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钱塘人物
 
白居易是杭州最好的代言人
来源:浙金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昌建  日期:2019-04-09

我以为在中国1200年的时间里,可能再也找不出一个人,跟一座城市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和融洽,准确地说,他跟这座城市是相互成就相互恩惠的。

这个人就是白居易,这座城市就叫杭州。


是的,白居易后面还有一个苏东坡,或许在文人和百姓那里,苏东坡似乎有更多的谈资,比如他的东坡肉,这也正如姓苏的政敌也更多一样。但是请注意,白居易于杭州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这种开创除了在杭州刺史任上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杭州和西湖而言,在唐以前基本还是寂寂无名,但是西湖遇上了唐代,便也就了历史性的机遇,而这个掌握机遇的人就是白居易,他在杭州任上不过20个月而已,跟今天的不少地方官一样,他也是匆匆来去,但可能唐代真是太强大了,强大到地方官有很强的自主性,白在杭州也只做了寥寥几件事情,大部分时间他可能都在踏春寻芳,访僧问茶,这当然可以理解成是深入基层和民间,更重要的是他在离开杭州之后,还在写关于杭州的诗文,利用他在唐代文坛的地位而免费在给杭州和西湖做宣传,而且多是以歌颂为基调的,这说明他在杭州的确过得很好。


所以表面上看杭州并没有聘他做文化顾问一类的,也没有给他别墅和金钥匙,但直到公元2016年,杭州召开G20峰会之时,众多媒体对杭州的宣传广告语仍是“最忆是杭州”,这句白居易贡献的大白话也是对杭州的最佳定位,然后到了宋朝,才有苏东坡的“欲把西子比西湖”,这么一来,杭州也好,西湖也好,都有了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他于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后被任命为左拾遗(谏官),他为官直言不讳,尽心尽责,而且又诗才出众,总是喜欢写讽喻时弊的诗歌,所以得罪了不少权贵,觉得好像白居易是世人皆浊唯他独清,后来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唐穆宗即位后又被召回京城,但他对做京官已经不感兴趣了,所以又要求出任地方官。822年七月十四日,也就是距今约1200年前,在他51岁的时候,他任杭州刺史,为三品官员,他离开长安, “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他就像一条快乐的鱼游进了杭州西湖,从此开始了跟杭州的蜜月。


实际上在白的少年时代,他已经来过杭州,且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那是他十一二岁时,白居惚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40年之后白居易在来杭州上任的路上,还在回忆着少年印象中的杭州:“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那时的交通不像今天这样,而且一般官员借上任之机也还要沿途游山玩水的,所以白居易当年到杭州任上,已经是十月份了,夏发长西秋至杭州,他是于824年的五月离开杭州的,前后算起来也如同他诗中所讲是“三年为刺史”,但满打满算也才20个月的时间,然而为民造福,可能也还不能看时间的长短。白居易对于杭州的贡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他的兴修水利的政绩,二是他对杭州文化传播的贡献。


他的政绩主要表现为兴修水利、疏浚西湖。当时的西湖远比现在要大,西面一直到西山脚下上,东北要到武林门一带,但是它长期没有治理,一到讯期便泛滥成灾;一遇旱情,湖水又干涸了。当时西湖周边皆是农田,所以湖水的功能之一就是用来灌溉农田的。但是当白居易要治理西湖的时候,还是受到了重重阻挠,各种利益集团百般刁难,他们提出如放湖水入田,则“鱼龙无所寄托”,“茭菱失其利”,也有的说放水灌田不利于“廓内六井之用”。白居易不为这些意见所阻,他深入民间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粱之利孰多?”而且他抱着“出仕为官,重在救民济世”的思想,这就是当官为民,一切的标准就是看老百姓有没有获得感。


白居易治水,重在制规定章,且也是身体力行,他特地用通俗浅白的文字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详细地记载了此堤的功用、蓄水、放水、保护堤岸的方法,且刻石立于湖畔。他说:“放水灌田,每减一寸,可灌五十余顷;每复一时,可灌田十五余顷;每复一时,可灌五十余顷。”又说:“此州多春雨,夏秋多旱,若提法如法,蓄泄及时,即灌湖千顷田,无凶年矣。”从这个记载看,白居易对筑堤是作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的,且充分考虑到了杭州的季候特点及西湖蓄水的特点,因此他反对旧法,他说:“旧法又须先量湖水深浅;待灌田毕,即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足,今年修筑湖堤,加高数尺,水亦随高,即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由此可见,白居易治西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在白居易任上,终于安耽了起来,它兼具灌溉和旅游的功能,而且也让城市渐渐西扩,包括西湖这个名称,也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诗文中,从此西湖便成为中国名湖世界名湖。


白居易治水,也不是凭空另起炉灶,他也是在前任的基础之上又绘新蓝图的,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由于常受海潮的侵袭,古时土地的碱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饮用,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居民饮水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当时杭州的主城区还在江干一带,即都靠近钱塘江边。唐德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内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饮用,这是杭州市民很感恩的。所以现在杭州解放路井亭桥畔还留有一口古井,这就是当年的六井之一相国井。这6口井其实是大水池,下面是跟西湖是通管道的,有点近似于今天的自来水管道,而并非自然汲水的那种井。相国井一名也是在李泌任宰相后杭州市民为感念他而改名的,最初旁边有相国祀,故旁边的井叫相国井。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已经离李泌凿六井40年过去了,西湖与六井的通道已严重淤塞,于是白居易又带领杭州人民疏浚了输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长流杭城。对此,史书都有记载。《新唐书·白居易传》载“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西湖游览志》录:“白居易缵(继续)邺侯之绩而浚治之,民以为利。”


乾隆《杭州府志》还记载,白居易把西湖水引入运河,使大运河与杭州城市相沟通,从而推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这些说明白居易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拍拍脑袋就干了。

当然今天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西湖上的白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杭州最好的形象代言人。前面讲了他兴修水利,其中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就是筑起了钱塘湖堤,这是自居易的一项重要政绩。事实上白居易来杭州时,西湖上原已筑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较低,起不到天旱时蓄水灌溉,汛期时蓄水防洪的作用。因此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这条大堤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促进了杭州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但是今天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自居易作的那条堤,他那时筑的堤现在已经湮没。


白堤原名白沙堤,他曾有诗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还是愿意把现在西湖上的那条堤称为“白堤”。这种将错就将的做法,实际上体现了百姓的情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他作出规定:谁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就要受到惩罚,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西湖边上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于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更加秀丽。所以白居易对杭州西湖的感情,不仅仅是以一个诗人或游览者的身份,更是怀着一名参与者建设者的感情,所以才会有他的《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自己的任期很快就要满了,对杭州充满着留恋。“勾留”两字,写出了西湖的吸引力和魅力。


白居易写杭州的诗词,一共有200 多首,可以说古代诗人中是空前绝后的,不仅量多,而且质优,他描写和反映了当时杭州的各方面情况,是我们现在了解唐朝杭州情况的很好的资料。《余杭形胜》中,展现出当时杭州的状况: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则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了杭州当时的情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诗中的繁华市井、名胜古迹,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唐朝时期杭州人的生活画卷。不仅如此,杭州民风淳朴,饮食可口,歌姬漂亮,这可以说是白居易一生过得最为诗情画意的时候。

白居易在杭州留下了不少行迹,那个时代的诗人都喜欢游山玩水,且也有这个条件,因为白居易还笃信佛教,他常游寺院,与高僧交结朋友,与杭州的佛教界结下了因缘,孤山寺、韬光寺、凤林寺等寺庙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传诵着他与名僧汲水烹茗的佳话。这里也有一个先决条件,即那时的高僧也都是颇有成就的诗人,所以白居易跟他们在一起实际上是在谈诗说艺。


著名的灵隐寺,是杭州官员的必到之地。唐代时到杭州任刺史的官员,比较通行在灵隐建亭寓志。从刺史相里造在灵隐山谷间建虚白亭开始,一共建了5座亭子。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后,也想在灵隐留下点纪念物。但他的五位前任已经各建了一座纪念亭,为灵隐增添了许多景观,“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殚矣,虽有敏心巧目,复何加焉?”自居易不想再建亭子了,他要发挥其大文豪的特长,一来可以咏灵隐景物之美,抒发胸臆,二来可以用作纪念。于是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篇流传了千百年的脍炙人口的《冷泉亭记》。


白居易还挥笔题写了“冷泉”二字。两百年后,苏东坡来到杭州,在“冷泉”二字后,加上了一个“亭”字,为灵隐和冷泉亭留下了一段佳话。随着岁月的流逝,唐朝5位刺史所建的5座亭子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冷泉亭”屡经翻建,还留在溪流边。虽然自居易和苏东坡并题的“冷泉亭”匾额今天,早已不知去向,但这一段佳话还留传至今。


白居易挚爱杭州,离别时他想带点东西回去作个记念。带什么呢?最后,传闻他在天竺山中捡了两块小石子,这是他离任的前一天的行踪,当然那也是去跟高僧道别,当年的道别很可能就是永远的道别了。“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他就是带走了两块石头,以“清白”抵“千金”,这就是白居易,也是诗歌的力量。


白居易在离杭之际,百姓前来送别的场面十分感人,他在《别州民》诗中写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临别他仍为百姓的负担过重而难过。今天西湖边上还有一组老百姓箪食壶浆送别白居易的铜像,游客们到此每每会伫足拍照,并口中议论起白居易的功绩。要知道千百年来,朝廷派来杭州做官的地方官是不计其数,也是有不少颇有成就的官员,但是能够像白居易以及后来的苏东坡那样的,真的是少至又少,个中原因是很深得探讨的。


相传当年白居易在出浙江境的时候,要打发杭州送行的官船回去,因恋恋不舍,他让人带回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赖饮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事实上一直到晚年,白居易都在思念他的杭州和西湖,因此在洛阳写下了著名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关内容
致敬求是“大先生”|陈从周(下) 2024-12-27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