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桐庐的历史人文,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不仅在这里结庐而居、 研医采药、治病救人,还是华夏中医药鼻祖,桐庐之名也由他而来。他已成为桐庐历史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和桐庐精神的象征,他就是——桐君。 桐君像 桐君,相传黄帝时人。根据《浙江通志》记载:“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支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他与另一位医生彭巫在这里采药求道,还在离桐君山15公里的富春渚(现名桐洲)上栽培草药。桐君一生勤勤恳恳采药品性,深究医理,是中国历史上研究中华医药的先行者。他的医药实践成果被后人汇编成《桐君采药录》一书,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药物著作之一。 桐君及其《桐君采药录》一直为后世尤其是医药名家所推崇。南朝梁时的医药家陶弘景,在研究了古代名家本草后,著《本草经集注》。他在 书序录部分完整地总结桐君的伟大成就是“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明代医药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将 《桐君采药录》放在本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些朝代还将它钦定为经典古籍载入正史。《隋书》中有《桐君采药录》3卷条目;《旧唐书》中有 《桐君采药录•桐君撰》条目;《新唐书》中《桐君采药录》仍被列为当时的重要医药典籍;《药部》中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 桐君总结和首创的识别中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性和君、臣、佐、使的处方格律,一直沿用至今。君、臣、佐、使成为中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目前一般都演绎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因为桐君对华夏的医药有突出贡献,后人尊其为“华夏中医药鼻祖”。 为了纪念这位济世救民的中药鼻祖,后人就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 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洲为桐洲,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并在桐君山上建桐君祠祭祀。 文章原名《华夏中医药鼻祖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