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牧(1247- 1306),宋末元初思想家。字牧心,家世贫寒南宋亡,遍游名山大川,自称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身世史无详载。据附在《洞霄图志》中的《邓文行先生传》记载,邓牧少年时,喜读《庄子》《列子》等先秦诸子典籍,崇尚古代学者。他虽出身贫寒,但为人清高孤傲,不附权贵,淡泊名利。宋亡后,刚过而立之年的邓牧拒不入仕新朝,与当时的民族志士谢翱(诗人,曾随文天祥抗元)、周密等人相来往,同时和一些道士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元大德三年(1299),邓牧到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大德九年,元廷鉴于邓牧的名声,派玄教大师吴全节亲至洞霄宫请他出山做官,被他严词拒绝。 隐居期间,邓牧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玉编辑了《洞霄图志》和《洞霄诗集》二书,详细记载了该地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及游览、酬答诗篇。又作传世名作《伯牙琴》。该书是邓牧的诗文集,原作一卷,有诗文六十余篇。在编《四库全书》时,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中“《寓屋壁记》《逆旅壁记》二篇稍露繁华消歇之感,余无一词言 及兴亡,而实侘傺幽忧,不能自释,故发而为世外放旷之谈,古初荒远之论,宗旨多涉于二氏”。这种评论并不全面。邓牧并不是一个忘情于“世事人道"的人,隐居只是他在宋亡后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消极反抗的一种手段。他自感“知音难遇”,故借托“伯乐鼓琴”的典故以为书名。他在讽刺小品文《越人遇狗》中,用寓言的形式,将统治者暗喻为“狗”,揭露它的贪婪残忍的性格。人盛礼待狗,最后却遭狗“啮其首,断领足”。要人们不能放松对“狗”的警惕,更不能与狗相妥协。在《君道》《吏道》二篇政论文中,邓牧大胆抨出了封建专制主义,指出皇帝是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在暴君与酷吏的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起来斗争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他十分推崇尧舜时代的军事民主制,认为当时“君民其分未严”,其位未尊,君主不能作威作福,相反地,由于是人民的推举,君主心须不辞辛劳地为百姓办事,民和“君”、“吏"处于相当融洽的关系之中。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邓牧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方案:“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这种主张一方面表现出邓牧对旧的社 会制度没有丝毫的妥协,另一方面他的方案在当时只能是种超越社会 现实的空想。但其中包含着一种抽象的民主思想,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邓牧的思想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有较大的影响,成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