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塔的图像 “两峰插云”是西湖十景之一,留下的墨迹也不少,这些墨迹对考察已不存在的文物—南高峰塔,当是弥足珍贵。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南高峰塔被画家们描绘出来,作为具体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成为南高峰塔遗存的有力证据。 在绘有南高峰塔的作品中,最早的是南宋叶肖岩的《两峰插云》,保存了南高峰塔最原始的状态。其次明清时期亦有不少绘有南高峰塔的作品保存下来,如明人齐民的《西湖十景图》,清人钱维城、嵇璜《御制西湖十景诗意图》,清代佚名《西湖风景图》,清人汪启渭《武林十二景》之七《南北高峰》,清人永瑢《西湖十景图》,清人王原祁《西湖十景图》等,这些绘画作品真实反映出南高峰塔的位置和外部轮廓。
南高峰塔考古发现 近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南高峰塔考古发掘最新成果。此项工作从2017年1月开始,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掘出高峰塔塔基、道路、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等,并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据出土遗迹、遗物特征判断,南高峰塔塔基、建筑基址为宋代遗迹。(《人民日报》2017年6月23日第12版) 笔者曾去南高峰塔考古现场调查,塔基呈六边形,由条石堆砌而成,部分塔基利用了原来的山石,经过修整而砌出,对角线约十米。此塔基似应为老塔基,即迁移之前的塔基。何以知之? 首先从塔基所在的位置来判断。从文献记载来看,五代天福年间所建的南高峰塔位于南高峰顶,宋代的几次重修也是在原址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宋元之时塔的位置并未移动,但明代将塔进行了迁移。其次从图像上看,南宋时期的南高峰塔位于峰顶,但明代以后的南高峰塔已不在山顶,而在山腰。但现在发现的塔基正处于峰顶的位置。因此可以断定现在考古发掘的塔基是最早建立的。
南高峰塔景观复原构想及其意义 南高峰塔景观除南高峰塔以外,还有荣国寺(五显庙)、钵盂潭、颖川泉、白龙洞等景观。 南高峰不但建有塔,还因塔而建院。《咸淳临安志》卷78《寺观》记载:“南高峰荣国寺,天福间建,元系塔院,奉白龙王祠。宝祐五年福王捐施重修,请富阳废寺额。咸淳六年安抚潜说友创造华光宝阁,门庑斋堂亭台等屋一切整备,且拓径以便登陟,又买官田二百亩为僧供,有五显。” 从此段记载来看,荣国院与南高峰塔基本是同时代而建,当时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庵。南宋宝祐五年(1257),福王(赵与苪,南宋宗室,理宗同母弟,度宗之父)请富阳废寺额,重建塔院,称荣国院。咸淳六年(1270),潜说友在荣国院建华光阁。华光阁是用来安置五显神的。《武林梵志》卷3亦有相似记载。 五显神又称五通神,一般认为是财神,是我国唐朝以后东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人们也常常将贡奉五显神的庙称为灵顺庙。 据《咸淳临安志》卷73记载,当时的灵顺庙有七处,其一就在南高峰顶荣国寺,于景定间(1260-1264)南宋权臣贾似道捐钱重修,至咸淳六年,临安知府潜说友“即庙后拓地创华光楼,旁为射亭,为角抵台,又辟山径而夷之,以便登陟。”潜说友不但在南高峰荣国院建华光楼,重修塔院,还整治上山道路,以便游人登临。 龙王祠在荣国寺后钵盂潭。《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一记载:“龙王祠在荣国寺后钵盂潭,累封为孚应昭顺侯。庙废已久。咸淳五年七月安抚潜说友以久晴祷潭上,觉微雨沾衣,顷之甘澍如倾,乃即故址为创庙,以答灵贶。”故知龙王祠建置颇为久远,咸淳五年七月潜说友重建。 南高峰除南高峰塔、荣国寺(五显庙)、钵盂潭以外,还有颖川泉、最上庵、白龙洞等景观。 双峰插云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在“西湖十景”之中,“双峰插云”知名度较低。原因主要是景点缺乏标识性的建筑。由于南北高峰的植被变化,四周建筑物的遮挡,现在从“御碑亭”位置基本看不到南北高峰,更谈不上欣赏到“双峰插云”的美妙景观。因此在南高峰上复建南高峰塔及相应的景观设置,作为“双峰插云”标识性建筑,使“双峰插云”名至实归。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