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瑛(1487-?),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卒年不详,据有关史料记载,直到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尚健在,“犹日综群籍,参互考订",其时郎瑛已八十高龄。据他在《七修类稿》中的自述可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古董商人,家境富裕。另据别的记载,其父早死,他事母很孝,曾有割股治母疾的行为。郎瑛幼时,两个姐夫觊觎他的家产,千方百计想谋害他,但都未能得逞。后来两个姐夫去世,他反而为其料理后事。郎瑛从小就聪颖,因有宿疾,故淡于进取,悉心治学,“遇奇书异帙辄购求之”,“家所藏经籍书史文章杂家言甚盛,日危坐讽读其中,揽要咀华,刺暇指类,辨同异得失”,以致后来“学富而家日贫”。时人曾劝他出而应举,博取功名,他都坚谢不出,以布衣终身。著作有《萃忠录》《青史衮铖》等数种,在当时的知识阶层有一-定影响。 而最为著名的为笔记体裁的《七修类稿》。 《七修类稿》全书五十一卷,按类编排,分为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奇谑等七类。称之为“稿”,可能是因为作者本人还没有正式定稿就被好事者刊刻行世了;而“修”之取义,作者本人虽未交代,但据后人推测,大概是“因类立义,刊修经时”的意思。从内容来看,这部笔记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当朝及前朝的历史掌故;二是社会风俗和琐闻:三是艺文和学术考辨。“上关典常,微及沈诡,包前修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话,下而街谈巷议与座人所不语者,往往在焉”。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则是对当朝史事及社会见闻的记述。其间虽不免有“采掇庞杂"及考证失误之弊,但在明人笔记中仍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时常为后人所称引。书中所记一些中实往往为正史所不载,可以补正史之缺略。如所记宋代官署考,则《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末详;又记明初进茶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诸名目,及漕河开凿工程,《明会典》、《明史》诸志所未及,因而有足资考证之效,可与正史相互即证。清人周繁评论道“其书综百家之长,竭终身之力,虽雅俗并举,巨细毕举,然类聚条分,杂而不越,稽其意无非扩学问,释疑惑,维世教以昭劝戒,有风人之义焉。其中记忆之讹,字句之累,为后人所驳正者亦复不少。”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在其日记中也评论道:“此书引论颇广,当时杨升庵已屡引其说,然识见殊卑,笔亦冗拙,时有村学究气,论诗文尤可笑,其浩博则不可没也。”"这些可算是比较公允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有类似的评论。 另有《续稿》七卷。《四库全书》、《明史・艺文志》俱不载。分类与《类稿》同,每类各为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