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 8 月 31 日清晨 6 点,杭州南星桥客运码头。 四百多名来自浙大附中、杭大附中等学校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 以及有关街道的青年,聚集在这里,乘上了去桐庐的 4 只拖船。他们是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到桐庐县洋州公社插队落户的。中午12 点左右,拖船到达桐庐滩头码头,码头上红旗招展,许多当地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到码头上迎接。随后,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公社的十多个大队。从此,开始了长达 8 年之久的农村耕作生活。 对我们这批知青,当地农民朋友普遍认为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好。其中有杭州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也有数理化方面的高材生。在文艺素质方面,更有着潜在的才能。很多人能拉会唱,能跳会演,经常在农活之余为农民朋友唱上几曲,跳上一段,这就为以后“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成立,奠定了人才方面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桐庐唯一的一个越剧团,已被作为宣传“帝王将相”的“黑剧团”赶下了舞台。在桐庐的文艺舞台上,已很长时间听不到乐曲声和演唱声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洋州公社的部分知青发起,在当时公社革委会的支持下,“洋州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应运而生,正式成立。由此拉开了我们这支文 艺宣传队占领桐庐文化阵地的序幕。在以后桐庐境内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庆典上,也都留下了我们宣传队的足迹。 那时的演出,条件非常简陋,没有专用灯光,没有音响设备,没有布景道具,但我们的演出却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台上台下非常融洽,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几乎演遍了桐庐县的每个公社。 我们编排的节目非常简单,除了“热烈庆祝”类的歌舞,一个是歌舞剧《白毛女》,另一个是《收租院》。演员们真情的投入和忘我的表演,征服和感动了所有观众,清楚记得第一次演《收租院》时,演孙女的演员跪在爷爷面前,在“黄水瑶”的音乐声中,拉着爷爷的破衣衫,泪流满面地说:“爷爷,求求你,别卖我!”台下观众鸦雀无声,老人、小孩、妇女,甚至男人都泪流满面,不时用手抹去流下的眼泪。就连我们乐队人员,都为之感动,有的甚至拉错了调。在以后的许多演出中,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场都会出现。有人说:“你们是演到哪里,就把眼泪洒向哪里。” “洋州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桐庐县的各人民公社革委会相继成立。每逢此时,都要邀请我们宣传队前往演出,而且指名道姓一定要演《收租院》 和《白毛女》,一天不够要两天,甚至有提出要演三天的。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无能为力,于是,麻烦事、尴尬事接踵而至,经常发生强行拦截、强扣道具之类的烦恼事。 记得芦茨公社革委会成立时,我们应邀前往。演出放在白天,演出结束后,公社革委会领导和很多农民坚决不让我们走,要求第 二天再演,因考虑到还有其他任务,我们没有同意,执意要走,一部分同志背上行装先走了一步,还有一部分同志则被拦了下来。笔者和一部分同志绕过有人把守的大路,七拐八拐地上了一座大山半山腰的一条小路。事后得知,这座大山的背面不远就是浦江县了,我们几乎迷路,后来在一位砍柴人的指点下,才走到了七里泷发电站,几经周折,才回到家。后来被拦的队员们也陆续回来了,他们对村民们说, 一部分人已经“逃”走了,无法再演了。这才被放行。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一次在窄溪公社柴埠大队演出时,没有满足他们再演的要求,他们把我们的一只大铜鼓给扣了。无奈之下,洋州公社革委会领导出面,直接进行交涉,说了不少好话,才还给我们。还有,在至南公社、凤川公社等地,都发生过类似情况,现在回想起来, 真叫人又好气又好笑。
文章原名《激情燃烧的岁月——桐庐洋州公社文艺宣传队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