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9年7月出版 / 158.0元
精装 · 640页
ISBN 978-7-5201-2678-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历史学分社
内容简介
通过对历史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重建及其演变过程的考察,探讨历史地理区域的生成、演变及其导因,分析区域的开发进程、内部结构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同时,摸索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考察历史地理区域之生成、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口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居住方式的变化,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都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与模式,有不同的内涵;一个区域的人地系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将历史文献分析、地理学田野考察方法以及人类学思想观念相结合,从地出发,站在人的立场上,观察并分析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与地理面貌的演变。
关 键 词
区域历史地理 汉水流域 人口 土地 居住
本书是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2000年,问世之后受到学界的关注与好评。鲁西奇教授选择汉水流域这样一个相对普通的区域作为考察个案,表明了其不俗的学术视野。书中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论点,关于经济开发层次的论述,关于区域发展周期的见解,关于区域内部空间结构差异的分析,关于人地关系时空差异的探究,都是有意义的探索成果。
作者简介
鲁西奇(1965年10月~),江苏东海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著有《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本书目录
绪 论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历史与空间001
二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之检讨012
三 “区域”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023
四 以汉水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个案026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
一 气候与地貌044
二 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053
三 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064
四 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073
五 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084
第二章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
一 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110
二 城邑分布及其形态136
三 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146
四 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159
第三章 秦汉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
一 人口分布与迁移169
二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200
三 交通道路224
四 城邑与村落242
五 文化区域及其差异266
第四章 7~13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
一 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284
二 人口分布与迁移301
三 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332
四 城镇布局及其形态354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
一 人口迁移与分布382
二 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414
三 自然环境的变迁440
四 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460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
一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91
二 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513
三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534
修订本后记613
修订本后记
本书撰写于20世纪90年代,于2000年4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学术著作出版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武汉大学历史系冻国栋教授介绍,广西人民出版社曹光哲副总编辑、李庭华主任慨然应诺予以全权出版,至今思之,犹感念在心。今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雅意,得以修订再版,也十分感谢。
此次修订,(1)删去原书中朱雷先生所赐的“序”“专家鉴定意见”,以及“后记”;(2)增补《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一文(原刊澳门大学《南国学术》2014年第4期)作为附录,以大致反映作者十余年来与本书研究有关的一些思考与研究进展;(3)核校了书中引用的大部分资料,十余年来已出版校点本的文献,尽可能改用校点本;(4)重新编排“主要征引文献”。对于原书中的认识、论点,除个别表达上略有调整之外,基本未做修改。
本书是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之后,我继续从事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相继发表论文若干篇,并出版《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与潘晟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与林昌丈合著,中华书局,2011)等三种专著,和《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两种论文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沿着本书的研究理路而展开并不断深入的。读者若有兴趣,或可以参阅。
当时在广西人民出版社任编辑的郑维宽博士(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为本书初版做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工作;郑庆寰博士又为本书修订本的出版精心策划,细致编辑。我的妻子陈勤奋女士帮助我整理修订本。谨致谢忱。
鲁西奇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