺之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一铺,全部落已,镇于城焉”,(《四库全书》本)即作为唐宋城池守护神的北方毗沙门天王塑像落成之时,碑记述及大城、夹城形制以及建造诸细节,尤其是城门各项设施。毗沙门天王的守护神之崇拜,基于一个故事:唐天宝初年,“大食康居五国寇安西,遣救未至”,玄宗“诏不空三藏祈护世天王为助”。毗沙门第二子带领‘肆杉瞎驸:五百”来救。安西奏“城东北三十里云雾晦冥(暝)中有人皆金甲,长丈余,鼓角鸣振”,”又有鼠金色,啮其弓弩弦及器仗,皆不堪用。城楼现天王像,无不见者”。五国溃败后,唐玄宗“敕诸道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像,至佛寺亦别院安置。毗沙门天王者,北方天王也,故设之北隅”。([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淳熙新安志》卷三《僧寺》,宋元方志丛刊八,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643页。参见严耀中:《护教与护国——毗沙门天王带拜述论》,《汉传密教》,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209页:王涛:《唐宋时朝城市保护神研究——以毗沙门天王和城隍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诸如此类)毗沙门天王信仰到元明以后渐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