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昏侯新论 作者: 辛德勇 出版社: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6 定价: 66.00元 《海昏侯新论》是《海昏侯刘贺》的姊妹篇,也是它的进阶读物。结合不断刊布的海昏侯墓文献、文物,作者依据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海昏侯刘贺》中未及详论的内容以及存在争议或者新思考的问题,诸如“海昏”名称的涵义、刘贺墓园的平面布局形态及其与汉长安城平面布局的关系、墓室出土《论语》残简的文献学价值、所谓“马蹄金”的政治文化意义及其与秦汉间金币形制的关系等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在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能够对海昏侯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实质性意义的推动。 辛德勇,1959年8月11日生,辽宁铁岭开原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兼事地理学史研究,代表作为《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和《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2016年4月,辛德勇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 2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作者: 邱轶皓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页数: 254 定价: 96 本书按主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共六章,聚焦于讨论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欧亚传统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国中所发生的地方化进程。下编则试图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下横向考察蒙古统治下亚洲东西部分之间的人员、物质、知识的接触与交流。 邱軼皓,男,1978年生。201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博士學位。先後於2011-2013年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波斯語專業,2016-2017年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人類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元史、蒙古帝國史、古代中國和印度、西亞的海上交通史研究。在研究中強調使用多語種(波斯語、阿拉伯語)文獻進行綜合研究,先後在《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中國史研究》《西域研究》《社會科學戰線》《新史學》《地中海和伊斯蘭世界評論》(法)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30餘篇。 3 佛教文献学十讲 作者: 肯尼斯·罗伊·诺曼 出版社: 中西书局 译者: 陈世峰 / 纪赟 出版年: 2019-4 定价: 62.00 诺曼曾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行了一系列演讲。此一演讲共分十讲,主要是从一位佛教语言文献学家的角度来谈佛教研究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这些演讲内容,后来就结集成本书。作为一位佛教语言文献学最为顶尖的学者,诺曼试图将本领域之中极为深奥的问题,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向“普通读者”作一番细致入微的阐述。在这十讲之中,诺曼教授谈了如何从语言文献学角度来看待佛教起源的一些重要问题,着重研究了书面文字书写之前佛教文献的口传传统,并指出这种传统对后世佛教文献形成的重大影响。诺曼还在演讲中谈到了佛教与各个印度区域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佛陀究竟讲述何种方言这一类问题的学术研究情况。之后继续讨论了佛教文献的写定及梵语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各种文献的扭曲,通过各种精细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文献错误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可以说,《佛教文献学十讲》虽然是一部概论性的普及读物,信息量却极大,是一部真正的“大家小书”。 肯尼斯•罗伊•诺曼(Kenneth Roy Norman,1925—),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印度学家之一。他的专长主要是研究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此同时,诺曼教授也是目前在世最为伟大的巴利语专家之一。 4 河山有誓 作者: 冯贤亮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 出版年: 2019-5 页数: 318 定价: 65.00元 本书所论述的明清之际,基本指晚明至清代康熙年间。这一时段,被海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浓墨重彩的王朝更替。当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都在发生着多方面的变革,并对那个时代掌握主流叙述的士人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从弘治十八年成为状元的昆山人顾鼎臣的人生历程开始,以人物故事与活动为主线,对明末至康熙年间漫长的王朝更替进程中,那些内阁重臣、大乡绅、布衣、艺坛领袖、小秀才以及青楼杰出女性等人的命运遭际,予以重点勾画。基本内容分成七部分,亦即七个侧面的主题论述。 冯贤亮,浙江嘉善人,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江南地区史、中国社会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等荣誉称号。已出版专著或参编著作有《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2015年)、《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2008年)、《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2002年)、《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2010年)、《清史》(2015年)等。 5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 作者: [日] 田仲一成 出版社: 香港三聯書店 副标题: 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 译者: 錢杭 / 任余白 出版年: 2019-6 本書是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國華南地區宗族如何支配鄉村的祭祀;二是這類祭祀和演劇對於華南地區鄉村秩序有什麼功能。全書脈絡清晰,結構嚴謹。田仲教授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的研究方法,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宗族祭祀與祭祀演劇的關係——對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浙江、香港)地方演劇的發展歷史和趨勢,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查。 田仲教授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集中考察近三年半,前後歷時七年,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本書涉及了十二個實例),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共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本書精選了當中的兩百多幅),其中涉及許多民俗資料,令本書既有研究和收藏價值,亦不乏趣味性。 田仲一成 男,1932年11月5日出生於東京都,日本中國戲劇研究學者。195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1962年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系中國文學專業博士課程修了。後任北海道大學文學部助教。1968年任熊本大學法文學部講師、副教授,1971年獲日本中國學會賞。1972年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1983年以論文《中國祭祀戲劇研究》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1993年退休,獲名譽教授稱號、任金澤大學文學部教授,同年獲恩賜賞‧日本學士院賞。1998年任櫻花學園大學教授,2000年退職,同年被選為日本學士院會員。2007年接受瑞寶重光章胸章。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東洋文庫常務理事、圖書部長。 6 演義 作者: 李志宏 出版社: 五南圖書公司 副标题: 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 出版年: 2019-2-1 页数: 536 定价: 680元 有關明代四大奇書的文化身分、文體定位和藝術表現等,一直是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場域中被關注和熱議的焦點,本書作者基於對話和重探的立場,從「演義」的文體視角著手,針對四大奇書的書寫性質、著述意識和思想命題進行探論。整體研究,旨在重新評估四大奇書的創作屬性、美學表現和思想寓意,並期能提供後續研究者深入探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創作精神、敘事格局和意識形態等問題時據以參考的理論觀點。 李志宏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學術專長與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理論與批評,著有《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等書。 7 出卖上海滩 作者: [美] 欧内斯特·O. 霍塞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原作名: Shanghai: City for Sale 译者: 周育民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39 定价: 58 美国记者、作家霍塞(Ernest O. Hauser)于1940年出版的《出卖上海滩》(Shanghai: City for Sale),在关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西文历史书籍中,无疑是*畅销的一本。当时年仅三十岁的霍塞凭借自己职业撰稿人的习惯发掘一些博人眼球的信息的同时,也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随手可得的政治社会新闻、与白人大班们的交谈和采访以及在上海滩的“走马观花”中获取了对于租界总体情况的了解,在阅读已有历史著作获得的灵感和亲历亲见亲闻的激发之下,创作了这部畅销至今的上海租界史。本书以霍塞所体察到的“上海宪法”(Shanghai Constitution)、“上海架构”(Shanghai Scheme)和“上海心理”(Shanghai Mind)这三大概念为本,以生动的文笔叙述了上海公共租界形成、发展乃至走向末日的过程。上海的公共租界,是西方殖民史上独一无二的列强共享的“国中之国”,被称为“模范租界”。霍塞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个租界中市容、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互相关系,再现了它的繁华荣耀,也揭露了这个“模范租界”背后的丑陋和欺压。 作者霍塞,美国记者、作家。译者周育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翻译和校译出版的英文译著有《上海青帮》、《上海警察》、《上海秘密战》、《家乡、城市和国家》、《飞鸾》、《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和《人力车时代的北京》(未刊)等。 8 公众史学研究入门 作者:李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定价:48 《公众史学研究入门》主要介绍公众史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历史,旨在为有兴趣从事或者了解公众史学研究的读者提供入门指导,也为公众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首先,概述公众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勾勒这一学科的简明历史。作为历史学的新型分支科学,公众史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主要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英语国家,本书将就公众史学在主要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起源、发展、学术史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后,论述该学科的重要课题及重点问题。 李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公众史学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口述历史与叙事中心国际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城市规划学博士(2011)及公众史学硕士(2009)。 9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作者: [美] 埃尔曼•塞维斯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文化演进的过程 原作名: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译者: 龚辛 / 郭璐莎 / 陈力子 出版年: 2019-5-1 页数: 412 定价: 98.00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埃尔曼·塞维斯(1915-1996):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新进化论代表人物之一。1941年于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49~195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任教。1953~1969年任职于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1969~1985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南美民族学、文化进化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其他主要著作有:《文化与进化》(与马歇尔·萨林斯共同主编,1960)、《原始社会的结构》(1962)、《民族学概论》(修订版1963)、《狩猎者》(1966)、《文化进化论》(1971)、《一个世纪的争论:1860-1960年的民族学问题》(1985)等。 10 從暹羅到泰國 作者: 沙恩·斯特拉特(Shane Strate)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副标题: 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 原作名: The Lost Territories: Thailand’s History of National Humiliation 译者: 譚天 出版年: 2019-6-12 页数: 344 定价: NTD 390 《從暹羅到泰國》深入探討這個難題,檢驗這兩個重要又對立的史學論點:一是千百年來不曾間斷、頌揚獨立的「王室─國族主義論」;一是史崔特所謂的「國恥論」,把泰國描述成西方帝國主義霸凌下的受害者,認定西方國家表面上大談支持與合作,背地裡在阻撓泰國發展,國家成了苦難與外力壓迫下造就的悲劇英雄。 夏恩‧史崔特(Shane Strate)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門教授東南亞歷史和後殖民主義,2009年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東南亞歷史博士學位,學術研究方向多為帝國主義、國族主義和後殖民主義。 11 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黑格尔法哲学研究 作者: 李育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页数: 244 定价: 42.00 《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一书从意志概念出发,说明近代政治哲学以意志为出发点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肯定黑格尔法哲学为近代自由进行奠基的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一书进一步阐述黑格尔意志概念具有普遍——特殊——单一三个环节,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规定性,正是据此,黑格尔法哲学超-越了近代其他抽象性政治学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一书把国家看做普遍规范的实现,并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内容做出展开,进而论述了黑格尔普遍规范的政治——经济——精神方面的不同内容与黑格尔对国家的独特定位,进一步凸显黑格尔法哲学的时代意义。不仅如此,《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一书还进一步考察了黑格尔的普遍规范相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说明其历史地位并对黑格尔法哲学做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 李育书,江苏滨海人,1982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目前任教于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研究。先后在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2015),法兰克福大学规范所(2018-2019)等学术机构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当代规范理论的访学研究。累计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上海市哲社一般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翻译并出版《公民宗教:政治哲学史的对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并出版其他编著、合著多部。 12 自由的流亡者 作者: [美]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 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永失美国与大英帝国的东山再起 原作名: Liberty’s Exiles:The Loss of America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British Empire 译者: 马睿 出版年: 2019-5-20 本书将追随雅各布•贝利这类从革命的美国出走的难民的足迹,呈上首部保王派大流散的全球史。虽然已有历史学家探讨过保王派在殖民地内部的经历(特别是像贝利这样长于表达之人的思想意识),却从未有人充分描述过保王派在美国革命期间和之后散居世界各处的历史……事实上,保王思想广泛地存在于早期美国的各个社会、地理、种族和民族谱系中,跟他们那些爱国同胞相比,这些人的“美国性”一点儿也不弱。保守派既包括刚来不久的移民,也包括五月花号登陆者的后代。他们可能是王室公职人员,也可能是面包师、木匠、裁缝和印刷商。他们中既有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有卫理公会和贵格会教徒,既有见多识广的波士顿人,也有卡罗来纳偏僻乡村的农民。 马娅·亚桑诺夫目前是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学教授。她的第一部作品《帝国边缘:在东方的征服与收藏,1750~1850》(2005),获得了2005年的达夫库珀奖,并被《经济学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她的第二部作品《被自由流放的人:永失美国与大英帝国的东山再起》(2011),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并提名塞缪尔约翰逊奖(现称巴美列捷福奖)。第三部作品《守候黎明》获得2018年坎迪尔历史奖,入围2017年达夫•库珀奖。作为2013年古根海姆研究员,亚桑诺夫获得了2017年温德姆坎贝尔非虚构图书奖。她经常在《纽约时报》、《卫报》和《纽约书评》等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 13 大局观从何而来 作者: [英]罗宾·邓巴 / [英]克莱夫·甘布尔 / [英]约翰·格列特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inking Big: How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Life Shaped the Human Mind 译者: 刘腾达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18 定价: 79.90元 《大局观从何而来》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经典著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联合另外两位著名考古学教授,从人类大局观思维的形成基础、进化过程、进化优势3大板块,揭示我们所拥有的能够进行大局思维的社会性大脑是如何进化产生的,大脑又是如何影响社群规模的,以及如何将小规模群体迁移至无限连接的网络社会,利用小群体经验解决大社会问题。 罗宾·邓巴 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牛津大学认知及进化人类学学院院长、教授,“邓巴数”提出者,即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邓巴数理论被认为是诸多人力资源管理及社交网络服务的基础。 克莱夫·甘伯尔 南安普敦大学考古学教授。 约翰·格列特 利物浦大学考古学教授。 14 文化的政治及其他 作者: [英]罗杰·斯克鲁顿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 译者: 谷婷婷 出版年: 2019-2 页数: 319 定价: 60 罗杰•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罗杰•斯克鲁顿 英国作家、哲学家,系英国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也是当代一位最具代表性、最具争议的保守主义理论家。1982年,斯克鲁顿帮助创立《索尔兹伯里评论》(The Salisbury Review),并连续18年担任其主编,该刊很快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保守主义刊物。他本人也被誉为“自埃德蒙•伯克之后,英格兰最有成就的保守派人士”。迄今为止,他已出版著作40余部,涉及哲学、美学与政治等多个领域,包括《艺术与想象》(1974)、《保守主义的含义》(1980)、《性欲之哲学研究》(1986)、《多弗沙滩上的哲学家》(1990)、《音乐美学》(1997)、《美》(2009)、《如何对地球进行严肃思考:环境保守主义之辩》(2012)、《我们的教堂》(2012)、《如何做一名保守人士》(2014)、《论人性》(2017)等。其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