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司马一民:何时有了苏堤名?
来源:  作者: 司马一民  日期:2018-12-19


楼外楼头雨如酥,

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

堤柳而今尚姓苏。

 

这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杭州西湖楼外楼餐馆写下的诗《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居杭州,创作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

遥想当年,郁达夫饮酒于楼外楼,恰逢细雨蒙蒙,眺望苏堤,翠色蜿蜒朦胧,正是“晴西湖不如雨西湖”,兴之所至,郁达夫吟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突出了苏轼的文人地位,把杭州以及西湖景观与文人的关系,定位成以文人为主导,这多少反映了作者作为文人的自恋。其实苏轼在修筑苏堤时,倒真的只是从官员的身份出发考虑改善民生。

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二十九日,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上奏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紧接着他在奏章中列出了疏浚西湖的五条理由:保障市民饮用水、农田灌溉、生态保护、疏浚河道、保护官营酿酒业发展(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奏请。

至于在疏浚西湖的过程中,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长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连接了西湖南山与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完全是疏浚西湖的“副产品”,只能说明苏轼才情丰富、心胸旷达,特别善于治理城市。


1.webp.jpg


苏轼有《筑堤》一诗纪事:

苏轼自注: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

巨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

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

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

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

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

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

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

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

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

伴我霜夜号秋虫。

 

苏轼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扬州知州任上。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从杭州调任颍州知州,与赵令畤一起疏浚颍州西湖。第二年,元祐七年(1092年),工程还没有完工,苏轼又调任扬州知州,后赵令畤寄来诗笺,告知疏浚颍州西湖工程已经完成,苏轼便写此诗作答。在诗中,苏轼回忆疏浚杭州西湖的过程,湖上挖出的淤泥筑成了长堤,上植杨柳,又架筑了六桥,使杭州西湖面目一新。


2.webp.jpg


赵令畤,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元孙,苏轼任颍州知州时赵令畤为通判,二人为好友。宋高宗绍兴初,赵令畤官至右朝请大夫,改右监门卫大将军,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

太山,即泰山,《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常以之喻事物之微细者。大千句,《法华经》:“譬如有经卷书写:三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时有智人破微尘出此经卷。”杭颍,指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大堤句,乐府《大堤曲》:“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诗·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大兮大堤,指西湖挖出淤泥所筑之十里长堤。六桥,指苏堤六桥。天汉,天河,此处比喻西湖。北山、南屏,系西湖北南两山。葑,菰根,即茭白根,此处泛指水草。吴越,指杭州。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注明“今存”者只有六桥及一处“新桥”。《扬州画舫录》卷二十五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十顷玻璃,指颍州西湖湖水清澈。宝钗句,指宫妃首饰。

此诗大意为:泰山与秋毫全都没有穷尽,大和小原本出自相比之中。大千世界生成毁灭不过在一粒微尘里,杭州颍州两个西湖看不出有什么优劣。我在钱塘时开拓西湖使水澄清,十里长堤游乐的男女争比美好风度与颜容。六桥横跨湖面如同越过天河,北山和南屏山这才开始畅通。人们惊讶二十五万丈宽的葑田,本像满天乌云,忽地被席卷一空。前些时在颍州西湖欣赏秋色,颍水如一条绿带萦绕着昭灵宫。因为思念杭州却不可能再到,要借你之手使颍州西湖清澈。扬州二十四桥我并不羡慕,宁可用它来换颍州十顷湖上的渌水清风。雪塘水已干涸长满了禾黍,种田人耕出前朝宫人刻有鸾龙的发钗。明年你这诗客前来扬州凭吊古迹,将伴我在凉夜里叹息如同秋虫。

后人为了感恩并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那么,何时有了苏堤的名称呢?


3.webp.jpg


据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十二载:“曰苏公堤,元祐年东坡守杭,奏开浚湖水,所积葑草,筑为长堤,故命此名,以表其德云耳。自西迤北,横截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咸淳间(1265-1274年),朝家给钱,命守臣增筑堤路,沿堤亭榭再一新,补植花木。向东坡尝赋诗云:‘六桥横接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可见,苏堤的名称应当始于南宋。

在南宋时,朝廷出资在堤上筑路,还对堤上的亭榭进行了修葺,并且在堤上广种花木,真正形成了苏堤景观。

吴自牧,南宋末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

南宋时把西湖及其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称为“西湖十景”,分别为: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具体形成于哪一年,无考。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柳岸花明,得春之先。

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现在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历来咏苏堤的诗词有许多,这里选录一部分——

南宋·葛天民有《正月二十七雨中过苏堤》:

一堤杨柳占春风,

柳外群山细雨中。

人苦未晴浑不到,

只宜老眼看空濛。

此诗点出了苏堤报春的特点,还借用苏轼“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意思来描绘苏堤景色。

葛天民,字无怀,宋孝宗(1162年即位)、光宗、宁宗时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有《无怀小集》传世。

按葛天民生存的年代推断,苏轼疏浚西湖筑堤大约100年后,就有了“苏堤”的名称了。

南宋·吴唯信有《苏堤清明即事》:

日暮笙歌收拾去,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此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却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南宋·陈郁有《苏堤晓望》

荷边清露袭人衣,

风里明蟾浴晓池。

凉影润香吟不得,

手扳堤柳立多时。

 

陈郁(1184-1275),字仲文,号藏一,临川(今属江西)人。世崇父。并称“临川二陈”,南宋著名诗人。

南宋·汪元量有《鹧鸪天》:

潋滟湖光绿正肥。

苏堤十里柳丝垂。

轻便燕子低低舞,

小巧莺儿恰恰啼。

花似锦,酒成池。

对花对酒两相宜。

水边莫话长安事,

且请卿卿吃哈蜊。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元·尹廷高有《苏堤春晓》:

翰苑诗人去不还,

长留遗迹重湖山。

一铯残月莺呼梦,

诗在烟光柳色间。

  

尹廷高(生卒年不详,约1290年前后在世),字仲明,号六峰,处州遂昌(今属浙江)人。生平履历不详,著有《玉井樵唱》三卷。

元·瞿佑有《摸鱼子·苏堤春晓》:

望西湖柳烟花雾,楼台非远非近。苏堤十里笼春晓,山色空蒙难认。风渐顺,忽听得鸣榔惊起海鸥阵。瑶阶露润。把绣幕微搴,纱窗半启,未审甚时分。

凭阑处,水影初浮日晕,游船未许开尽。卖花声里香尘起,罗帐玉人犹困。君莫问,君不见繁华易觉光阴迅。先寻芳信。怕绿叶成荫,红英结子,留作异时恨。

瞿佑(1347-1433),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洪武初,自训导、国子助教官至周王府长史。永乐间,因诗获罪,谪戍保安十年,遇赦放归。

元·冯子振有《鹦鹉曲·忆西湖》:

吴侬生长西湖住。

舣画舫听棹歌父。

苏堤万柳春残,

曲院风荷番雨。

草萋萋一道腰裙,

软绿断桥斜去。

判兴亡说向林逋,

醉梅屋梅梢偃处。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湘乡县人。元大德二年(1298)进士,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明·李攀龙有《苏堤春晓》:

桃红柳绿竞春天,

澹点烟波倚岸妍。

画舫停桡观翠袖,

长堤勒马踏晴烟。

花朝曾问西泠渡,

谷雨重登锦坞巅。

纵目楼台穷眺望,

万山争列酒杯前。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明·张宁有《苏堤春晓》: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明·王世贞有《泛湖度六桥堤》:

拂幰莺啼出谷频,

长堤夭矫跨苍旻。

六桥天阔争虹影,

五马飆开散曲尘。

碧水乍摇如转盼,

青山初沐竞舒颦。

莫轻杨柳无情思,

谁是风流白舍人?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清·王瀛有《苏堤》:

老去寻芳信杖藜,

从容踏遍短长堤。

阴抟烟柳藏莺语,

香散风花逐马蹄。

十里平分湖里外,

六桥联跨岸东西。

坡翁遗惠今犹古,

薄暮归来醉欲迷。


王瀛,字十洲,清代画家,江苏常熟人。善画兰,晚年昄心空门,而不戒绮语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