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1127- 1194) ,字元永,南宋第二代皇帝,庙号孝宗。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父亲是嘉兴县承赵子偁,母张氏。建炎元年(1127)十月戊寅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少长,取名伯琮。宋高宗赵构只有一子,在建炎三年七月病死,此后一直没有生育,当时舆论认为太祖死后,他的后代没落不振,北宋灭亡是因为没有得到他在天之灵的眷顾,因此高宗赵构计划从太祖之后选择皇位继承人。赵昚就这样于绍兴二年(1132)五月被选育禁中,由婕妤张氏抚养。绍兴三年二月,除和州防御使(寻改贵州),赐名瑷。但是,由于深受高宗宠幸的才人吴氏(后封皇后)收养了另一个太祖后裔赵伯玖,赵睿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并不稳固。绍兴五年五月,赵昚制授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绍兴十七年六月,改常德军节度使。绍兴三十年,被正式立为皇子,更名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五月,立为太子,改名查。六月,高宗退位为太上皇,赵昚即继位为帝,是为宋孝宗。1162-1189 年在位,年号先后为隆兴、乾道、淳熙。 赵昚未即位时就锐意抗金,与秦桧不和。刚即位就为岳飞父子昭雪,并召回主张抗战的张浚、胡铨等人,驱逐朝中一些秦桧党人。隆兴元年(1163),张浚部署北伐。五月,宋军在宿州符离惨遭败绩。赵昚在太上皇赵构的“深劝”下,被迫遣使与金军议和,双方各守旧疆,宋帝向金称侄纳贡。 隆兴和议后赵昚仍不甘心向金屈服,他进行整军和理财,准备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他起用抗战派大臣虞允文为右相兼枢密使,派范成大出使金朝,提出索取北宋皇帝陵寝所在地和更定接受金朝国书礼仪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又派虞允文再任四川宣抚使,选练兵士,增加军储,添置马匹,联络北方抗金武装,计划由四川和东南同时出兵,在河南会师。淳熙元年(1174), 虞允文病故,北伐计划遂告中辍。 赵昚在位时非常注意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他下诏取消地方官进献“羡余”;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他还采取措施,保持纸币(会子)币值的稳定与流通。赵音在文化上采取比较包容的政策,一反赵构、秦桧的专制,并用程朱理学与王氏新学,使他的统治时期成为南宋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如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辛弃疾等文化名人都活跃在这一时期。 赵昚鉴于秦桧专权的教训,躬亲政务,设法限制和贬抑宰相事权,使他在位时期成为南宋宰相更换最为频繁的时期;此外,他还重用亲信曾觌、龙大渊、张说、王玮和宦官甘昪,却导致这班人的招权纳贿。赵昚在位时,各地官府的横征暴敛有增无减,豪绅官僚对土地兼并和掠夺的状况也并无改变,小规模农民起义时常爆发。 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正月,金世宗去世,完颜璟(金章宗)即位。宋孝宗此前向金世宗称侄,现在为了避免向其孙称侄的局面,借口要为宋高宗终丧三年,决定传位给四十三岁的儿子赵惇(宋光宗),自己当太上皇。 但宋光宗患有精神病,并受制于李皇后,两宫关系紧张。绍熙五年(1194)赵昚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葬绍兴会稽攒宫,陵名永阜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