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文史动态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02-25


1

文明的接触

 1.webp.jpg

作者: []阿诺德·汤因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

原作名: The western question in Greece and Turkey: A Study in the contact of Civilisations

译者: 张文涛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74

定价: 78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早年的一部著作,围绕第二次希土战争进行报道和分析。1921年,汤因比以记者身份亲临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现场,在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游历和调查,对战争的真相进行了揭露和报道,对战争带来的暴行和流血事件进行控诉,对欧洲政治局势进行了分析,对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追溯。在本书中,汤因比将希腊、土耳其看作近东文明、中东文明的代表,并提出了“西方问题”的概念,认为近东和中东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在背后影响的结果,汤因比不仅以深刻和犀利的文字展示了其文明史观的雏形,也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情怀。

 

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英国人,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其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探讨,又以非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2

圣经与利剑

 2.webp.jpg

作者: [] 巴巴拉·塔奇曼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英国和巴勒斯坦 : 从青铜时代到贝尔福宣言

原作名: Bible and SwordEngland and Palestin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Balfour

译者: 何卫宁

出版年: 2019-1

“人类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经历近两千年的流散后,在同一片土地、操着原有的语言重新建国。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中,英国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列颠人一直将巴勒斯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大英帝国的战略考量。 巴巴拉·塔奇曼通过生动的细节、文学的笔法,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记述了从不列颠起源到《贝尔福宣言》的漫长历史中,文化和政治的动机——即“圣经”与“利剑”——如何塑造了英国的近东政策,并深刻影响了近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进程。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别凭《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 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自称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她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并伴随着深刻的反思,拥有让读者着迷的魅力。 除两部普利策奖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齐默尔曼电报》、《骄傲之塔》、《远方之镜》、《历史的技艺》、《愚政进行曲》等作品。

 

 

3

罗马的崛起

 3.webp.jpg

作者: [] 安东尼·艾弗瑞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副标题: 帝国的建立

原作名: The Rise of Rome

译者: 翁嘉声

出版年: 2019-3

页数: 472

罗马曾是古代西方世界出类拔萃的帝国,作为地理概念上的庞大统治实体,它具备控制欧洲大半地区的能力;作为文化概念上的罗马,它的文明横亘千年影响至今,现代西方世界的文明基因大多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在具有罗马情结的大多数人心里,或许都认可“一旦被征服,人们就渴望成为罗马公民,这意味着参与到一个精致、温文尔雅的古典文明体系”。 同样是讲述罗马从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再到罗马帝国的历史,安东尼·艾弗瑞特的写法与大部分作品都不同,他擅于用故事文体讲述古罗马的兴衰,书中用“传说”“故事”“历史”作为主线,大量引用罗马文学、法典、建筑上的素材,不仅提供了有如古典文学一样的阅读美感,更重要的是,这些素材记载了罗马人的集体记忆,呈现的是罗马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不再是我们看待罗马人的方式。

 

安东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 英国学者,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曾是诺丁汉·川特大学视觉及表演艺术客座教授,达林顿艺术学院的荣誉教员,目前担任英国艺术协会的秘书长。擅长罗马史的写作,著有多部畅销作品《西塞罗》《奥古斯都》《哈德良与罗马之胜利》《罗马帝国的崛起》等。

 

 

4

观念史论文集

 4.webp.jpg

作者: []洛夫乔伊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吴相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436

定价: 46.00

本书是洛夫乔伊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所倡导的观念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观念史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汇编。在书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浪漫主义、进化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尚古主义等观念。这部文集涉及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历史乃至造园艺术等诸多领域,论题广泛,征引繁复,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在多元世界探索“可理解性的”学术特色。

 

阿瑟•O.洛夫乔伊(Arthur Oncken Lovejoy1873-1962),美国哲学家,观念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批判实在主义代表之一。曾任霍普金斯大学教授,1916-1917年任美国哲学协会会长。1940年创办《思想史杂志》,并任编辑。其主要著作有:《存在巨链》、《观念史论文集》、《理性、悟性与时代》等。

 

 

5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

 5.webp.jpg

作者: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副标题: 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原作名: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译者: 羅盛吉

出版年: 2019-2-1

页数: 512

定价: NT$680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師承孔飛力(Philip A. Kuhn)、歐立德(Mark C. Elliott)與濮德培(Peter C. Perdue)。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香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與內陸亞洲史,尤其關注大清帝國的對外關係以及清代地理與史學思想史。

 

 

6

人类学家的魔法

 6.webp.jpg

作者: [] 乔治·史铎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人类学史论集

原作名: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译者: 赵丙祥

页数: 563

定价: 68.00

本书收录八篇于19741991年间发表的人类学史论文,主要关注两位在现代民族志田野工作的发展和人类学学科制度化过程中影响深远的人物:鲍亚士与马林诺斯基,并讲述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田野工作的兴起,及其符码化与神秘化过程。 全书涉及人类学史的几个重要主题:人类学的“浪漫原始主义”;人类学与更大的社会政治场域的关联与冲突;其“科学”志向与获取“素材”的主观方式之间的张力,等等。作者利用诸多不同时间、地点的民族志作家的田野报告及未出版的手稿进行深入研究,以历史的眼光对人类学的“神话”进行审视,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学“文化”的深刻洞见。

 

乔治·史铎金(George W. Stocking Jr., 19282013),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斯坦-弗莱勒荣誉教授。著有《种族、文化与进化:人类学史论集》(1968)、《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学》(1987)、《泰勒之后:英国社会人类学18881951》(1995),编有“人类学史”系列(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

 

 

7

古籍校勘方法论

7.webp.jpg 

作者: 王瑞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1-21

定价: 39.00

本书是著名宋史专家、古文献学者王瑞来先生所写关于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之作。本书分综论、方法、辅助知识和案例四部分,凡收文八十篇,以类相从。综论部分主要讲校勘底本的选择及校勘四法及其反思;方法部分主要讲校勘原则、校勘范围、出校等问题。辅助知识篇主要讲典章制度、历史地理、年代、语言文字与校勘的关系。案例部分主要讲古籍中具体问题的校勘问题。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长期担任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史编辑工作。1990年东渡日本,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国内担任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还担任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以宋代为主的历史学和文献学。自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始,30多年来单独出版有近20部中、日文版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刊发论文近200篇。在文献学与校勘学方面,整理出版有《鹤林玉露》《朝野类要》《宋宰辅编年录校补》《隆平集校证》《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宋季三朝政要笺证》《范仲淹集》等古籍,并刊发有不少相关论文。主要单篇论文,2015年分别以《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知人论世:宋代人物考述》《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文献可征:宋代史籍丛考》《仇雠相对:版本校勘学论述》为题,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总名为《王瑞来学术文丛》出版。

 

 

8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

 8.webp.jpg

作者: 王凤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18432015

出版年: 2019-1

定价: 45.00

香港的政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8431985年,是香港政制发展漫长的停滞期;19851997年,是匆忙的政改期;回归以后至今,是政制发展期。 作者利用包括中英之间政府文件、历史档案等资料,系统而清晰地介绍评介了香港政制发展的历程,重点在于1985年以后的中英关于香港政制问题的不同立场及其在中英谈判中的表现、香港回归后特首和立法局等选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政制问题。

 

王凤超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新闻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司长、司长、副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9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

 9.webp.jpg

作者: 陈立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1

页数: 332

定价: 70.00

本书从“身体”与“诠释”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对特定概念的解剖、具体辩难的分析,揭示了儒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以及儒学思想的演进机制。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1999;北京:2017),《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台北:2005;上海:2008;北京:2018),《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台北:2011, 2012)等。

 

 

10

唐代死刑制度研究

10.webp.jpg 

作者: 石冬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86

定价: 58

首先,本书详细论述唐代的起诉、审判和复核制度,特别是在大理寺的职能、法三问题等方面,有所辨正。其次,讨论死刑的减免,对唐代赦书的赦条作全面梳理,总结各个时期赦条内容的变化,探讨不予赦免的罪名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治形势;并辨析“赦”不是与大赦并列的单独一类,它可以称为普通大赦,与全面大赦同为大赦的一个类别。再次,论述唐代死刑的行刑方式、行刑时间和地点等,重点分析唐代行刑时间忌的思想渊源、流变和利弊;以及唐代死刑的废除问题,唐玄宗基于“恤刑”的观念,曾一度废止死刑;唐宪宗以后也在一些地区废除了部分死刑。

 

石冬梅,河北枣强人。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出站。现任教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译著一部。

 

 

11

另一个三叠层

11.webp.jpg 

作者: 苏秉琦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1951年西安考古调查报告

出版年: 2018-6

定价: 68

这是继梁思永先生1931年提出的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三叠层”地层关系后,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另一个三叠层”。从1951年到现在,虽然时隔60多年,但任何考古资料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只要是*次发表,对学界来说,都是新的材料。通过这批材料,还可了解当时的学术状况,了解苏先生的治学历程,其在学术史上亦有重要价值。

 

苏秉琦:1909(清宣统元年)出生,19976月逝世。河北高阳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解放前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2198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代表作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

 

 

12

“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

 12.webp.jpg

作者: 汪润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94

定价: 45.00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时期,是现代学术建立与发展的时期。现代中国学术建构的重要内容是中西新旧的学术传承与发展,以陈垣和《辅仁学志》为中心的学者群体是其中重要一支力量。《辅仁学志》是北京辅仁大学的学报,它从创刊之初就确立了中西文化并重,中西学术交流的主旨。这样学术主旨与辅仁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固有之文化,介绍世界科学新知识”相一致,彰显了作为天主教教会大学的北京辅仁大学所推崇的中西学术文化兼备的学术取向。《辅仁学志》为以史料的考据为主要方法,与乾嘉学术传统和西方汉学密切相关的学者群体提供了学术阵地。居于这一学者群体核心位置的是陈垣、余嘉锡和沈兼士等十余位学者,他们都以“夺取汉学中心”为共同的研究圭旨和奋斗目标,为“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而努力实践。本文以陈垣和《辅仁学志》为中心的学者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学术渊源、学术宗旨、治学取向以及对史料的态度。本文注重学者个体的研究取向与近现代整个学术界及海外汉学的发展相联系,并结合学术机构和制度层面上的因素全面考察以《辅仁学志》为中心的学者群体。

 

汪润,男,满族,1980年出生于北京市。先后在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学术史、社会史方向的研究。

 

 

13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

 13.webp.jpg

作者: 赵少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305

定价: 56.00

本研究成果以历史发展和学术史发展为基本线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1840-1927年间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历史进程。研究成果由绪论、六个章节、结语组成。六个章节是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从纵向角度梳理了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互动关系。研究成果根据时代特点和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概括出阶段性特点。每章又分别从时代背景、典型个案、西方史学反响、中国史学回应等方面展开,对各时期西方史学输入的内容、特点、反响,中西史学的互动关系做出系统的整理与评述。

 

赵少峰,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近代中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36月入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王学典教授。曾荣获“华藏奖”、“宝钢奖”等学术荣誉。先后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等,在《光明日报》、《史学史研究》、《学术探索》、《古代文明》、《前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荣获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14

向忠發與中國共產革命

14.webp.jpg 

作者: 李戡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Xiang Zhongfa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出版年: 2019-1

页数: 412

定价: HK$168.00

作者為了更準確地記述歷史,特別遠赴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以及深入地查找國民黨黨史館的館藏,發掘出較少研究者留意到且極富神秘色彩的資料,試圖還原向忠發戲劇性的一生。作者除了闡述他的發跡過程及擔任湖北全省總工會委員長的歷史外,還探論了中共在他的領導之下,如何貫徹共產國際的指示,以及他在「立三路線」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更嘗試查證向忠發失勢及被殺的原因,藉此重構中共這段淡化了的歷史。

 

李戡,199283日生,作家李敖之子。

 

 

15

Caring in Times of Precarity

15.webp.jpg 

作者: Chow Yiu Fai

出版社: Palgrave Macmillan

副标题: A Study of Single Women Doing Creative Work in Shanghai

出版年: 2019-2-4

页数: 360

定价: GBP 79.00

Caring in Times of Precarity draws together two key cultural observations: the increase in those living a single life, and the growing attraction of creative careers. Straddling this historical juncture, the book focuses on one particular group of ‘precariat’: single women in Shanghai in various forms of creative (self-)employment. While negotiating their share of the uncanny creative work ethos, these women also find themselves interpellated as shengnü (‘left-over women’) in a society configured by a mix of Confucian values, heterosexual ideals, and global images of womanhood. Following these women’s professional, social and intimate lives, the book refuses to see their singlehood and creative labour as problematic, and them as victims. It departs from dominant thinking on precarity, which foregrounds and critiques the contemporary need to be flexible, mobile, and spontaneous to the extent of (self-)exploitation, accepting insecurity. The book seeks to understand– empirically and specifically–women’s everyday struggles and pleasures. It highlights the up-close, everyday embodied, affective,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hinese city, with broader, global resonances well beyond China.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litics of precarity, the book proposes an ethics of care.

 

Chow Yiu Fa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Writing of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轶事》,聊聊湘湖明朝那些事儿 2024-12-16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城市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 2024-12-12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出版 2024-12-10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二辑图录》出版 2024-12-10
书讯|“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出版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