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纶(954-1021),字仲言,应天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年少的时侯,他和兄长戚维以文采品行而知名。戚纶于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后徒知太和县。他的父亲同文卒于随州时,戚纶徒步千里奔丧,颇有孝名。不久起复莅职,升任大理评事,累迁光禄寺丞。真宗即位,因为戚纶文学纯谨,任命为秘阁校理,拜右正言、龙图阁待制。戚纶久经州县,留意吏治,每次便殿请对,都有应对启奏,言词非常深切,深受真宗嘉许,恩宠甚盛。 景德二年(1005),戚纶与刘承珪共同预修(《册府元龟》,戚纶采集《通礼》、《六典》律令格式,比较其沿革,著成大典,为时论所称道。 大中祥符三年(1010),出知杭州。当时钱塘江江潮为患,祸害百姓,戚纶用低廉便捷的高粱杆和芦苇为心来填土护岸,改变柱石垒岸的制度,虽然免除了水患,但这样的变法颇受众人非议。后又遭王遵诲诽谤,以病求归故里,改为太常少卿,分司南京。天禧五年(1021)卒,时年六十八岁。 戚纶喜谈民政,乐于荐士,以信义著称。大中祥符年间,屡次召对,每一奏荐十数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戚纶善训子弟,土子有所谒见者,必定询问他的求业和志向,然后根据其才能循循善诱。他曾说:“归老后,得十年,在乡间讲习,也可以恢道济世。” 戚纶虽然官至清显,仍不改其纯正俭约的本色。他死后家无余资。有《遗戒》一篇,大多为动学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