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大幅度更新了良渚遗址相关内容
以下是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良渚遗址的内容。
良渚遗址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背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封面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章节的内容
《高一数学》教材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出现良渚遗址内容描述
2007年,随着良渚古城的发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有关方面联系,在2008年《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有关章节中,加入“在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象征权力的玉器”的文字表述,并刊用了“玉琮”图片,实现了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的“零突破”。
2019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全国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在全国使用,良渚遗址以整整一页的较大篇幅列入教科书(170万年的历史共106页,良渚占一页),并附录了良渚古城遗址结构图,增加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描述。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历史》(高中版)和高中数学(第一册)也编入了良渚遗址的内容。
从今以后,全国的中学生们就能在课堂上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这标志着“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改写了中国历史’”,而“杭州市余杭区”这个“中华五千年文明圣地”也将伴随着良渚遗址进入教科书而声名远扬。
良渚遗址入编国家统编历史教科书,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样,是余杭历史上(也是杭州、浙江甚至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具有深远意义。
下一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各级党委政府和良渚遗址管委会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渚遗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良渚遗址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的难得机遇,建设好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研学基地,编辑好系统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良渚文化拓展教材,面向全国的大中小学习进行良渚文化普及教育,努力使良渚遗址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